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縣“籬笆樁”模式促村級集體經濟增綠提質

近年來,全州縣針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經營管理粗放、抵禦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出臺《全州縣關於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推行以黨組織、企業、社員為支撐的“籬笆樁”綠色發展模式,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蛻變。目前,全縣286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100%突破4萬元,其中253個村(社區)超過5萬元,佔88.5%。

產業擴能“扎樁”,跑出綠色發展“加速度”

厚植紅色革命“資源優勢”。按照“制定一幅紅色地圖,修繕一群紅色遺址,創建一批紅色驛站,編寫一部紅色教材,建設一支紅色隊伍,打造一套紅色課程”等“六個一”思路,打造5條紅色教育精品路線,在沿途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以“紅帶綠、綠襯紅”助推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如兩河鎮魯水村依託紅七軍北上江西、紅六軍團西征、中央紅軍長征經過的優勢,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串聯打造,修繕古嶺頭戰鬥遺址、鬼仔巖吊橋以及石板路等,在行軍路線周邊發展布朗李種植6000多畝,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村集體通過承接紅色教育和發展布朗李種植產業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人均增收1.2萬元。

全州县“篱笆桩”模式促村级集体经济增绿提质

全州縣開發紅色資源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構建變廢為寶“循環模式”。依託各級各類農業核心示範區,積極探索“稻魚共生”“豬桔共產”“稻-菜-菜”等循環種養模式,發展壯大綠色生態循環產業。如永歲鎮繞龍水村採取政府扶持、企業幫扶、社員入股等方式,創建生態養豬場,將豬糞“變廢為寶”,回收加工成有機肥,反哺柑橘種植產業,同時依託電商平臺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形成“生-加-商”循環經濟鏈。目前,村集體創建農貿市場1個,創建面積5500多畝的柑橘種植產業園,帶動周邊群眾種植柑橘2000畝,村集體年均收入超5萬元。

全州县“篱笆桩”模式促村级集体经济增绿提质

全州縣龍水鎮在安陂村創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生態田園示範區

打造清潔利用“生態樣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水汙染防治,落實河長制,打好汙水處理、垃圾處理和生態修復等三大“環保戰”。保護生態綠地,加大土壤汙染防治和重金屬減排力度,開展耕地修復治理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確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利用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優勢,引進國電廣西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香港UPC公司、國家大唐發電公司、中國華能公司、風脈武漢新能源公司等5家新能源發電公司,實施才灣天湖、東山六字界、白寶黃花嶺等風電項目,項目所在村通過租賃土地和有償服務等方式獲取集體收益。在13個村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按照併網電價每度0.8元的標準,每個合作村年均增收約3萬元。

平臺提智“聯樁”,開啟精細管服“直通車”

“雲數據+管理服務”。開通“全州黨建雲”微信公眾號,設置“籬笆樁”集體經濟專欄,通過“黨微矩陣”鏈接全縣22個基層黨(工)委、1100多個基層黨(總)支部微信公眾號。目前,關注人數達17.6萬餘人,發佈相關信息7300餘條,累計點擊閱讀量達700萬餘人次。構建“雲互動”視頻系統,與縣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互聯互通,累計收集意見建議1680多條,協調解決發展問題890多個。開發“全州全域黨建雲”小程序,開通發展指導、工作提醒、人才服務等功能,實現教育零距離、服務多渠道、監管全方位。

全州县“篱笆桩”模式促村级集体经济增绿提质

全州縣創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

“物聯網+特色農業”。加快物聯網、智能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特色農產品種養、加工生產全過程深度融合和應用,建立全過程管控、監測和追溯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水平和特色農產品質量“雙提升”。如紹水鎮紹蘭村通過與農科所、企業、社員多方合作,整合資金2500萬元,將閒置農房改造為新軍生態菌家庭共享農場,生產姬菇、雞腿菇、草菇等特色農產品,年產菌100多噸,為社員創造300多個就業崗位,村集體年均增收5.8萬餘元,帶動1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全州县“篱笆桩”模式促村级集体经济增绿提质

全州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娜到新軍生態菌家庭共享農場調研指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

“互聯網+電子商務”。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為契機,實施“互聯網+電商村村通”計劃,引進湘源惠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縣級創建電商服務中心,在18個鄉(鎮)設立電商服務站,在286個村(社區)設立電商服務點,開通全州亞果會抖音官方號,打造縣鹹水鎮“鄉村創客·惠農e家”、兩河鎮“益農家園”、永歲鎮“源農e寶”等電商服務品牌。去年以來,全縣通過電商平臺交易13900餘筆,交易總額達9700多萬元,石塘生薑、鹹水富硒米、龍水禾花魚、東山土豬肉等農產品銷量喜人、走俏市場,每村年均增收3.6萬元以上。

制度增效“固樁”,築牢風險防控“安全網”

建立項目風險防控機制。制定中小型項目下放制度,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成立專家調研組,開展實地調研和市場評估,指導村集體發展風險小、前景好、見效快的產業項目,從源頭上降低項目實施風險。規範項目審批流程,定期對項目資金專項審計。今年以來,新申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25個,預計村集體通過項目增收83萬元。

建立資金風險防控機制。出臺村民合作社資金財務管理辦法、村級集體經濟合同清理工作實施方案等,實行村財鄉(鎮)管,規範“三資”管理。明確合作期滿若村民合作社退出合作,按佔股比例將執有固定資產交由企業經營,企業對村民合作社資產進行評估,以資金形式返還給村民合作社,確保投資安全。在村(社區)全面建立“螞蟻普惠金融服務站”,提供無抵押、免擔保、全天候信用貸款服務。縣財政計劃三年投資3.2億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綠色發展。

建立利潤風險防控機制。規定合作項目在一年內完成投產和產出利潤,如因企業原因導致不能如期生產經營,企業將聯社投入資金按每月不低於千分之十的利率支付利息給村民合作社,待正常經營後,再按入股比例分配利益,降低利潤風險。目前,與村民合作社簽訂協議的67家企業100%正常開展生產經營,預計每個合作村年均收入超4.8萬元。(通訊員周娜 胡常勝 潘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