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好校长故事|“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编者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然相信有一群默默坚守乡村的好校长。他们守护四方稚孺,传承乡村文脉。面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他们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为了寻找这样的好校长,赋予他们成长的能量,同时通过他们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乡村校长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推动乡村基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乡村好校长成长计划”公益项目,每年通过初评、走访、终评环节,在湖南省内寻找乡村好校长。

  2019年11月至12月,乡村好校长项目组邀请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第一届乡村好校长联合组成走访小组,深入走访第二届乡村好校长入围候选者。本期讲述的是湖南省沅陵县凉水井镇中心小学校长杨爱香的故事。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倚着巍巍凤凰山,沿着微波徐翻的蓝溪水,在怀化市沅陵县,与县城相距八公里的凉水井镇中心小学成了当地中学争抢生源的“香饽饽”,是外乡孩子慕名而来的“好口碑”学校。

  22年来,校长杨爱香每天保持背靠大山的姿态,脚踏深耕乡村教育的步伐,与贫困“对峙”,与愚昧对望,以爱之名,冠之以真心,将贫困深深地折进了教科书里,走出了一片用爱与温暖浇灌而出的教育高地,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长妈妈”。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近日,走访组一行走进了沅陵县凉水井镇中心小学,采访了这位外表整洁清秀、眉宇间透着慈爱的“校长妈妈”。

  采访中,走访组了解到,22年来,爱香校长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孩子们亲切地一声:“校长妈妈”。作为一校之魂,她用“妈妈式校长”独特的方式表达爱,渐渐地将山间孩子们这股“蓝溪的水”培育成了品德端、懂感恩的“清水”,知识丰、技能满的“良水”,更富有诗与远方的“活水”。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出生于沅水支流蓝溪之滨的杨爱香,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从小便在心中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做贡献。于是,在1997年7月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很多高薪就业机会,回到偏远艰苦的山村学校任教。2000年9月,杨爱香成了凉水井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作为一名“教书小白”,杨爱香时常会为工作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还想过打退堂鼓。“幸而当时,得到老校长的谆谆告诫:‘教书,干的是良心活,庄稼误了只一季,孩子误了就是一辈子。’”老校长的一席话,让她瞬时顿悟:教书育人的使命,不就是要孜孜不倦地为孩子的明天托起一片希望的晴空吗?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杨爱香(左一)接受采访


  熟谙乡村教育的境况后,杨爱香付出了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充电”。“闲暇之余,我就虚心向老教师和教育名家请教,不断地在教科书本和课外书本中汲取营养养分。”杨爱香说,自己时常备课到凌晨,但只要想到对自己能力素质提升有帮助,她都竭尽全力去做。

  子落棋盘,清脆有声。短短两年时间,杨爱香用“一夜成长”式的经历成为凉水井区教坛“新秀”,并于2004年8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2010年3月,正式成为学校校长。基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现状,杨爱香有了更加明确的事业追求:“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立志一辈子扎根农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对于她来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后来,这个追求也成了她人生的航标灯。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凉水井镇中心小学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追求,她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了教育教学上,成了每天学校最早来却最后走的人,甚至结婚也只请了3天假。工作上越来越出色的她,2018年,婉拒了县教育局要把她调到城区学校工作的提议。而她所带的班级,无一个小孩辍学、转学,创造了农村学校的传奇。

  “尽管角色发生变化,但我坚持不离开教学一线,尽管条件艰苦,但我坚持不离开农村学校。”杨爱香坚定地对走访组说。


  “躬身乡村教育事业建设,虽苦犹乐”

  沅陵县凉水井镇中心小学距离县城8公里,是一所离县城最近的城郊学校,属于典型的“两栖学校”。这里的学生既不像乡村孩子那么敦厚,又不及县城孩子那么见多识广,但让人诧异的是,学校实现了生源且每年呈上升趋势,从以前1000不到的小学,到如今突破了1300人的学校。学校不但没有学生弃近就远入读县城学校,反而成了很多集镇外的孩子渴求知识的胜地。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放学后,家长们纷纷接孩子回家


  从初始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享负盛名,在杨爱香的带领下,学校又是如何走上了一条破茧成蝶之路?让杨爱香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刚上任校长时,学校教学楼年久失修,围墙断裂破落,通校公路狭窄,弯多坡陡,学生们上学、放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老师流失严重……改变学校面貌,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天堑”。

  但面对这一堆难题,她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决定撸起袖子加油干。可要想干好,非一日之功,又谈何容易?才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由于所需缺口资金很大, 生性好强的自己不得不东奔西跑、四处求人。”杨爱香说,后来在县教育局的竭力支持下,才好不容易筹措四十余万元资金。面对来之不易的资金,她格外珍惜,一分钱掰成两分用,整天在工地里监督工程质量,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此外,为了节省开支,她学会了工程预算和简单的工程设计,并自己购买材料、与施工人员讨价还价。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认真地练习书法


  据杨爱香回忆,有一天,多名村民阻工闹事,为了不耽误工期,自己连忙召集行政人员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当半夜回到家时,看到8岁的女儿没吃晚饭就在沙发上睡着了,顿时泪流满面。经过一年多努力,一条笔直的通校公路修通了,两栋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维修好了,130多平方米的食堂操作间建成了,一栋12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楼、两栋教师周转房拔地而起……学校变了样,她也变了样,变得更加憔悴了,胃病也落下了,身高160厘米的她,体重掉到了90斤……

  解决了学校外部的“硬件”条件后,她没有停歇,开始着手抓教学建设,致力靠质量发展学生和成就老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会细化常规教学要求,背、教、批、辅、考、评,样样力求规范,坚持周检、月查、学期达标并使之常态化,内化老师们的自觉行为。”杨爱香说,其次,坚持“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办学思想,因地制宜制定了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行动计划,利用师资和本土资源优势开设了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校本特色课程。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兴致勃勃的音乐课堂


  走访组了解到,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凉水井镇中心小学参赛的6名学生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而学校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获得学校周边百姓的一致好评。采访到这里,走访组突然明白:或许,孩子们满满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群众百姓的高度赞许,其实就是对学校教学成果最大程度的肯定吧!


  “一个也不能落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

  “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是爱香校长时常挂在嘴边的信条。担任校长的十年来,她为履行“中心学校”的责任,积极联络镇域内的其他学校校长,创立了“凉水井镇小学乡村命运共同体”,定期开展支教送课、暖心家访等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杨爱香(左一)经常到贫困学生家里开展暖心家访活动


  精准扶贫户学生的帮教工作,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给了杨爱香同孩子们为朋友,并一道分享喜悦和忧伤的机会。阿峰(化名)等四名孩子都是其送教上门的对象,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身残家贫。当了解到家住凉水井镇陶饭铺村阿峰因一级智力障碍无法到学校上课时,心酸之余,杨爱香当即决定为阿峰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根据其自身的情况,为其提供了听儿歌,讲故事等送教课程……

  寒来暑往,日落月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杨爱香的常态送教生活,对于付出,她坦言:“一切都很值得”。“在这个从未踏入学校的男孩眼睛里,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所以我认为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杨爱香的话柔软且坚定。


校长妈妈杨爱香:用爱与温暖浇灌出好口碑两栖学校

杨爱香(左一)坚持为智力障碍的孩子送教上门


  担任校长以来,杨爱香将这份爱心毫无保留地给予了孩子,而她的这份无私的爱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回应,“孩子们上下学时,都会亲切地叫上我一声‘校长妈妈’,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经常会将自己最爱吃的零食偷偷地放到我的办公室桌上。”说到这里,杨爱香的脸上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据杨爱香介绍,一直以来,学校把水文化作为人、水、社会之间的结合点和支撑点,以水为出发点,探索水理论,认识水贡献,发扬水精神,树立水形象,在校园逐渐形成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了起一面“水文化”的精神旗帜。因此,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是:用爱与温暖,一步步地将孩子培育成了品德端、懂感恩的“清水”,知识丰、技能满的“良水”,更富有诗与远方的“活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源于努力,始于初心,杨爱香先后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30多项荣誉称号。而在其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被先后授予“湖南省红领巾示范性学校”、“省绿色学校”、“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等40多项荣誉。未来亦可期,杨爱香将带着这份不假修饰的爱,同心而行,与善为伍,走出一条用爱与温暖浇灌而出的乡村教育坦途。


  大公网湖南记者 曾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