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留田扶貧蔬菜綠滿棚

進入3月份,宣威市楊柳鎮留田村委會的扶貧蔬菜大棚中辣椒、茄子、西紅柿長勢喜人,大棚外的蓮花白一片翠綠,探出一個個小腦袋。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留田村是南方電網雲南曲靖供電局的掛鉤聯繫點,三年多來,扶貧隊員們幫當地群眾摸準了脫貧路子,在山坡上建起“雙椒”(花椒、辣椒)基地,在村頭平的田地採取流轉土地的辦法,供電局投資建起蔬菜種植大棚,使一個過去的買菜村變成了賣菜村,3名年輕的扶貧隊員也從村民剛開始的“不看好”變成“土專家”“帶頭人”。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李修權、陳海雲、周群森是曲靖供電局派駐留田的扶貧村幹部,剛到留田時,他們平均年齡不到26歲。李修權是駐村第一書記,從小在東北平原長大的他,面對大山是一種好奇也是一種挑戰。初到留田村,村民們便私下議論:一個個年紀輕輕,農活都不會幹,還來扶貧,別把我們扶得更貧就不錯了。

聽到村民們的議論聲,3個年輕人一邊是委屈,一邊暗卻下決心,一定要咬緊牙關做出樣子,決不給單位丟臉、決不在扶貧隊伍裡當逃兵、掉鏈子。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剛來的時候,看到交通不便、山高坡陡,人們居住條件、生存環境較差,卻實感到束手無策,那時我們急過,也感到很無奈,扶貧工作從何下手也不知道。”第一書記李修權回憶起往事,一切歷歷在目。

留田村與貴州省僅一河之隔,扶貧隊員們剛到時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村民們吃的菜基本是買對面貴州的村民拉過來、挑過來的,而同樣的一條河邊,貴州那邊長滿了蔬菜,而留田這邊地裡有的卻荒著,有的種著收成不好的其它作物。

這一發現,徹底打開了3個年輕扶貧隊員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思路。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我們不能讓老百姓守著這麼好的地和水還去買菜吃,要帶著他們去幹,讓他們自己吃上菜,還要把多餘的菜賣成錢。”這是扶貧隊員們達成的統一共識,也是奮鬥目標。

“建大棚,哪來的錢?”

“種那麼多菜,賣給誰?”

“田地流轉了,沒地種莊稼,我們吃什麼?”

這些都是群眾考慮和掛在嘴邊的實際問題,也是擺在扶貧人員面前的難題。

“困難很大,但我們不能退縮,先把好處、規則講給群眾,先從建檔立卡戶入手,成立合作社,同時找準銷路,徹底打消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才能沉下身子幹事。”李修權說:“第一年,部分流轉了土地的人家,年底分到了3000多元的紅利,這在農村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很多農民嚐到了甜頭,也為我們的工作開展打開了一條口子,其他村民從觀望到主動參與到合作社來。”

在曲靖供電局的支持下,留田共建起了5個大棚,總面積達1890平方米。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小院村的趙德繼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5口人,3個孩子都還小。通過留田村新隆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真正從中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逐年提升,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7186.75元,均勞務用工、訂單收購帶動發展增收就有6100元。同村的趙美會家,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兩個小孩和兩個老人,全靠她一人操持,去年,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訂單收購帶動發展增收收益9180元,土地流轉加基地務工也得到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2019年,留田村委會共272戶建檔立卡戶,家家參與產業種植,戶戶加入了合作社,當年分紅超過5000元的有36戶人家,村集體也得到了10.8萬元的政府新型農業主體帶貧獎補資金。

宣威:留田扶贫蔬菜绿满棚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留田的450畝小麥已經抽穗,大棚裡,扶貧隊員們正忙著給西紅柿吊線搭架,地裡的花椒已經發芽、開花,不過多久,花椒樹下將套種310多畝朝天椒。

為了使蔬菜種植業得到長期有序發展,目前,扶貧隊員們正著手新建兩個冷庫,用於擴大蔬菜種植儲存蔬菜,確保群眾不光脫了貧,還要讓他們鼓起錢袋子,過上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