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就詩詞而言,歷代詩人詞人的詠物詩數不勝數,但總歸有一個大致的意象:所詠歎的事物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風骨”。從而直接決定著詩詞的品格,要不風雅,要不庸俗。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在歷代詠物詩詞裡,最受人追捧的,總是那些骨骼清奇、本身就有著高雅之風的事物。所謂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詩詞作為高雅文學,先天就存在著這種抉擇。

比如想要表達風骨,梅花就遠比狗尾巴草要動人得多;想要表達清高,菊花就遠比梨花要有說服力。這些選擇,也就成了詩詞作者下意識裡的選擇。

《紅樓夢》也有很多詩詞的創作,而且,其中還不乏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黛玉的《葬花吟》,裡面“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等等。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而對於詩詞的創作來說,大觀園姐妹基本都能得心應手。除了惜春過於年幼之外,每次起社至少都能湊個熱鬧。作為有閒階級的大家閨秀,還模仿文人墨客般起社。

第一次是探春做東的“海棠詩社”。雖然名義上是為了詠“白海棠”。實際上,“海棠詩社”之名,其實也暗暗契合著探春的身份。雖然是榮國府庶出的姑娘,探春的評價卻是很高的,在群芳夜宴時抽得杏花之籤,便有“必得佳婿”的讖語。

而海棠本身雖有“花貴妃”的別稱,也有“思鄉草”的雅號。前者或可契合探春遠嫁海疆為妃的結局,後者則又點明她骨肉分離之苦。因此,探春起社以“海棠”為名,作者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的。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紅樓夢》第二次起社,則是黛玉這個女一號做東,所謂“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

關於黛玉以桃花為名起社,一般以為,因為在起社前,黛玉曾寫過一首《桃花行》的長詩,詩中也不乏讓賈寶玉黯然落淚之悲苦。並且,黛玉葬花,葬的也是桃花的花瓣。

而在古詩詞的意象裡,桃花本來就是一個偏於喜慶的意象。說得更難聽點,桃花在詩人眼裡,一般都是偏於穠豔的。

比如《詩經》裡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來就是描述的新嫁娘的喜慶;而唐代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雖然流露出某種物是人非的惆悵,但在正統的理學觀念裡,不過是一種野外之情。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當然,桃花在古人眼裡,也不完全就是不好的意象。比如《桃花源記》裡的“落英繽紛”,則完全是一種出塵的、與世無爭的寧靜與自然。

而黛玉的一生,所謂“幼經離喪之苦”,長大後客居榮國府外祖家,無論是“桃之夭夭”的喜慶,還是“人面桃花”的惆悵,抑或是“落英繽紛”的恬淡,都無法契合黛玉身上的情景。

黛玉在《紅樓夢》裡是以何等姿態出現的?


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這是黛玉第一次在榮國府亮相時獲得的評價。“怯弱不勝、風流態度”這些詞,也就完美刻畫出了一個弱不禁風、卻又天生麗質的黛玉。即使後來稍長,在薛蟠眼裡,依然還是:


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

可見,即使多年以後,長大成人的黛玉,依然還是那樣“風流婉轉”,並不似寶釵的豐腴。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所以,無論如何,除了《葬花吟》與《桃花行》之外,總覺得桃花和黛玉放到一起是那麼的不和諧,並不能真正體現黛玉的風姿。

而作為大觀園姐妹裡詩詞造詣最高的黛玉,為何會選擇“桃花”起社呢?

我們都知道,黛玉是一個眼裡揉不進沙子的人,說她冰清玉潔也好,說她小氣尖刻也罷。但她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依然是那份真我與率性。當然,或許這也正是她廣泛受到大家喜歡的原因吧。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和寶釵比起來,我們很難從黛玉身上找到那份世俗。或許用現在的眼光看,清高出塵並不見得是好事。但無論如何,文人的風骨,唯有在黛玉身上才能得到體現。這一點,即使寫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寶釵,也是無法媲美的。

黛玉在大觀園的居所叫做“瀟湘館”,裡面清幽雅緻,乃賈母親自為她所選。瀟湘館最大的特點就是:


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實際上,瀟湘館的竹子,很大程度上幾乎成了黛玉的代名詞。瀟湘妃子之名,更是取意於斑竹這個意象。

而竹子在詩詞裡的地位、在傳統文學裡的地位,遠不是桃花那麼“庸俗”的植物所能比擬的。

說到竹,我們馬上會想到寫什麼?

梅蘭竹菊四君子、松梅竹歲寒三友。所有這些,無一不是清標脫俗的意象。更勿論蘇東坡所說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而這些高標脫俗的意象,和桃花比起來,哪一個更貼合黛玉的身份?即使只是一個略通文墨的人,也會知道竹要遠勝桃花。

更何況,黛玉還日夜與竹為鄰!不管是以近者為先的習慣來選擇,還是以雅俗意象來區分,黛玉更應該選擇竹子而非桃花。

那麼,黛玉為何做出這樣出人意料的選擇,冠名以“桃花詩社”而非“斑竹詩社”之類的呢?雖然這是作者故意為之,但我們或許也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有趣的線索。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 首先,作為詩社,總的來說是一種大家聚會、歡慶的氣氛。桃花的豔與俗,遠比竹子的清雅要能感動人,更有助於渲染詩社的氣氛。如果選擇過於清冷的意象,即使參與者不忌諱,但總會讓人有點被捆住手腳無法施展的感覺。

其次,自從探春起社之後,雖然大家有過幾次聯句鬥興的聚會,但都不是正兒八經的“起社”。這一回,正是仲春天氣。既然是仲春,桃花就是最應景之物了。桃花燦爛似錦,這一點,倒是竹子這個四季常青的蒼翠森冷所不及的。

最後,重啟詩社,本來就是黛玉為了博賈寶玉歡心之舉。這段時間,正是賈寶玉情緒非常低沉的時候。原因其實很簡單: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 爭奈寶玉因冷遁了柳湘蓮,劍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氣病了柳五兒:連連接接,閒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語言常亂,似染怔忡之疾……

也就是說,這段時間的賈寶玉又在“犯傻”。起因是尤三姐和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一個自刎雌鋒,一個遁入空門。

而作為寶玉最為知心的人,自然深知賈寶玉最喜歡熱鬧。不然,素來喜靜不喜動、喜離不喜合的黛玉,真不至於有起社的動機。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既然是為了讓賈寶玉高興起來、排憂遣悶,自然更應該找一個輕快喜慶的意象了。

如果選擇以竹子為名,則難免會有“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暑風成慘淡,寒月助清冷”之類的詩句。別說能逗賈寶玉開心,別將他惹哭就是好了。

因此,在大觀園姐妹裡,素來喜靜的黛玉,難得一次做東起社也以桃花起興,並沒有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竹子。上述三個方面,都可以算作她捨近求遠的原因。

桃花妖豔,竹有風骨,瀟湘館有翠竹千竿,黛玉為何起“桃花社”?

​​而瀟湘館的翠竹,掩映著詩詞裡的桃花,一翠一紅、一悲一喜,更能襯托出黛玉用心之苦。只是,知音者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