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違農時 莫負春光

躲避疫情的人們還在家裡隔離,窗外的春光已經一片爛漫,時間走到農曆2月底,陽春三月即將到來,北方的春小麥剛剛綻出新芽,南方的油菜花已經盛開如金。春天真的到了,農人們也到了忙碌的季節。

農家重農時,數千年的農業文明史中,人們積累了深厚農耕經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有序,五穀不絕。每一個節令,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而每一次耕耘,都順應著時令的變化和作物生長的規律。

農業,是最重視自然規律的行業,古人說“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千百年來,人們跟著季節更替、時令變遷而勞動,與天地共作、和自然相諧,播下種子,收穫大自然的饋贈。

這些經驗在今天依舊適用,儘管我們有了更先進的灌溉系統,更高產的種子,更高效的機械,當然,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改變,溫室大棚可以讓桃花在臘月盛開,讓蔬菜在寒冬上市,農藥可以讓耕種者儘量少受病蟲害威脅,農業機械讓人們從“鋤禾日當午”的辛勞中解放出來。但即便如此,作物的生長,仍有其規律,不同的農作物,仍有各自不可違背的農時與養護規律,只是今天的“農時”,和過去的“農時”並不完全相同而已。

2020年,我們將度過一個特殊的春天,經歷一次特別的春耕,疫情封鎖了村莊和道路,給春耕帶來了很多阻礙,但正因如此,要求我們加倍地重視春耕,給春耕更多地支持。為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蒐集了一些資料,整理出了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黃瓜、韭菜、白菜、桃等當下部分農作物的農時農事,以備參考,也為提醒,提醒人們莫要辜負春光、忘記農時。同時,我們也希望這是一次知識的普及,讓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瞭解,我們賴以為生的糧食和蔬菜,究竟是怎樣長成的。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