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圖文|吳珀

感謝王和平先生的資料和指導。

天津原來是有一座老城的,1900年庚子事變後,被八國聯軍的都統衙門給拆掉了,形成了現在的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南門外大街也是如此,跟拆掉老城有關,為嘛呢?您聽我說。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01、天津南門(1900年)

老城有四座城門,而且四座門都有甕城。唯獨南門,也就是南關,比較特別,它的甕城門設在西面,也就是沒有正門,只有西偏門,所以人們出城就必須向西,然後再向南,這樣就形成了最早偏西的土路,叫南關街。1901年拆城後,在南關老街的東側開闢出一條新路,叫南關大街,正對著老城裡的南門,這條街並不長,也就到今天的服裝街口,服裝街原來叫南開一緯路。那時從這兒向南,稱南關下頭。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02、清國天津新地圖(1902年)

1932年後,逐段向南成路至多倫道口,叫南門外大街,再向南叫海光寺大街。1944年,統稱西經中路。1946年,恢復兩段原稱。1975年,撤銷海光寺大街,統稱南門外大街。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03、海光寺大街

您看,我告訴了您,這條老街是麼樣叫成南門外大街的,這事也就成了我們故事的起點。

進入21世紀前,也就是在2000年前,南門外大街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樣子,也就是說從1901年到2000年,這100年中,它就是這樣改名,變化,再改名,再變化,可它依舊是那個樣子,和我要給您講述的故事一樣,雖然已經過去了70年,這裡的人們就是那樣生活,直到中國有了巨大的變化,也就是南門外大街,有了自己的變化。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04、六十年代的南門外大街

我認識這條大街,大概是在1970年後的一段時間。

我的童年,是住在與南門外大街相鄰的萬德莊外祖母家裡,而父母卻在南市裡的福安大街。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從姥姥家走到爸媽的家,這一段路要經過南門外大街的南面的一段路。

1981年,從部隊復員回來後,工作單位在紅橋區的西沽一帶。在西沽的單位工作到92年,這十幾年的時間裡,每天往返福安大街的家和西沽的工作單位,都要經過南門外大街的北段路。

兒時的姥姥家走的南面的路,成年人後走過的北面的路,南門外大街成就了我的童年到青年。因此,別人只要一提起南門外大街,我好像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也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經過、看過的那些事情。隨著“拆舊建新”步子的加快,這條街的老建築、老商鋪和老門臉就一點一點的消失了,逐漸被新樓房和新商場取代了。

舊時的南門外大街的樣子一點也沒有了。

這對於年輕一代人絲毫沒有影響,但對我們這些“過來的人”來講,就如同丟失了寶貴的物件一樣,對過去的很多事情總是念念不忘,總是無限感慨。我覺得,趁著還記憶清楚,把那些記錄下來,讓人們記住那條古老的南門外大街,不要忘了曾經的舊事和老人們,這是我和我的同輩們的由衷希望。

我做了一個假設,穿過時光隧道,又走回幾十年前……

那時。我已經七、八歲了。每逢週日,自己就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到南市福安大街的父母家,去見爸媽和哥哥姐姐們。

05、萬德莊

我從姥姥家的萬德莊大街出發,走出大街向北轉,左手的路邊有糕點鮮貨店,黑白鐵門市部,還有住門臉房的住戶。路邊的那個舊時的“街頭鐘錶”,讓我至今難忘。這個鐘錶是安裝在兩米高的水泥基座上的,我似乎看見鐘錶的指針還走……記憶中的海光寺橋是座水泥橋,橋面由水泥建成,橋上兩側的護欄也是水泥的。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過了這座海光寺橋,就進入了南門外大街。

這裡,讓人記憶十分“深刻”的,就是馬路左側的自行車瓦圈廠。這個“深刻”就是這個廠房設施陳舊的工廠,在生產時發出的金屬撞擊的噪雜聲,還有部件除鏽向外瀰漫的難聞的鐵鏽味道。那時,這個工廠周邊的牆頭上都附著著暗紅的鐵鏽。

再往前走,就到了多倫道的路口。到了這裡,大街的左側(西面)是南開區管轄,右側(東面)是南市的範圍。

多倫道與南門外大街交口處是二七二醫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和平院區),過去叫二五九醫院,原來是日本醫院。醫院臨南門外大街是圍牆,那時感覺牆裡就是軍隊。記得一次把頭撞到自行車的車把上,額頭撞了個大口子。父親帶我到離萬德莊不遠的二七二醫院診治,大夫給我的傷口縫了好幾針。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過了多倫道,左手有一家油漆化工染料門市部。記憶中的這個商店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樣子,一進門迎面是一排櫃檯,裡面放著不同規格、不同顏色的油漆罐,客人需要什麼就給你拿什麼。我家哥哥結婚前自己打傢俱,買的油漆就是從這家商店買的。記得那時人們很認“燈塔油漆”和”三寶清漆”這樣的牌子。

在南門外大街剛剛拐進祿安大街的地方,有個釘馬掌的。那是小時候的記憶,開始釘馬掌前,在馬的腹部圍上繩子,繩子與拴住大馬上方和前後的柱子連接,這樣是防止在釘馬掌時因為馬匹前後亂竄。每當有釘馬掌的活兒時,周圍都有不少人看熱鬧。

釘馬掌場景,這樣的場景現在很難看到了。

離與這家釘馬蹄的鋪子不遠,記得還有一家鐵匠鋪。這個記憶不太清晰了。說出來,權當作是個話題吧!

在南門外大街與陞安大街交口的地方,有座尼姑庵,叫蓮宗寺。文革之後,一直被一家街道工廠佔用。直到八十年代才歸還給宗教部門。

07、南開三緯路寧家大院

過了陞安大街不遠的馬路對過,有條街道是南開三緯路。三緯路往裡走有個大院子,據說是部隊製作鞋只和紐扣的工廠。後來才知道這個大院子叫寧家大院,是大富商寧星甫的房產。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走出陞安大街,直衝著南門外大街的馬路對過,是一家鮮貨糕點店。這家鮮貨店按當時的水平來講,規模是比較大的。商店裡面有水果,也有糕點,可當時的水果沒有現在的豐富。

在鮮貨店的前面的丁字路口,有一家飯館叫群眾飯館。提起在這家飯館,本人還有段“歷險記”呢。有一次給家父買酒菜在門外排隊時,突然狂風大作,大風颳掉了頭頂二樓的窗戶。聽到頭上有聲音,年少腿腳利落的我一步竄進屋裡。此時,一大扇窗戶摔落在地,碎玻璃蹦的滿地都是。回到家,將這事情跟家大人敘說一遍。我家老爺子很是讚賞我的機智,特意獎賞一些酒菜給我。

還是回到剛剛敘述的路線:

過了陞安大街,繼續往北走。東側的路邊有五金交電商店、玻璃鋪。附近的住戶,家裡的燈泡壞了,保險絲沒有了,都會到這裡去買,玻璃鋪裡立著很多大塊的玻璃。一般家庭門窗上的玻璃是用三個厚(3MM)的,而商店和工廠用的要再厚一些,是五個厚的。那時,人們習慣在書桌上鋪一塊五個厚的玻璃,玻璃下面還放著一些照片,有自己的經歷,也有和朋友們的合影,看上去非常漂亮。

08、上面有南門外影院

這兩個商店的旁邊是家理髮店,理髮店的旁邊是南門外電影院。南門外電影院解放以前是教會所在地。文革期間,這裡的電影院一度曾叫“戰鬥影院”,後來又叫回“南門外影院”。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我在榮安大街上小學時,學校組織的看電影,大都在這家影院。記得這家影院一直是過去的樣子,支撐二樓的鐵柱子很礙眼,看電影時要歪著脖子看。這家電影院,重建不久,就拆掉了。

電影院的旁邊有個合作社,合作社是進深比較長的房屋,這個合作社賣菜、賣調料、賣肉......賣的東西很全。

09、長征中學

過了榮安大街口,靠邊一側是長征中學。長征中學以前叫女六中,過去是教會學校(注:中西女中)。進入校園有一些樹木,右側有一座老式的二層教學樓。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學校的對過是家文具商店,文具店的東西很全,我們買紙買筆,買一些其它文具都會到這裡。

這裡,還要提一提南門外大街與二緯路交口的一家叫做華春樓的回民飯館,這家飯館在解放前就有。這可是屢遭劫難的飯館呀!南門外大街拓寬時,南北方向給它切了一刀,二緯路拓寬時,東西方向又給它切了一刀。好端端的一家飯館,像是切糕一樣,最後只剩下一小塊。但即使是這樣,到現在這個“打不死的小強”還堅強的活著,只不過名字改了,叫《嘉佳一品粥》。

1967年,從萬德莊的姥姥家,回到福安大街的父母家住以後,一有空,還是到處亂轉。

1981年,開始到西沽上班,這以後幾乎每天都會走北側的南門外大街。我們穿越到三十幾年前的那個時代。從福安大街右轉,進入南門外大街,這回還是往北走,東側的位置就是長征醫院。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長征醫院,以前叫第六醫院,在路東,過去是家教會醫院。再早些時候這家醫院還是老的建築。七十年代的時候這裡的環境已經是比較破舊了。附近的居民,在有病需要治療的時候,除了家門口的小醫院,就是這個比較大的醫院了。長征醫院的旁邊有一個藥鋪,好像是醫院自己的藥房,有時在醫院看病後也在這裡取藥。在長征醫院北側有一家糕點食品店,我的一個女同學在那上班,食品店比較大,守著長征醫院生意還不錯。在它對面的路西有一家理髮店叫“紅楓理髮店”。

這就過了南市裡的華安大街,南門外大街的路東,有一家長青藥店,還有一家勞保門市部,和一家副食品店。在路西是幾家小餐館,各具特色味道還是可以的。

11、慎益大街口

繼續往北走,路東就到了慎益大街,路西是南開一緯路,過去這裡叫“菜橋子”,也就是現在的服裝街。這裡到南門還隔著東側的榮吉大街和官溝大街。東側是糕點店、洗染店、副食店、奶品站、五金行這類的小商店,路西有服裝店、茶葉店、理髮店、新華書店和兩家百貨商店、一家藥店。大街上人來人往,再加上馬路邊上還有一些個人擺攤,再加上汽車往來,熱鬧的簡直就像個大集市,人擠人,人落人。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左為一緯路口 右為慎益大街口 向北看

和官溝大街對面的是魚市大街路口,街上有許多私人擺攤售貨,吃的、喝的、用的什麼都有,也給南門外大街增加了很大人員流量,到了南門,車不好開,人不好過,成了一個難題。順便說一句,原來的南關大街,就在魚市大街一進口,這條老街已經幾百年了,讓人懷戀。

12、南馬路口

過了官溝街口,再往前走就到了南馬路。

天津南門外大街的故事

南門外大街與南馬路交口 左為南市 右為魚市 向南看

迎面是鼓樓南街的進口,路口南馬路的兩邊是一間一間的五金商品門市鋪。我的南門外大街的故事也講完了,您說是得記錄下來吧。

2020年,我從海光寺開始,再走一遍南門外大街:沃爾瑪超市、海光新邨、金茂大廈、大悅城,滿目都是高樓大廈。

這條街唯一保留下來的舊時建築,就是二七二醫院的門診樓。不過,這個建築也被現代建築材料包裹,一點也看不到過去的影子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老舊街區,包括部分老建築,或是修繕,或是拆遷,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適當保留一些舊的環境,可以讓時代有沿革和接續,讓人們心靈有歸宿,這一點同等重要。期待老鄰居、老街坊的補充。

精選留言

@金色胡楊M:終於看到關於南門外大街的報道了, 非常感謝《南門外大街故事》的兩位原創作者! 在南門外大街度過了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如果說對天津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應當首選“南門外大街”。 作者對南門外大街的追憶描述,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 那熟悉的街景、店鋪、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熟悉的“磨剪子,鏘菜刀”的吆喝聲彷彿還回想在耳畔…… 南開三緯路和南門外大街交叉路口是一個丁字路口,文中講述的群眾飯館朝北的對面是一個百貨店,賣布料和各種應用之物,最讓我難忘的是那的現錢和發票的傳遞方式:即每一個櫃檯都和收銀臺有一根粗鐵絲連接,鐵絲上有一個小木板,上面到一個夾子,營業員收到顧客錢款後,開票,把錢和票據夾在木板上用力一打,就傳遞到收銀臺,收銀人見到票據和現金後蓋章,找零,然後再打回該櫃檯。這情景現在沒有了,當時可是非常快捷方便,印象深刻。 冒昧地想說一下,尼姑庵並不在“陞安大街”。“尼姑庵(蓮宗寺)”和“釘馬掌”的這兩處都在“陸安大街”(而非“祿安”大街),即現在的:保安大街。 因為我家就在附近,釘馬掌鋪子就是我小學同學爺爺開的,店主人姓趙。 再次感謝原創作者!!!

@秀萍:看著真親切我是63年出生的從小在南市長大的您說的每一條街和南門外影院都這麼親切小學是華安街畢業中學19中畢業看完特別懷念那個時候一恍好幾時年過去了我們都老了南市也沒有以前的模樣

@天津yuxing:南門外影院文革不是叫戰鬥影院,“戰鬥影院”是謙德莊百花影院現在中天人力資源大樓的地方。“祿安大街”寫錯了,應該是“陸安大街”,現在併入保安大街,蓮宗寺的地方。最後一張照片左手是官溝街,不是南馬路南門臉。

@_任勞任怨:大哥,您的這篇南門外大街的回憶,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我是五歲時從大水溝搬到王家樓大街的。六歲時在大舞臺小學上小學,十二歲到十八歲在女六中上初中和高中。我對南門外也有深深的懷念之情,,咱們這一代人都有同感。可惜現在的街道全變得物事人非了!

@劉熙妍:我姥姥家就在魚市大街附近住,我就記得是姚家下場衚衕。

@豆豆:我小時候住在官溝街,從小在南門外長大,直到98年拆遷才離開這裡,因為時間久遠有些地方的記憶已經模糊了,但看了這幾張老照片貌似很熟悉。我還記得南門外大街的奶站後來改為賣牛肉拉麵,還有玉生香旁邊還有個很古老的大合社賣油鹽醬醋的,對面的一九成商店還有旁邊的理髮店,魚市裡面的市場裡面有一個很大封閉菜市場記得裡面有一個楊柳青年畫的娃娃,媽媽抱著我買完飯出來我總要說一聲“一休哥再見”。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來了童年,回憶滿滿!

@海河邊~大解:上中學在長征中學,文革叫女六中,建校在一九二幾年,是美國人辦的學校,叫中西女中,都是當時達官顯貴和社會名流家中的小姐,如和張學良在一起的趙四小姐,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與之相隔福安街的是長征醫院,文革前叫天津市第六醫院,之前也是一九二幾年,美國人辦的教會醫院。69年~73年分別在長征中學和長征醫院上學,每天走福安大街拐多倫道至和平路,一天走好幾趟很熟悉,那時福安大街還是條小馬路,夏天馬路兩側都是老百姓吃飯、乘涼,天特別熱時就在馬路邊唾覺…不像現在福安大街名符其實,這是50年前的回憶!

@成功:不叫南關大街,應叫南關老街。我們住64號。

@尼麥丹真:在南門外大街上有多家士產店,三馬路口應該有一個,慎益街口有一個,過去一點及對面菜橋子口各有一個。

@與みん同樂:五福街往北還有齒輪維修廠和錶帶廠(現在的羊上樹飯店)馬路對過是蓮宗寺!

@YU:我記得在二七二(原二五九)醫院與六建公司附近有一個赤龍河公園。現在見不到了

@柯神就是豆水兒:蓮宗寺是保安大街與南門外大街交口,不是升安大街。沃爾瑪超市不對,應該是家樂福超市。

@老莫:老城裡中心區四個門外馬路都有故事,南門外是南門外電影院,西門外前身。電影院是西關街影院,東門外過海河是民主影院東亞影院,北門外過南運河是天桂劇場(紅橋區文化館)

@薛崇藻:我曾經在那個油漆店上過班,那是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我從河西革命電鍍廠調入該店,那時候叫海光寺化工,後來改為海光寺化工批發經營部。九七年六月一日擴寬馬路,當年解散,隸屬一商局下屬企業,我對南門外大街感情非常深。

@秋澤皓宇:小學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去南門外電影院看電影,同學們拉著手排成長長的對的隊伍走在大街上。哪裡還能看到南門外電影院的照片? 萬德莊橋旁邊有個小劇場,小學時還在裡面演出過手風琴,當時很緊張,腿一直在抖 寧家大院真的應該妥善保護好了!

@雄鷹:既然是說南門外大街,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您沒寫,那就是:《公益德包子鋪》,和旁邊的:《九羅天澡堂子》在有就是對面的:《公益鹼店》這都是按現在的話那叫品牌店,咱單說《公益德包子鋪》的包子,那是聖品,非常好吃,就連天津狗不理包子都沒法和他比,現已絕版,很遺憾!現在的包子根本就沒法比,沒法吃,以前吃過《公益德包子》的人才知道,才是有福之人!

@飛馬:看來咱們是校友,我就是榮安街小學62的,後來在長征中學中上學。

@蘋果園:從萬德莊左拐的把角是點心鋪,前走一點兒是郵電所。右邊是大表,旁邊有一衚衕兒,叫慶和裡。土著叫大表衚衕兒。再往前走一點兒就是忠厚東里,有一點心鋪”萬生祥"。再走一點兒就是牆子河,把角有一黑黢黢的日本小樓。牆子河上有幾道閘。……

@木易:文章寫得是滿滿的回憶,我小時候住福安大街高家衚衕1號

@李玉祥:吳珀先生寫的南門外大街真棒,文章從古至今,、從南到北、從左至右詳細地描述大街上每一間門臉當年的經營項目,文章把我們帶回幾十年前的南門外大街,窄窄的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每天都像趕大集似的,現在南門外大街變寬了,可是能夠見景生情的老建築幾乎都不存在了,剩下的都是滿滿的回憶。吳珀先生辛苦了,看到你的文章,我們彷彿又回到童年時代,感覺自己也年青啦。

@春(秦):這段回憶很值得。過慎益街路東有文具店、土產店,煤油店布店,賣竹杆店,路西有個大銀行,有服裝店。路東有食品店,路西有百貨店。

@孫鋼:長征中學對過的文具店太熟了…南門外影院可沒少看電影。我比作者小十歲多,但這些地方太熟了。

@海光:272醫院的前身是106醫院,106醫院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附屬醫院搬走後新組建的,附屬醫院的前身叫259醫院。

@珍識:看了南門外大街,勾起了我的浮想聯翩,看到好多朋友在網上留言,述說南門外大街!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 大家還記得66年在從光溝街一側向海光寺方門問,約第五,六個門面,是一個鐵鋪嗎?鐵鋪鄰著水鋪,後面一個窄窄的衚衕,(三官廟衚衕)那年鐵鋪裝修,架著一塊石碑。當年這塊碑出來的時候每天從天津各地,郊區來了許多許多的人都說突然間出現了一塊碑(魚市對過了),當時南外大街車水馬龍人流不斷都是來看這塊碑的。(後來石碑被文物管理單位拉走了)。 那個石碑是乾隆爺來天津諭提的,那塊碑現在陳列在天津博物館。陣列在進門很顯著的位置上。 我前些年還在博物館看到了文塊碑! 南門外大街是我的出生地,我對它有深厚的感情,讓我們永遠懷念他吧! 從南馬路的開始,到海光寺為止,每個店鋪門面,每條衚衕,都是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謝謝兩位作者介紹了南門外大街!

@寶樂的爺爺(樹增):作者是一位地道老居民,估計也是高齡的老人了,您的記憶清楚,隨著你的筆峰也引起我兒時的回憶。 很好,寫的非常好細緻,因我五歲隨父母來津,從砲臺莊長大的。 例例在目美好兒時的回憶,小時一起玩的小夥伴兒,小學的同學……等。上山下鄉一走等再返津就逐漸有了多方面的變化,唉,不說了,太長了……

@天津爺們:南門外電影院曾經改過叫長征電影院不叫戰鬥電影院。

@王喆:看了南門外大街的故事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離南門外大街很近的福安街小學(現在的福安大街)西口就是南門外大街,左邊是第六女子中學(長征中學)右邊是第六醫院現在的長征醫院,小的時候每年老師都帶我們去水上公園春遊,走在窄窄的南門外大街上,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一路歌聲一路笑半個小時的路程也不覺得累。謝謝作者提供的平臺

@王佔華:太棒了,讓我從童年記憶中遛噠了一圈……天津的鉅變,人生的鉅變,時代的鉅變……真是措手不及的感覺……

@Will:還有那條位於南門外大街側面的不長的菜橋子,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南門外是我爺爺我大爺幾家住的地方,上初中時我每天騎自行車都要經過菜橋子。

@王本華:怎麼沒有寫匯文裡,老匯文中學(解放以後為天津市十八中學)。現為二男開。

@馮寶山:作者是個老南開,周邊介紹的十分詳細及確切,你我應是同齡人吧,關鍵文中的照片蒐集,保存至今尚屬十分不易,謝謝作者又勾起木人童年的記也!謝謝啦!!

@大雪:故事講的很全面。那個打不死的小強拆了要修地鐵站。你的的故事勾起我童年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糞車居士:電影院斜對面的運發成是天津最早的羊肉串,老闆穿的髒兮兮,但頭型挺講究。門口的磚上面一層油亮。

@8 雲:

原先住西南角經常去南門外大街作者的這篇文章勾起兒時的回憶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詩意棲居:那家文具店與別家不同的是,還賣一些書,我媽叫它華東書局,不知道這是不是它早先的名字。我記得在那裡買過小人書《摘蘋果的時候》,後來有一次在南門外影院看電影,看完去那裡轉轉,買到了當時熱門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先憂後樂 崇尚科學 Don Quijote:戰鬥影院在謙德莊吧。 南門外影院旁記得有個光大營造廠。

@Mother Cat:南門外大街是天津最正的一條街,正南正北的一條街,作者的描述讓我感到很熟悉,因為從小就生活在這條街上,這條街的每一個店鋪,每一條衚衕到現在還歷歷在目,這條街從南到北走過無數次,因為奶奶家後來搬到了萬德莊,大姑家在針市街,無論去哪兒都要走這條街,更別說自己在長征中學上了6年學,後來工作在升安街了。而且那個時候得了病肯定是去第六醫院看病的,因此對南門外大街的感情是任何地方不能替代的。只是現在已然沒有了過去一點兒的樣子了,只能在回憶中重溫那個時候的美好時光了。

@老蔥:我比你痴長几歲,記得萬德莊橋到海光寺橋西面有大車店,很多郊縣趕大馬車的連人帶車,馬全可以住裡面。對面快到海光寺橋有一山西人開的顏料鋪,小時候我父親帶著我去那要過帳。旁邊有一衚衕,上班後,好象1961年去住在那裡的支書家聽他憶苦思甜。南門外影院沒改前是福音堂我進去過。長征醫院(第六醫院)解放後叫天津兒童醫院。南門外大街是水泥鋪的地,鋪上草簾子一遍遍的澆水為的是讓水泥路更結實,別說這路確實是結實,一直堅持到加寬改造幾乎沒修過。鋪路前下各種管道挖的很深的溝,記得一個男孩子掉下去上不來被人救上來的。…

@沽上金篁:菜橋子口靠北側的是一家比較大的土產店。南市這邊距離不遠的地方有兩家土產公司。補充一下回憶!!!!

@郭鵬:那時候有時上下班會路過長征醫院

@草原上 星空下:還有影背後那個3522大院,還是青磚的圍牆,還是那麼破敗,不過看了真懷舊。

@粉墨春秋:你說的這南門外大街,我也很熟悉,我是萬德莊人生於一九四七年。小時候的記憶猶新,萬德莊東大橋下的那塊大表一直走著,海光寺大橋在那個年代是很壯觀的洋灰橋(水泥混凝土橋)多倫道口對面的水樓子,那是日本人修的。我去南市看“玩意兒”南門外大街那是必經之路。幾十年過去了那兩邊的門臉和鋪子還記憶猶新……

@梅樹誠:先生寫的太好了。我小時就住在南門外接近多倫道。中學是長征中學。隔幾家就是釘馬掌的家,他們姓趙,祖孫都幹這行。栓馬樁在那個油漆店對過。文中的照片珍貴,都能認出來。

@菂中薏:蓮宗寺在釘馬掌對過,不在陞安大街。從車圈廠向北,南開這也有些工廠,大概有機床齒輪廠現在的蓮宗寺對過,過三緯路有橡膠機帶廠,錶帶二廠(可能),華春樓南是無線電六廠,據說是張伯苓故居。過二緯路烤羊肉串和理髮店是勞改局

@橘子:感謝作者,都是兒時回憶,我長征中學上了六年,母親是女六中,再之前叫中西女中,80年代校慶時,回來好多中西女中和女六中的校友。我小時侯住姥姥家住,南門西姚家下場二條衚衕,上的南門西小學,姥姥總帶我到南門臉的魚市買菜。

@我心飛揚:我62年在一偉路萊橋子出生的一直生活到97年拆遷,對南門外大街太親切了,萊橋子口左手是士產店,右手是鮮貨店,對過是文具店和藥店。

@快樂第一:寫的真好,看完以後感覺特別親切,我就是在南開二偉路土生土長的,寫的真好。謝謝。

@老欒:王和平先生寫的好,敘述的很全面詳細,看著這j章我腦海裡回憶著我走這條街的點點滴滴,最後文章寫的好,應保留一些老建築,讓人們通過這些老建築回憶過去的時光。

@遊俠爵士:長征醫院前身叫第六醫院時,醫院裡面陰森潮溼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的場景及適合拍《一雙繡花鞋》或是拍《綠色屍體》,,當改名長征醫院後又出來比陰森更可怕的十來位醫院頭頭們集體腐敗案,導致蓋的半截新樓重新拆了重建(大約是198?年)因為當時的腐敗分子沒現在茂盛,所以能記住這件事,,我住華安街與清和街之間的德慶巷16號,後來不知何故改成14號了,,,天津娃娃忘不了吃,多說一句,,如今被切成切糕的華春樓在1993年賣的烤羊腿真香,烤的焦黃,油滋滋的帶響兒聲,,拜拜了您吶!

@塵世牛馬:小時候家住南關老街,在此給老鄰居們問個好

@ 心有玲系:長征中學是我母校,在那上學五年,每天南門外大街至少走上兩遍,留下美好回憶……

@安康家 濟源:有人知道 利學公司衚衕的嗎?(在大水溝那邊)

@漂.:南門外大街,一條銘刻在腦仁裡熔化在骨髓裡的街

@北辰:長青藥店是文革時期改的最早叫“延齡堂藥店”。一緯路口有個叫“福聚合”的糕點店,不遠處有個叫“久樂天”的澡堂。榮吉大街和官溝大街之間的糕點店叫“玉生香”。

@老魏:滿滿的回憶,勾起許多兒時已經忘卻的經歷。我住在和平區香港路,67年左肘骨折,人民醫院沒接好,後來託人找到在西門裡坐堂的一個姓岳的骨科大夫按摩,每天從和平區前往西門裡,有時乘3路汽車,但更多時間沿牆子河經海光寺拐進南門外大街走著去,文中提到釘馬掌的

@蘭軒 ~張淑芬:南門外大亍小時,青年時的記憶太深刻了,上學,上班都離不開的地方,太懷念了,感謝偉大的時代,永生難忘

@浮萍:我是在老南市長大的,原來的破房亂瓦,現如今的高樓大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南市的繁華昌盛,珍愛生活,珍惜當下。(文章寫的真實,有回憶感)

@白琨:陞安街對面有個化工店,對面那個鐵匠鋪是釘馬掌家加工馬掌鐵的。現在他家二代大兒子還在陛安大街蓮宗寺修自行車了。我小時候在蓮宗寺門口長大的,你寫的南門外大街伐都有印象,子時候去二五九大院看露天電影,對面炮臺莊有個瓦圈廠。

@王志強:南門外大街與陸安街交口,陸安街上,路北坐北朝南是蓮宗寺(俗稱姑子廟),路南是釘馬掌的店鋪。蓮宗寺不在陞安大街上。

@夢繞民國:長征醫院對面有家羊肉串不錯,九十年中期

@冷眼向陽:一個多年僑居在異國他鄉的我,看得眼睛溼潤了……天津,我的祖籍,海外遊子時刻思念著你……。

@金色胡楊M:尋找小學同學: 麻煩問一下各位老街友鄰居: 我是陞安街小學65屆畢業的, 想借助這個平臺, 尋找當年的同學! 我們班當時班主任是: 文老師 路老師 解老師 同學有: 蔣新立 臧建華 王海生 劉鐵華 唐建影 汪公義 褚新榮 馬頴珊 王秀芳 王秀雲 李佑君 等諸多同學 在此問候一下大家! 我是苗建國, 家住南門外大街305號。 希望有線索的好心人能告訴我! 在此表示感謝!!!

@寶樂的爺爺(樹增):還有那麼多的南門外鄉親知音們,好高興把當初的南門外大街的舊貌描述的非常細緻。以致引起大家的共鳴共憶,值得點贊。 在這我願南門外的鄉音親們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安好。 有機會聽到你們更多的故事。 謝謝!

@濤濤:謝謝作者 我今年32歲在南門外大街南關老街生活了10年!

@糞車居士:慎益街口的土產店,收錢的姐姐,是王佩元的對象,經常看見王佩元在店裡坐著。買菸筒要本,他幫著寫本。煙筒立在門口,靠門的地方,還並排擺著夜壺。

@OLD王印象最深的是二緯路交口的新疆羊肉串

@漁妖:您好 是家樂福超市吧

@強大:雄鷹提到的公義德包子鋪,我經常在那吃,現在吃不到那麼好吃的包子了,比狗不理包子還好吃。

@嗄子:作者寫的太詳細了,我原來就住在南門臉魚市大合作社對面的一個衚衕裡在那生活了四十多年小學在姚家下場小學上學,直到98年拆遷,以前的各個商店基本歷歷在目,雖然現在高樓臨立,商店不少,但是人煙稀少,缺少過去熱鬧的氛圍。

@奏耐玩兒:伯華髮的貼子真好。勾起往事的回憶。我家住在女六中對過衚衕.:積善裡″看著南門外大街的變化。時間一長有些小事都快忘了,現在又引出回憶。八國聯軍打中國時美國沒參與,分租界地時也就沒有美國地盤。但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因此美國得到南門外這塊地盤。辦起了文化侵略″匯文中學,匯文小學(榮安街小學)中西女中(女六中)。福音醫院(第六醫院,長徵醫院丿福音堂(長徵影院),匯文裡就是匯文老師宿舍衚衕。很給天津人造點福。隨著南門外大街的擴寬,改造有的商店都沒有了。我記得華春樓飯莊前伸是個棺材輔,餛飩輔豆腐房大餅輔對著女六中是個寧家大樓後耒改為元件九廠再往南就是新振記冷食店,中華書局文具店,還有大車木匠輔,機加工鐵工廠,裁縫輔,包子輔等都是大作坊。半天上學叫二部制,沒爭就愛看工人們幹活。站在邊道上一看就是多半天。

@喜相逢:我補充一下菜橋子一帶的地名和店鋪名,現在的服裝街東口我的印象中好像有一個賣水果和糕點的店鋪叫付記和(音讀),往西面走是王家樓,王家樓口有個紅星百貨店,往前是冰窖衚衕,鑫記一,二,三條衚衕,在往前好像有個煤場,把角有個切面鋪。靠北面一側是南關老街魚市,有個清真寺現在還有,在往前是沈家臺衚衕旁邊是南開區財政局,在往西記不住叫什麼名字了!

@陶傳偉:作者對南門外大街真是“門兒清”啊。寫的真好。從天津老城裡鼓樓往南走,出南門裡就是南門外大街,再往南走過河北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到八里臺,路程是8華里。現在保留的老房子“寧家大院”還在,建築規模挺大的,希望能保護好。那個丁字路口原來好像叫“寧家大橋”,大院的北牆外叫“赤龍河”,那地方早年間是有河嗎?地名很有“津味”。

@陳鐵:長春堂,重要

@妮:這些景象太值得回憶啦,媽媽就在女六中上學,爸爸兒時家住王家樓,祖輩開祥鄰客棧,和已故的孟祥光家住一個院子,現在我家還有房子就在272對面,六建旁邊的268號院,屬於3522房管站,現如今父母都已不在,很多回憶物是人非。

@金盾:讀後令人回憶起幼時的經歷,一條老街幾經滄桑.......曾幾何時這裡曾是津門連接老城與租界的必經之路。補充些素材:記得在南門外大街與陞安大街的丁字型交叉口的南開一側有一個私人診所,為津門名醫徐倫一所創;南開三緯路把角線店(百貨點)緊鄰有一中藥鋪號曰“長春堂”;南門外影院旁有一“匯文裡”早為匯文中學教師的宿舍,後居民為主而居,衚衕直通南市“富民裡”,有許多小學同學。記得在南市食品街落成的時候,南門外大街被粉刷得如若仿古般的古色古香,就像是鄉里的街道,不久就又恢復了本色。感謝作者,感謝王和平先生的辛勤付出!

@王建新:南門外大街一個包子鋪,出一偉路向南走一點店不大,包子很好吃。

@二姑:我住在寧家大院,那時七歲,現在七十嘍。您記憶真好!

@劉樹峰:滿滿的回、南門外大街,南市口每天下午四點多,有一賣藥糖的老者。用小驢車賣藥糖,青驢白蹄、頭代大紅纓,老者青衣白䄂。頭頂白帽,乾淨利落。

@王先生:我63年出生華安街小學畢業,文章寫的太好了,勾起了大家的回憶。

@解德利13566860898:原第六醫院文革前院長劉華夫婦是老紅軍(原郵電醫院長調入…最後任和平區人大副主任)文革改為長征醫院也是主要因素!

@SHUAI:還有南門臉兒的包子鋪、張三保的燒雞,長征醫院對面的羊肉串,旅館街對面的麵茶。

@莜麵苦力:長征中學是不是原來的女六中?你們太小了?

@月琴:寫的真好,我是多倫道長大的,從初生到五十歲拆房改造!謝謝你敍述。

@遊俠爵士:又見到幾位朋友懷念南門外羊肉串,天津最早的新疆羊肉串出現在濱江道上(二角一串)排大隊吃,,這位新疆人叫,土爾遜大叔,當時有四十歲,就住在南門外門臉房,邊道牙上上幾大盆佐料泡的羊肉,大家圍在一起熱熱鬧鬧串羊肉串,門口種了不少的野草擺滿了花盆看的也挺熱鬧,成了當年南門外一景,據民間路透社消息說這位土爾遜爺因為被另一夥新疆人搶地盤而刺死,,不知真假?

@遊俠爵士:看到我的留言了!也見到同在南市長大的同年齡秀萍留言了,秀萍好,希望能聯繫上你!突然見到了肖克凡先生留言了(天津作家肖克凡先生的《都是人間城郭》《小闊》,,寫的太棒了,看過《今晚報》肖先生文章寫的姥姥家在南市住,從福安街拐彎的小馬路上齒輪廠附近?)

@園內園外:滿滿的少年回憶!多發點此類美文!

@莜麵苦力海光寺橋南的鐘表鋪老闆姓丁,他家孩子很多丁學正是我的同學,他家對過是第三皮鞋廠廠長家,他家孩子張太慶也是我的同學。

@昭軍:我過去住菜橋子(南開二馬路),現在的大悅城後身兒

@夏 寧:改變是好事兒。但舊城拆的什麼都沒有留下,也是遺憾!

@知足:看了這篇回憶,心裡是又高興又心酸。高興的是把我引到孩時青年,中年,時的情景記憶。心酸的是那個時代的一些情景在也回不來了,剩下的只有那時的美好記憶了。感謝作者把她寫出來讓我們未曾相識,不曾見過面的鄰居們在這裡相聚,並一起回憶“南門外大街”的一些情景。讓這些記憶都封存在腦海裡吧!

@Z:南開一側門口是2層房飯廳後面菜市,23路經過多倫道對面很短的路東大寺,長征醫部分樓出過傾斜。

@戰神:宗蓮寺旁釘馬掌的掌櫃的還養了一隻猴子

@月兒彎彎:我也留個言!!! 感謝作者發文看到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我只想問一句,現在的海光寺大超市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每每路過!都有難聞的味道!我想諮詢一下!是個什麼單位?這個問題困擾我四十年! 哈哈!敬請有知道的!告訴我一下!謝謝! 造次感謝!希望繼續看到這樣的懷舊作品!!!

@宋景禎:寫的太好啦!滿滿的回憶,我1946年出生在南門外大街晉泉裡,第六醫院旁邊,衚衕對面是公安六處。

@真4015:作者對南門外的描述勾起了我童年塵封的回憶,文中提到的群眾飯館的前身就是我姥爺在解放前開的“華勝祥”飯店,當年也是養了一大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