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築史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對中國建築史的話語權完全掌握在西方學者與日本學者手中。1930年,朱啟鈐先生髮表《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作為近代第一個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於北平宣告成立。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成為學社研究工作的實際主持者。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中國社會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中的地位,正是“營造學社”成立的初衷。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

圖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中國營造學社自1930年成立,至1945年結束。十五年間,以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等人為代表的營造學社先賢,共計調查了190個縣市,其中1937年以前調查古建築2738處,詳細測繪的有206組大小建築群,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1937年之後由於顛沛流離,故準確數據不可考。他們將西方建築學、測繪學與中國文獻學結合,在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創建了中國建築史學和文物保護學科。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1934年林徽因在山西汾陽小相村靈巖寺。她參與營造學社多次田野考察並在學社刊物發表文章。(圖源網絡)


90年後回望,營造學社的工作仍為今日建築史學者津津樂道,對當下古建築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提供著重要的借鑑價值。2020年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九十週年,在此分享摘編《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文叢》第四輯,學苑出版社出版)文章,走進新時期下的古建築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感受中國古建築文化的魅力。


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摘編)


據統計,僅北京在古建內做陳列有近百家博物館,近幾年隨著古建博物館改造更新,其展覽內容無疑豐富了北京地區的文化多元性,現代展覽設計風格與古建空間的有機結合構成文化精品,這就更有必要總結其中的規律性。


一、

古建陳列的空間思路


近十年,一批中國古代建築內的展覽新一輪改造已經完成,也明顯看出同期我們與西方古建內博物館改造觀念尚有差距,特別是在對古建遺產問題上,我們恪守修舊如舊,西方原汁原味新舊並存的保護方法,即便在民族區域傳統古建館內的陳列也有區別。但對遺產保存的方式都是統一的,都堅守的最後一塊精神淨土。在古建空間設計上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表現都“舊瓶裝新酒”,對於古建本身的創新變革幾乎不敢越雷池一步。特別是在世界申遺上,日本的表現也給世界以啟示,日本著名古建伊勢神宮申遺,首先弱化建築實體與城市座標的關係,並採取每20年把神殿拆毀重建,日本叫“式年遷宮”,分解木料傳送全國各地的寺院供奉,重建則嚴格按照古代傳下的方法,日本向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特指構建的工藝流程,而不是建築本身。區別在他們更看重工藝和方法這些無形的精神財富,從而引發民族在精神信仰上的思考。


而我們比較看重有形的東西:一座佛光寺、一座黃鶴樓,故宮的倦勤齋內部重修都是要保留看的見,摸得著的。急功近利的文娛報道模式養成了國人僅關注成果、只看結論,那些看不見的工藝、手藝和過程大大被忽視、被淡化。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日本伊勢神宮


隨著數媒時代的到來,數字化信息化下的古建展覽怎麼設計?怎樣調動藝術語言? 蔣勳說:沒有知識體系的知識再多也是垃圾,同樣我們的博物館大量存在非利用的“信息孤島”現象,在浩瀚的遺產寶庫中被雪藏、未被利用的知識死角怎麼規避,也是目前博物館人“大投入,收效小”的挖掘內容,因此說盤活遺產存量,製造文化生產力的任務十分艱鉅。


數字敦煌博物館和景區觀光結合推廣後,接著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的數字影像,這些創意都在講古代建築遺產和文物背後的故事,將普世資源與城市文化亮點整合一處,在原不可移動的遺存立面上講述遺物遺存,進而提示出該地遺產意識。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洛陽龍門石窟夜景


我國古建建築空間內辦展的諸多實踐尚在探索,特別是傳統展覽模式已經形成了古建內辦展的瓶頸。大力發展博物館建設,也並未忘記古建內的博物館陳列更新和向社區推廣,並始終承擔著利用古建空間傳播博物館守護遺產的責任。這樣我們也提示一個古建永恆的命題:一座城市和一個博物館有如此密切關聯。


二、

西方古建的設計構成


西方矚目的古建博物館有盧浮宮、橘園博物館、奧賽博物館等,他們最讓我們吃驚的是將古建遺產所有的遺產資源匯聚,一併向經典博物館致敬,而不是拆毀或原地再造新古建。


梁思成很早就指出:西方的宮殿建築規劃其實與中國是一致的,對稱性、石木結構、通透採光;那麼在研究古代建築空間內作展覽,都具備在使用空間內取得一致的社會利用價值。西方的古建內的設計勝出我們不少,這是為什麼?西方古建在室內立面空間設計上可細分為:


(一)時空連續


連續的時空環境也是古建宮殿群的一種特性,設計創新被國際共識。大都會的幾次改造都是圍繞著公眾的服務而展開的,館長將原來背向交通開門改成臨街,並強化了宮殿建築的華麗裝飾效果。此舉異乎尋常,觀眾好評如潮,說明了市民認可了具有城市地標的新入口新形象。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景


(二)流動空間


西方古建空間的特點:高大通達無樑柱,恪守節點模數,空間內容穿插倍數關係。但在西方古建內看展覽設計和策展規劃都是很有啟發的,回眸大英博物館、1853年建成的V&A博物館和英國自然博物館等,如今舊博物館建築和遺址保存完好,但這樣古建內觀眾看展覽的流動空間還是比較從容的,行為規範都顯示出早期博物館的一種觀賞模式。我們在展覽內牆設計上,看不到什麼展板,都是實物上牆,層層分類碼放。


綜上觀點:古建內展覽實物陳列很密集,但留給觀眾的從體驗流動空間明顯寬鬆,看展的時間也感到從容,說明了設計很注意古建內部相對的空間尺度。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旅順博物館木質展櫃展區


(三)靈活隔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舊車站改造成藝術宮殿是奧賽博物館在巴黎是個文化焦點,成功的經驗至今還有研究價值。意大利女設計師蓋蘭特從後現代的隱喻的工業語境找到一種城市博物館的設計出發點,以城市廣場和盛滿寶物的航船,敘事待發。展覽空間將法國工業文明和7次舉辦世博會的輝煌結合起來,產生了文化推進巴黎城市旅遊的實際作用。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巴黎奧賽博物館內總體規劃


(四)空間利用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的挖掘空間,是在宮廷建築身後山體的挖空“被隱藏”而形成新館的內容,成為博物館改擴建最好的詮釋,這在古建類老博物館改造歷史上也算是個土方量巨大的工程。公共空間與展覽面積空間同樣精彩,作為周邊大學校區,這個博物館的文化利用價值也大大改善。


東西方古建博物館內的空間都在文化設計上有所推進,為我們打通了變革原理與技術標準,在這種對話中,我們清晰地發現,古代建築遺產價值是全世界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讓西方人理解我們的文化傳播,也是為了讓北京走向世界。古建作為文化出口是最好的途徑,也是拉近的東西方文化的最好的溝通媒介和橋樑。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外觀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大廳


三、

現代古建的立體表現


從景山公園壽皇殿復原改造為北起點,神武門大空間內舉辦《張汀焦墨山水》的大尺度氣象、郎紅陽團隊改造設計的午門陳列館、端門的數字故宮展覽、中山公園中山堂紀念館、正陽門歷史文化陳列、正陽門箭樓的老北京民俗展等,這些豐富的陳展案例將北京中軸線推向文化高峰。


通過近幾年中國古建內的出色表現,顯示出持續創新動態和趨勢,這也給世界古建內的博物館改造提供了中國表情和民族形象。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的時間博物館


(一)感覺造型


現代建築師馬巖松的“衚衕據點”是表現京城肌理的高手,我們發現一種幽默和造型的空間尺度通過反射曲面鏡面來對話我們變異的家和庭院,將熟悉的空間誇張為鏡像,這樣就給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想象力。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馬巖松衚衕大眼睛


(二)通透原理


連續不斷的通透也是中國古建內部的展廳可以利用的視覺感受,與宮殿不同的是,連續空間可以將故事形態變得章回有趣,在伊犁大將軍府展覽,就是利用了連續不斷的推進和系列空間,在行進的過程中讀完一部將軍府的展覽故事。觀眾也就忘掉了時間和空間,一出門,原來是府辦公衙署正殿,這些故事鏈都在公堂上也就落到了實處。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伊犁大將軍府展覽


(三)結構暴露


結構暴露是古代建築展的一種遺風,我們發現在展示古代建築模型時,都已建築結構的表現作為空間設計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將結構氛圍處理成施工現場的一種理解,有建築成品、建築過程、油漆彩畫、建築骨架、建築開料、建築堆料、建築原料、建築圖紙、建築師等,這樣對於一個古代建築的理解也就立體了,解構主義建築師也是從這裡受到啟發,將建築幾個不同的片段和結構,解構後重組和提出關聯亮點,形成一種新的建築語境。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營造展區


(四)光線運用


古建的正殿透光很差的,對於展廳的用光需要遠遠不足。而在正面的兩側,要不西曬升溫,要不早晨東射,晚上搭背陰,都對展品和立面圖版有直接影響,但多數博物館都為了迴避矛盾,完全封閉造成黑屋子後,在用燈光照明,浪費了大自然免費饋贈的自然光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展廳窗戶磨砂玻璃保留透光度,晨光初射入展廳,以磨砂玻璃為了保護展品的前提,再將欄柵格設計出可變角度遮光。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玻璃窗


四、

古建空間的牆面裝飾


與樑架和藻井的複雜結構相比,古建內空間的立面是出奇的簡單,原因是古建在營建的過程中,牆壁擔負承重作用,很多古建修復工程見到最後砌牆圍合,也說明了牆壁並無大的變化,古建內牆功能就是起到建築邊界的分界線,或者是整體的容器,這裡還有舉架的分割和間數,三進或五進院,太和殿的面間九闊,反映了古建的模數關係。


(一)壁畫裝飾


入口設序廳,古建展覽壁畫與展牆結合是必不可少的,大型景觀背景畫、人物場景設定的輔助空間,也需要壁畫的植入,主要是博物館的裝飾形式和景觀這種形式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


但古建博物館內搞壁畫還有很多條件限制,要求保留牆體原貌,復建假牆圍合展板,與古建完全分離開,有專家批評這就是房子裡蓋房子,脫褲子放屁。因壁畫長卷場面縱橫,跨度都穿過幾個隔間,就是展覽的模數系統造成混亂,設計者要特別留意。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法海寺壁畫


(二)線面組合


最典型的是北京古建博物館的隆福寺藻井,四周鋼樑架起懸空展示於上空,這次改造首次應用LED照明把井內天相晶瑩輝煌,“藻井”是古建築中天花最高級的形式,很像西方的穹頂。但藻井中空的設計、繁複的木結構卻使它成為建築中最易燃的部分之一,“以水避火”,往往事與願違。


大鐘寺博物館陳列改造後,印象最深的是吊掛古鐘,由敲打擊發“點”的原聲,迴盪至多少裡的邊界刻碑記載,這是線與面覆蓋京城範圍的關係。如果說大鐘寺的古鐘被一個個敲響,那麼就是古代工匠鑄造大師與我們交流的一個原點。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內隆福寺藻井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大鐘寺古鐘建築博物館展區


(三)牆體裝飾


北京京師大學堂舊址大堂改造,就是用一個新的空間盒子,牆體裝飾就是乾淨白色,提高接待和展示功能,設計僅將原有代表意義的建築符號留出,規劃對遺產空間的重塑與對話,提升了原有空間價值。


我們是融入古人,而無色修補是向古人致敬,因此說京師大學堂的修復在某種程度上是向民國教育先哲敬禮。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京師大學堂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京師大學堂改造解剖圖


(四)色彩處理


色彩是中國古建外衣和生命線,也有規制和等級,

皇宮寺院、民居會館、學府衙署營造異彩紛呈,功效各異,比如,比鄰正陽門城樓的北京老前門火車站西洋建築立面還有交通建築的在城市標誌的作用,室內車站空間已經轉化為現代化博物館,展覽設計還精心複製了老前門車站的站臺、報站器和觀眾座椅。由此出發1905年京張鐵路途徑的青龍橋車站,正是詹天佑主持設計“人字形”鐵道的經停處,車站也進行了全面復原改造,站內展陳恢復了徐世昌大總統的辦公室、男女賓候車室、售票室等,車站改造後北京鐵路局為此做了開發觀光專線的部署,刷公交卡至青龍橋經停8分下車,與詹公合影的體驗,終點站登八達嶺長城處又參觀詹天佑紀念館,這樣昔日的京張鐵路三點文化設施一線貫通。為了對青少年增強城市記憶、民族遺產的形象記憶,設計把握住了近代工業遺產的全線色彩遵循歷史傳承。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鐵路建築博物館展區內景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青龍橋候車室展區規劃圖


五、

結論


中國古代建築,作為一種風格獨具的“空間藝術”遺產,在東方地平線上投下了磅礴而偉岸的側影。在世界建築史上,它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神奇的土木結構、卓越的科技成就與迷人的藝術風采,令華夏營造處處閃爍著美麗的哲學精神、嚴肅的倫理思想和燦爛的人性光輝。


古建內陳列設計研究我們大大滯後於西方宮殿博物館改造,特別是在投資和理論上的研究,國內大中小博物館也弱於西方。2013年中國建築師王澍建成的寧波博物館,其中意向的城市層牆就是寧波古城磚的裝飾表皮,以中國人文畫的山水意向組合空間,抽象地提取中國元素,打造成現代社會需要的博物館空間,也就給古建內改造成現代博物館的探索話題頻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毋庸置疑,普利茲克獎是我國探索古建材與新型博物館建築融合的新起點,也為未來會有新一代繼續求索,並將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 楊永昌《法國建築環境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 2. 王其鈞《文化建築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版。 3. 菲利普·朱迪狄歐《貝聿銘全集》,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 4. 北京檔案館 首都博物館《北京的衚衕四合院》,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版。 5. 張複核《北京近代建築史》,清華大學出版 2004年版。 6.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宣南鴻雪圖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文叢》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編

鎖線膠訂 16開

學苑出版社 出版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建築藝術、建築技術的專題性博物館,位於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本叢書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論文集,已出版五輯,由該館組織相關專家和該關人員撰寫而成,內容包括中國古建築文化理論研究、文物與古建築歷史溯源、考察記錄、調研報告、古建築修繕工程保護實例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文物建築保護實踐與理論”系列叢書


中國營造:古建內博物館陳列的空間敘事


本叢書收錄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幾代文物工作者對文物建築研究保護的成果。這是第一次編輯、出版文物建築保護工作全部類型的嘗試,包括古建築修繕與保護、遺址修繕與保護、近現代建築修繕與保護、石質文物保護、結構檢測與保護、工程實錄、保護理論等。書中收錄多年來經過實踐檢驗的文物建築保護理論以及最新學術成果,如第一次系統完整提出工業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方法理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工程實錄則完整地記錄了文物建築保護工作中詳細的工程量信息,為後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本叢書從建築歷史、前期調研、實地勘查、設計修繕、工程資料等角度,對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工作進行整理、記錄。書中所列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保護案例,如:全國首個石窟整體搬遷保護工程案例、四十年以來文物建築保護工作的代表性工程河南新安西沃石窟;我國僅見的上大下小的倒塔河南安陽天寧寺塔;詳細記錄了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整修工程原始資料的北京大高玄殿古建築群,等等。尤為珍貴的是,每一個保護案例的圖紙均得以完整呈現。


已出版《河南新安西沃石窟整體搬遷保護研究》《河南安陽天寧寺塔保護研究》《重慶巴南朱家大院修繕與保護研究》《重慶巴南彭氏民居修繕與保護研究》《工業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方法研究》,計劃出版100餘種。


學苑出版社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