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發熱切莫慌~辨別有辦法


COVID-19疫情期:發熱切莫慌~辨別有辦法

趙振宇 牟玉梅,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內分泌科門診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著人們的心,在這個特殊時期有的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就草木皆兵,生怕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又擔心去醫院會被傳染,搞得情緒緊張,不知所措。下面就跟大家區分一下普通的感冒發燒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何不同。

COVID-19疫情期:發熱切莫慌~辨別有辦法

感冒:感冒一般是指人在著涼、勞累等因素的影響下引起的鼻咽部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鼻塞、流涕、打噴嚏,無明顯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傳染性較低甚至無傳染性,預後良好。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不僅是上呼吸道症狀,還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流感一般發病急,症狀嚴重,全身症狀多。多伴有高熱,可能在起病一到兩天內達到39℃以上,頭痛、乏力、食慾下降等症狀明顯。冬春季節較流行分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兩種,傳染性較強 。輕型流感5~7天內可自愈。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容易出現併發症,重症患者預後較差。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是指以前從未在人類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WHO將本次的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COVID是"冠狀病毒"縮寫。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目前COVID-19的主要人間傳播途徑,傳染性強。臨床表現與流感類似,單憑症狀、體徵不能與流感區別,需根據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病毒核酸檢測方可明確診斷。多數預後良好,少數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COVID-19疫情期:發熱切莫慌~辨別有辦法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根據症狀可大致分以下幾類。

1. 無症狀感染者:感染後不發病,無疾病症狀,僅在呼吸道中可以檢測到病毒。也就是說,這些人攜帶病毒,但不發病,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得了病,但卻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通常認為這種傳播危害較小。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所以要求從疫情發生地回來的人或有可能接觸疫情的民眾應主動報告有關部門並進行自我隔離。

2. 輕症患者:出現明顯的體溫升高、乏力和乾咳(主要症狀),少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

3. 重症患者:早期症狀尤其是前三五天為發熱咳嗽及逐漸加重的乏力,一週後病情逐漸加重,發展到肺炎甚至是重症肺炎。重症患者會出現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臟器損傷的情況,進一步加重就需要呼吸機等生命支持系統的支持,可能會導致死亡。

看完以上的介紹,當您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時就不必過於驚慌,先進行一個簡單的病情評估。若體溫低於38℃,沒有明顯的氣短、憋氣等症狀可自行居家隔離,在此期間應每日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飲水,飲食均衡,房間勤通風,避免與家人共用餐具,做好個人和家人的防護。

在家觀察2天若病情仍不見好轉,應立即前往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並向醫生詳細說明自身情況不要隱瞞病情。當然也不要害怕去醫院,醫院會設立防線,層層把控並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切實保障患者的安全,可以放心就診。如已出現發熱、胸悶、咳嗽加重等不適症狀,應保持高度警惕,儘早就醫,不可貽誤病情。

如果發病前14天有武漢及周邊地區旅遊史、居住史或發病14天內接觸過武漢地及周邊地區的發熱或者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有家庭聚集性發病的患者應及時主動去定點醫院就診。

在這個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減少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宅在家裡就是對國家疫情防控工作所做得最大貢獻。微笑面對,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為戰勝疫情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