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個湖面,為什麼人家釣魚一條接著一條,而我這邊沒反應?

青春不言敗XuPei


前言:排除客觀因素

釣不到魚,總體來說有兩大類可能性,客觀因素的影響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是指釣魚人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天氣不佳,或者是魚的活躍性太差等等,總之就是魚沒有覓食的慾望。而主觀因素是指釣魚人經驗不足或者是釣技水平較差導致釣不到魚。

在一時間、同一片水域中釣魚,有人能夠連竿上魚,這就說明不存在客觀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天氣還是魚的活躍性都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可以確定問題一定是出在主觀因素上。

排查原因的基本方法:對比法和排除法

釣魚人想要不斷提升釣技水平並積累經驗,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有人能夠連竿上魚而自己卻完全沒口,這就說明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為了更快找到問題的原因,應該首先去了解別人的釣法細節,找到二人之間的區別。例如水深區別、餌料區別、釣具區別、餌料和窩料區別等等。

在瞭解了別人的釣法細節之後,可以將相同之處直接排除,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很可能就是出現問題的原因所在。

排查釣位因素

有人能夠連竿上魚而有人卻完全沒口,這種巨大的差距其實是不多見的,所以應該首先排查釣位的因素。

很多人都會認為,判斷釣位的好壞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其實只需要考慮水深因素即可,也就是說水深差異是釣位好壞的最關鍵因素。以初春季節為例,廣東、廣西、海南等南方地區的氣溫基本已經達到20 ℃以上,在這樣的氣溫環境下應該選擇2米以內的淺水區。在長江流域以及黃河流域地區平均氣溫基本維持在10 ℃以上,最合適的水深是2米至3米。北方地區氣溫較低,依然應該選擇3米至5米的深水區。

參照上述規律將自己所在釣位的水深與別人進行對比,如果差異很大則說明很可能是釣位選擇不當導致沒口,如果兩人的釣位水深差異不大,再進行其它原因的排查。

排查做窩因素

別人能夠連竿上魚,說明別人的窩點中魚的數量很多。自己完全沒口,說明自己的窩點中完全沒有魚。做窩是誘魚進窩的唯一途徑,沒有把窩做好導致釣不到魚,這種現象在廣大釣魚初學者當中十分普遍。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釣魚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打幾團窩料,然後掛上釣餌等著魚咬鉤。其實這種最簡單的打窩方式誘魚效果是非常差的,有經驗的釣魚人通常都會採用少量多次補窩的方式來做窩誘魚,也就是每一次只投下少量窩料,但是讓窩料保持高頻率的投放。窩料源源不斷的落入窩點中能夠更好的吸引魚的注意力,誘魚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如果沒有養成高頻率補窩的習慣,很可能窩料已經被小雜魚吃光但是釣魚人卻渾然不知,於是守著一個空空如也的窩子,自然就釣不到魚了。在垂釣的過程中必須時刻判斷窩點中窩料的剩餘量,在窩料消耗完之前必須補窩。

排查釣組搭配以及調釣因素

有些時候並不是窩子裡沒有魚,只是因為魚的吃口較輕,而釣魚人的釣組搭配以及調釣過於遲鈍,所以魚咬鉤但浮漂卻不出信號。

在自然水域中垂釣時,非常容易出現釣組以及調釣過於遲鈍的問題。由於長竿的使用非常普遍,為了拋竿更輕鬆,於是很多釣魚人都會使用吃鉛量非常大的浮漂,同時為了保證視目清晰,又會使用漂尾很粗的浮漂。這樣一來釣組整體的靈敏度就非常低了,即便有鯽魚等小體型魚種咬鉤,浮漂也很難出現信號。

另外,很多釣魚人缺乏對調釣的理解,無論何時何地永遠都是調平水釣2目,這樣的調釣在夏季或者是垂釣大魚時沒有問題,但是在冬季以及初春季節垂釣鯽魚時就行不通了,調釣過於遲鈍也同樣會導致浮漂不出信號。

排查餌料因素

之所以要將餌料因素放到最後來說,是因為很多釣魚人只要釣不到魚就會懷疑餌料,於是換了一種又一種餌料結果還是釣不到魚。

在自然水域中垂釣,餌料其實並不需要太複雜,天然純樸的餌料就是最好的選擇。千萬不要陷入誤區,在餌料中添加各種香精、小藥,這樣做很可能會引起大魚的高度警惕,導致魚不敢吃餌。

春季釣魚使用蚯蚓、紅蟲等純天然的活餌,或者味型純正的腥味商品餌都是可以的,但是必須嚴格控制餌料味型,寧可清淡不可刺激性過大。

總結:在思考與總結中成長

釣魚是一種修行,有些釣魚人經驗以及釣技水平提升速度很快,但是有些釣魚人很多年依然處於迷茫之中。想釣到魚很簡單,但是想把魚釣好就必須多思考多總結,釣魚人只有找到每一次失敗的原因,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經驗與釣技水平。


眼鏡哥說魚


同一個湖面,如果別人一條接著一條上魚而自己這邊卻無反應,這種情況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個時候,我們先不要著急,而是要多多觀察,虛心向別人請教,找到不上魚的具體原因。

首先,別人不斷上魚,說明今天的魚兒活性不錯,開口較好,不存在魚兒不開口的情況。

這對釣魚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接下來我們就要從以下兩點來找原因了。

1、釣點釣位;

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這個湖面的大致情況,比如湖面的大小、水深 ,哪裡安靜,哪裡有障礙物, 哪裡藏魚等等。別人上魚,他那裡的水深和我們釣點的水深一樣嗎?如果有差距,差距有多少,會不會是水深影響的魚獲。

水底的狀況,別人水下的情況和我們的一樣嗎?同一個湖面水下也有區別,水下是泥底,沙底,還是石頭底?

別人釣的是亮水,還是周圍有水草、樹枝或者其它的障礙物?

2、釣法釣技;

先說餌料,餌料味型、 餌料狀態都會影響魚兒的開口。如果湖裡的魚兒是人工飼養的,長期被餵食某一味型的顆粒飼料,那麼魚兒會形成偏口,只吃這一味型的,對其它的食物沒有興趣。如果我們沒有搞清楚情況,還是按照以前的經驗來開餌的話,釣獲肯定不理想。同樣,餌料狀態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冬春季節,水溫低、魚兒活性不足,這時候用拉餌的效果會更好。

說完餌料就輪到線組了,釣魚的線組搭配一直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課程,一般情況下,冬春用小線組,夏秋用大線組。釣小魚用小線組,釣大魚用大線組。我們經常能看到,寒冬臘月中,釣魚高手用0.2的子線頻頻上魚,而旁邊的釣友用大幾號的子線卻幾無收穫。

最後總結,影響魚獲的肯定不止以上兩點,還有許許多多我們想不到的因素,比如我們做釣的水下,剛好是前面釣友留下的爛窩、臭窩,遇到這種情況,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換個釣點為佳!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老鄭在野釣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這種現象還是蠻常見的,最根本的原因就一個,那就是技不如人。當然,這裡的技包括選釣點、誘魚、垂釣的基本功、調釣、抓口以及很多的細節。都說垂釣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單某一個細節的疏忽,可能不一定會導致魚獲的巨大差距,但是數個細節的綜合,那效應肯定就表現出來了。

下面本人就結合自己多年的垂釣經歷,對這種相鄰作釣,上魚差別很大的情形,做一做分析,不一定很全面,儘量吧。

一、釣位的選擇

雖然看上去兩個釣魚人坐得不遠,看上去貌似什麼條件都一樣,但是水底的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且不說深度有沒有差別,就算深度完全一樣的,也有可能因底下的地勢不同,造成一個點是天然的聚魚點,比如有一撮雜草,而另一個光禿禿的點魚不願意去。再比如一個點正處在坡上,而另一個點恰恰在坡子下的平地上……

在我的垂釣生涯中,我做過那個選對點的人,也做過那個選錯點的人。有時甚至窩點相差只有兩三米,放心,絕不是技術原因,因為我和朋友好好的折騰過這個問題。比如餌料用一樣的,比如兩人換位,證實就是一個點有魚一個點沒魚,下次來還是一樣,換別人也是一樣,所以,這種上魚的釣位,在很多地方被稱之為一號位。

二、誘魚效果的差別

這個在傳統釣上好理解,比窩料,誰的窩料更香,誘魚效果更好,確實,好的窩料與差的窩料誘魚性能上是有差別的,所以有一些傳統達人都想方設法自己配製窩料,反反覆覆地試用。這不是我說的重點,因為我主玩臺釣,臺釣我更有發言權,臺釣誘魚一方面靠味型,另一方面靠下餌量,所以很多釣魚人都是摸索一個水域的適用配方,甚至加小藥,就是要在味型上勝於對手,誘得更多的魚到自己的窩點。但在餌料味型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頻率就顯得尤為重要。拋竿頻率快會明顯地增加拋到窩點的餌料量,且不停地抽動過程中會在底層形成立形霧化區,達到高效誘魚。兩個並排坐的釣魚人,其它條件相同,高頻率的能把低頻率的打閉口,這個不誇張,有過經歷的釣友應該深有體會。有時候在河邊某一個人不停的上魚,另外邊上的人沒口,不上魚的就會認為是別人的餌比他的好,於是上前諮詢餌料配方,上魚那位如實相告,結果那人一聽,竟然就這麼簡單?認為肯定是敷衍他的。其實,他釣不到魚就是因為他的拋竿頻率太慢,下面窩點根本沒有聚到魚,跟餌料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

三、餌料使用不當

雖然我一向提倡餌料簡單化,弱化“配方”的重要性,但並不是說餌料就一點講究都沒有。起碼用餌的思路得要正確,對於決定魚吃不吃你的餌料,最關鍵的是味型和狀態,在魚情大情時,要求低一點,魚情差或糗就要求高。比方說,拿一款顆料狀的大魚餌去釣小鯽魚,那肯定行不通,不管味型如何,適口性也不好。再比如釣輕口時,餌料的比重大,狀態差魚也是不願意吃的。

四、施釣水層的不同

這裡指的主要發生在作釣全水層魚種,如鯿魚、翹嘴、鰱鱅等,雖然相鄰釣位,但是所釣水層不一樣。實釣中我遇到過多次,別說是相鄰釣位了,就算是在同一個釣位,水層沒找對,也是釣不到魚的。比方說我在釣江鯿的時候,原本所釣水層沒口,浮漂下行中似有接口,但又沒接住,然後往上推浮漂半米,馬上連竿。如果兩個人在一起釣著,其中一個人不管是找對了還是恰巧釣對了水層,而另外一個人沒有,那兩人的上魚情況不用說了,肯定是完全不一樣。

五、窩點有魚釣不著 

最常見的就是冬天的輕口,不是沒魚,也不是魚不吃,而是魚吃了也發現不了。浮漂選用不當或調釣不到位,魚口出不來,窩點水底明明是有魚的,但是魚吸餌動作太小,垂釣者浮漂上沒信號,而另外一個是精於此道的高手,浮漂上統統都是清晰而乾脆的頓口,且一抓一個準。

當然,這種現象多數也只有臺釣發生,傳統釣的活餌一般情況下不會。魚對商品餌餌團的吸食行為決定浮漂上的動作不會太大,所以,餌團的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用硬疙瘩餌團去釣輕口魚,那肯定是釣不到的。

六、盲目打窩 

有的人可能說了,打窩還能打得釣不到魚?沒錯,就是會出現,不是所有水域,所有魚情都適合打窩,尤其是重窩。狂龍所寫的每一條都是有真實見聞或經歷為依據,絕非憑空想象,所以每一條都可能會有人對號入座。很多時候,在原本魚情很好的時候,想給窩點再添一把火,補上一堆窩料,結果卻停口了,有沒有人經歷過或聽說過?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打窩的動靜將魚驚走而再不回頭,亦或是窩料讓魚吃飽了。

最後的歸納總結

以上5點,可能並不全面,但總的來說,都是垂釣技藝的一部分,所以文頭說到,出現這種情況,說到底還是技不如人。而這些技藝卻又不是可以直接套用的,需要結合實際作釣的情況綜合分析,也就是說要做一個善於思考的釣魚人。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江釣人狂龍


同一個水面,有人釣到魚,有人卻釣不到魚,這首先要從選釣點開始找問題,俗話說的好,貓有貓道,鼠有鼠道,魚也有魚的道---尋食聚集的地方。經常有人釣魚的老釣點,向湖心凸出的樺尖地方,岸邊有樹的地方,水底深淺交界處等等,都是可以試釣的好釣點。

其次是魚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魚對食物的喜好有不同。春秋以香為主腥味為輔,夏天主要是香味,冬天一定要腥味濃的腥香型。打底窩誘魚的魚食顆粒要居多,這樣容易留魚。

再者就是釣技了。線組搭配要適當,冬天魚的活性差,吃口輕,用的鉤要小,線要細;漂相要抓的準,提前和延後都容易跑魚;如果熟練掌握運用,假以時日,也就不愁釣不到魚了。





塔山古道


這裡面應該有幾方面原因。第一,經驗。人家是個釣魚行家,經驗老到,選擇的釣位好。第二,魚路。經常釣魚的釣友都知道魚活動都有路線的。比方說:鰱、鱅魚喜歡在水的上層活動,草魚喜歡水的中層,鯉魚喜歡水的中下層,鯽魚喜歡水下底層活動。鰱鱅魚喜歡在穩水有浮游植物或水錶面有漂浮物的地方,因為鰱魚慮食浮游植物,鏞魚則食浮游動物。草魚喜歡在湖邊吃草,水域是邊淺中深的地方。鯉魚則喜歡吃螺螄幼仔或水域邊的大型浮游動物。鯽魚水底活動,食性很雜,幾乎可以吃所有東西,所以,鯽魚還有池塘河湖水下清道夫美稱。綜上所述,釣魚也不是件簡單的事,經驗第一,運氣第二。經常總結經驗,向釣友取經,相信釣友都會傳輸實戰經驗的。祝釣友們玩的都開心。


光信善待家人


釣友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也很多見,但是為了儘量避免是你看別人一個接著一個的起魚鬱悶,爭取下次是別人來看你“放電影”,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找原因:1.釣點。野釣魚的密度就不夠,並且好的釣位也就那麼幾個,經常有人釣的地方就會形成“魚窩”,所以他們會經常起魚。你可以要麼根據季節、環境等因素重新選擇一個釣位,要麼下次來早點把好釣位佔了。[捂臉]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好的那幾個釣位,這段時間他們四點左右就已經到水庫表了,並且還是外村的。我也不跟他們爭,爭也爭不到。那麼我就選擇自己重新去選擇一個更好的釣位,穿上水褲走到水庫裡的田埂上,魚獲只會比他們邊上的多得多。甚至還有更牛的,他們直接划著皮划艇到水庫中間,也有不錯的收穫。2.釣法。個人覺得野釣的釣法也很關鍵,比如打窩,魚竿數量,拋竿點等等。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自己窩子是比別人的先起魚的,但是起了那幾條以後你窩子就沒魚了,而是別人一直不斷起魚。其實這是你窩子沒養好,你沒有間斷性的補窩(這個非常重要)。你有沒有遇到過有的釣友一竿拋下去,要是沒魚來吃,他可以一個小時不動一下竿子。野釣本來水底就比較複雜,如果幾分鐘沒有動靜就應該起竿重新拋,防止魚餌藏在水草裡魚找不到吃。你又有沒有遇到過你自己只用一根長竿,丟在自己覺得最好的釣點,但是不如人家一根長竿一根短竿的魚獲多。魚不會固定在一個水域,並且密度也不夠,多一根竿子就多一個有魚獲的可能。3.線組,餌料。這兩個原因也會造成魚獲的差別,當就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因素對於野釣的影響幾乎為零。所以我一般野釣釣不到魚,我都不會找這兩個原因。綜上所述,魚獲多少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我們不斷摸索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以上僅為個人意見,如有不妥之處望諒解,謝謝!






胡人913


你好釣友,這裡面其實有很多原因的,我簡單給你說下我的感受,第一人家選的地方比你好,好地方魚兒喜歡在下面活動,第二魚竿長度魚鉤大小,吃鉛調得靈敏度等等,第三打窩啊用的餌料啊等都有一定關係,下次建議你靠他近點拋竿,讓對方給你分析分析,畢竟天下釣友一家親嗎






魚竿張漁具


首先不論幹哪一行,應變能力是必須具備的!任何事物,乃至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我們的認識必須與之相適應。要適應經常變化的情況,就要有高度的應變能力。

那種以不變應萬變,“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信條,在釣魚的具體活動中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在變化中發展。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但是.變又不是盲目的,不是為變而變.變要符合科學性。那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天搬幾次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釣魚技巧中的隨機應變,通常是在魚不咬鉤、釣不上魚和無法釣魚,下竿已經兩三個小時了,竿尖紋絲不動。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應變?

首先看一看左鄰右舍上沒上魚,如果他們都上魚,那就再看看他們投竿多遠,然後修正投竿距離。在修正投竿距離後許久仍未上魚時,應立即改換釣餌。在採取以上應變措施後,一般都會有收效的。如果一見鄰居上魚,自己不上魚就搬家,這種“變”就缺乏科學性.如果在修正投竿距離,更換釣餌後仍久久未上魚,那說明你的釣位選得不佳。遇到這種情況就應立即搬家。那種固執到底,死不搬家的做法也是缺乏科學分析的。

水下小魚鬧食很兇,投餌入水後,沒等大魚來,小魚早把餌搶光了。遇到這種情況。小魚鬧食雖然討厭,但並非都是壞事。因為有小魚鬧食常常會把大魚引來。大魚進窩有三個徵候:一是原來顫動不停的浮漂或竿尖突然安靜下來,二是釣餌處小魚亂跳,三是釣餌處冒魚星(氣泡)。若有以上其一時,就須集中注意力,以免誤事。遇到小魚鬧食,除了釣點水太淺之外,一般不要搬家。可以在釣餌上應變。那就是把餌做得硬一點,讓小魚拱不散,或者把餌做得大一點,讓小魚吞不下

旁邊頻頻上魚,自己的竿卻半天不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釣友的應變措施是向鄰居靠攏。但效果還是不佳。原因有三:

一、在同一地方垂釣,各人所處的條件基本一樣,上不上魚,釣餌起決定作用.旁邊頻頻上魚,而你的竿卻半天不動。這說明旁邊的釣餌要比你略勝一籌。

二、釣餌對魚有先入為主的作用。頻頻上魚的旁邊已投了不少竿,水下已形成窩子,魚兒已習慣了他的餌味。

三、鯉魚生性狡猾多疑。當你將餌投近旁邊釣位時,鯉魚不敢貿然觸之。

所以,見到旁邊頗頻上魚就靠上去是不明智的。經驗證明剛好相反,離他越遠越好。


愛釣魚的小寶


同一個湖面,別人連桿上魚,而你這邊卻沒有動靜,這是每個釣友都遇到過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談一談我的看法。

1:釣位的選擇

經常聽到釣友說:你的魚獲取決於你的屁股,雖然是一句調侃,卻說明了釣位的重要性,野釣的釣位選擇也不例外。相信大家都知道,鏵尖處,倒樹旁,水草邊,深淺結合部等等這些都是魚兒活動和覓食的地方,也是釣魚人的首選。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水下的狀況,如果水下是陡坡,那麼窩料會順著陡坡滑到下邊去,把魚兒誘到更深的地方,而鉤餌卻停留在陡坡上,這樣是很難釣到魚的。

2:釣竿的選擇

野釣的環境是非常複雜的,有時候在無法更換釣位的情況下,更換釣竿也是不錯的選擇。俗話說:一日三遷,早晚靠邊,充分說明了魚兒的活動規律。通常情況下,有經驗的釣魚人會根據魚兒的活動規律來改變釣點,比如白天釣遠,晚上釣近,因為晚上比較安靜,魚兒會游到岸邊覓食,所以改用短杆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窩料的選擇

俗話說:七分誘,三分釣。可見窩料對釣魚是多麼的重要。一款好的窩料對於魚獲的多少是至關重要的,既要有誘魚的成分,又要有留魚的顆粒狀餌料,一些釣友用精品餌打窩,可作釣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就是沒有考慮粗細搭配,尤其野釣的窩料,更要注重粗顆粒的數量,因為野釣環境水面大,雜魚多,只有小雜魚吃不動的粗顆粒窩料才能等來大魚。

以上幾點是我多年野釣的一點經驗,歡迎釣友一起交流


東北釣魚人


同一水域,由於水底地形,水的深淺等原因,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魚。通常魚都喜歡呆在水底食物較多的地方,隱蔽的地方和溫度適宜的地方。

所以釣魚對選擇釣位十分重要,也常說的屁股坐的正,俗話說三分的釣技,七分釣位。通常好的釣位有:水域的鏵尖,洄灣;水底地形複雜處,深淺交界處;有大樹等倒在水面的水域,橋墩旁,水草邊,盛夏的大橋下以及所有陽光較弱的水面;冬天就要釣北岸背風處以及在一天當中日照時間最長的地方。釣魚一定要對魚的習性有所瞭解。初到一片水域,一定要多選幾個自己認為不錯的釣位,撒下窩子料,這窩無魚釣那窩,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