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幾本文學著作,怎麼思想還是沒改變呢?

解強強


書不在多,關鍵在於能夠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好書讀懂一句也許足以受用終身!曾經有一位讀書讀到痴狂的地步,幾十年後他感覺自己已經老去可還有很多書都沒讀。於是他就感覺苦惱,就在他苦惱時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喜歡讀書呢?還是想讀完所有書,還是因為別的原因?”後來他發現他自己只是喜歡讀書沉醉於讀書的過程中,於是他又高興的拿起了書讀下去。

如果您是想轉變思想,那就先排列出您現在心中的疑惑,去書中找答案,唯有帶著問題去讀書方能有說收穫!

我曾經年少時不止讀文學著作,而且很多經典古籍我都背了下來,可因為那時年幼根本不懂得書中含義何在!成年後在生活中時長會想起那些經典的句子,在困境中鼓勵我前行,在優越環境中警醒自己!所以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能否為自己所用!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的總結是:“學而不用不如不學,知而不用等於無知”!


袁民軍講奇門堪輿


我少年時看了百十本武俠小說,思想也沒改變,老想著飛簷走壁。

終於有一天我被一隻兇狗追得滿街跑,當天晚上就實現了夢想,真得夢裡飛起來了。

可醒來後,思想一下子改了過來,什麼神功純扯淡,不如一隻狗。

書無實悟,萬卷無用,何況二十本,一經實悟,書可以放下不讀也行,

當然最好是邊看邊悟。


默玄吟雷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

如果想要看的書不白看,那我這邊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1.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記得記筆記,在看書時可以摘抄,(可以摘抄有想法的地方,有觸動的地方,你覺得文筆寫的很好的地方)

2.知行合一

記了筆記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實踐,那麼怎麼實踐呢?我這邊有幾個建議。(有想法的地方進行深挖:為什麼我這裡有想法?這個想法可以用在哪裡也成立?這裡寫作手法我可不可以借鑑?)

3.持續改進

經常對自己的總結和實踐進行回憶,看看自己哪裡做的好,哪裡有進步,哪裡還要改進。

4.持之以恆

質變引起量變,在正確的方法上不斷堅持,皇天不負有心人。




玩逸生活paint


我相信看了20幾本文學著作,對你一定是有所影響的。

在讀書的過程中,你肯定有所感觸、有所思考,但它們可能很短暫,甚至就那麼一瞬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你的思想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

而我們對潛移默化的改變是難以感知的,所以就造成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沒有感知的習以為常,然後又是潛移默化的改變,之後又是沒有感知的習以為常,如此反覆,就算變化很大,但過程中一步步的習以為常,已經讓我們真正習以為常,自己無法察覺,正所謂常見則不疑,只有光看開頭與結果的人會感到變化之大,過程中人是何其的自然;

所以你讀了20本書,就算思想有大變化,你也是沒有感覺的,何況20本書並不多,變化不大就更感覺不到了。

讀書就是心靈的洗禮,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過分追求最終達到怎樣的程度,會使得讀書變得乏味,所以順其自然就好,量變的積累自然能達到質變的效果。


奶茶愛尚咖


通過閱讀書籍改變自己的思想,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你需要在閱讀時思考書中內容對你的啟發點是什麼,另外在實際生活當中還要多用書中的思想,去分析書中所講內容,會對你有哪些方面的幫助。


只有經歷上面的過程,才能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讀書過程。讀書是從選書、理解消化、分析運用一個完整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讓自己變得優秀。



選擇對當前問題有幫助的書

選書也在讀書方法當中,而且在我看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選擇大於努力


只有選擇正確的書,你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讓自己的思想改變。我們讀書的首要目的,無非是讓我們的過上好的生活,何為好生活,就是問題麻煩越少越好。


所以,相對於讀文學書來說,選擇一些能解決你當下的書是非常不錯的。我不是說文學書不行,相比較而言,文學書所包含的思想豐富且多樣,你在任何時間段讀都有感悟,要想吃透,甚至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


讀書要結合你的經歷思考

讀書並非欣賞作者高超的情節設計,也不是陶醉於美妙的文字。作者所表達的內涵才是他千辛萬苦所要表達的。否則就會買櫝還珠了。


讀書的時候,作者所寫的主人公在面臨抉擇中,他做出了什麼選擇,聯想一下你自己,如果是你碰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弄?



在這樣一次次的思考中,你會在以後的讀書中代入自己,也會恍然大悟原來以前的你做錯了。這才是讀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益。


分析書中主題並運用

到這一步算是讀書的最後一步,你要對書中的主題思想有一個核心的梳理,知道這本書中所講蘊含什麼道理,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是什麼?


同時,也要在生活當中多多的應用。在不損害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多多嘗試,因為書中所講並非完完全全適合你,以及你當下的環境情況。


知行合一,就是要用實踐不斷驗證這些思想的適用性如何。



只要你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相信在你未來中你會有所改變,什麼事情追求速度都是沒有效果的,表面看似快了,實則大腦還沒有完全的改變。


我是@成長伴書行 微頭條每天分享好書思想小精華,希望通過看書改變自己的朋友關注下吧,對你思想改變最大一本書是那本呢?不妨評論區交流下~~~

成長伴書行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思想境界的提升僅靠閱讀20幾本文學著作是很難達成的。

思想境界的提升一定是潛移默化之中的。把閱讀作為一種習慣,堅持不懈的同時還要勤于思考總結。否則就成了錢鍾書所說的“四腳書櫥”,僅能記憶知識而不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小馬拾圖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20幾本書能改變一個人思想?!

1,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是由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而且也是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三觀”,

即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

2,基本的觀念形成,也就是所說的為人處世,第一受家庭環境影響,父母,兄弟姐妹的日常行為規範直接影響彼此。

3,你的生活環境,你是生活在城市,鄉村,大地方,小山村,自然影響你的“見識”,見多了才能識廣,水到自然渠成,你的價值觀念也就有了區域印記。

4,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們(這裡沒有對錯,是非)睜眼看見的是田野,鄉村,他們瞭解的也是這些東西,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接觸的又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優先接觸的是前沿科技,資源的匹配自然傾斜了,結果可想而知。

5,讀書肯定能改變一個人許多東西,對三觀的影響很大,但不是主導性的,全方位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吧,當然讀書必須堅持下去,二十本太少,二百本不多,努力吧,朋友!

希望對你有幫助。春天來了,秋天收穫的季節就不遠了!


雨落一方


用臺灣著名作家三毛一段話送與你: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三毛

附:本人寫字一幅。



小挺寫字


這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不清晰,不能即刻做出評判,其中疑點,看了哪些書,用可多長時間,讀書者的年齡、學歷、性格,看書的主觀目的及客觀效果等。最後一句:朋友,既然這麼多書都改變不了你,那你真是百毒不侵👍


鴻蒙女媧


首先,知識和思想不是簡單的嫁接和疊加的過程。

古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我們不能讀死書,應該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讓不同的想法在你腦中碰撞,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比如我們學習孔子,老子不是學了就完事了,我們要各自加以對比,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地方分別產生了怎麼樣的結果,有何影響。

任何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基於生活,基於現實的,這才是他擁有生命力的關鍵。巴爾扎克流浪街頭寫《人間喜劇》,“硬漢”海明威正因為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才能寫出《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這樣的不朽名篇。所以,我們要了解作者,瞭解他們的世界,感同身受,這樣閱讀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再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相信我們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讀完一本書我們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做到“知行合一”。小時候看朱自清的《背影》,只覺得幾分感動,就是普通告個別嘛。等我上學,父親跋涉千里送我上學,當我看到他離去的背影時,才體會到作為父親的不易,眼眶泛紅。在不經意間,才發現父親背影彷彿沒有那麼高大,有力。人確實不是慢慢變老的,這是一瞬間的事。

還有當我們閱讀的時候,不要帶著功利性。特別是文學作品,只有當你靜下心,以一顆真誠,簡單的心去閱讀,那麼才會獲得最佳的閱讀體驗,帶給你更真實的思考和心靈的碰撞。

所以,書本不能幫我們改變思想。書本只是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就握在你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