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肆虐的疫情,古人是如何防控的?

卉卉小站


古人防控疫情的手段不比現代人少

巫醫

古人早期時候思想愚昧落後,遇到瘟疫或者大災首先要做的是占卜。當時的人們希望能通過“鬼神”的力量來平息瘟疫。古人還會用原始的草藥進行治療。

隔離病患

當某個地區有疫情發生時,古人還會對病患進行隔離。這種思想在夏商周就時期就已經產生,到了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專門收留隔離病患的機構:癘遷所。

封城截流

為了防止疫情大範圍擴散,控制人口流動是至關重要的。古人會對放生疫情的地方小則封戶,大則封城。對於因為瘟疫而死的人會對屍體進行焚燒。

與民教化

為了能夠讓百姓不因為瘟疫而造成恐慌和動亂,統治者會對地方進行防疫知識宣傳。或者將這類知識編纂成冊,發放到州縣。地方官員會對當地百姓進行推廣。

古人染病沒有專業從醫人員對其救治的話,往往是束手無策只能等死。瘟疫發生後,統治者會派遣名醫國手到地方進行病源調查,制定防疫的策略。並依據情況開方用藥。

減稅放糧

對於發生疫情的地方,國家會對地方進行減免賦稅。畢竟受災地區生產力會下降,百姓自己都沒有口糧。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對於疫情造成的食物短缺,往往國家還會開倉放糧。

總結

在面對疫情的時候,冷靜的分析與科學的治療手段才是正道。只有國家與人民同心同德才能更加有效的抗擊病毒。


歷史不囉嗦


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瘟疫做鬥爭的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疫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至於“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此後,關於瘟疫的記載不斷地出現在史書上。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社會混亂不堪,疫病往往難以控制,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只要採取正確得當的抗疫措施,疫病往往很快得到控制,規模有限且危害較小。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年年征戰,疫病也就時有發生,僅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行就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而唐太宗時期,共有六次有記載的瘟疫,但由於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所造成的危害較小,一般都是在一兩個州之間流行。

古人在長期同瘟疫鬥爭的過程中,總結了很多對抗瘟疫的方法,有的收效甚微,有的方法即使是當下也依然行之有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對抗瘟疫的過程中,古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方法。

一、巫術

巫術又被稱為祝由術,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這是一項崇高的職業,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遠古時代,由於生產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低下,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理解,於是產生了一種“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思想,原始人在原始邏輯思維指導下,幻想用自然的力量去戰勝自然社會里所遇到的一切災害,巫術活動便由此產生,先民相信巫術是溝通神與人的橋樑,是駕馭自然的精神武器,因此,巫術成為原始社會的普遍宗教行為。人們普遍認為疫病都是由鬼神作祟,巫者借用儀式、祝禱、詛咒等方法可達到驅鬼逐疫的效果。漢代的《說苑》上就記載上古有個叫苗父的巫醫“以管為席,以芻刃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採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尚書》上也有“周公禱武王之疾而瘳”的說法。秦漢時期,民間逐漸興起一種“追儺”的習俗,農曆十二月底,立春前一天,動員數百名持桃弓棘矢、頭纏紅巾的童子,以奇怪的服裝和動作驅除惡神。

事實上,巫術是一種非理性、非科學的方法,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除人的疾病,反而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而拜神驅鬼一般都需要舉行各種儀式,人群往往相對集中,不但不利於疫病的治療,反而有利於疫病的傳播,危害更甚。然而,即便是科學昌明的今天,這種現象也沒有絕跡,很多偏遠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以巫治病的迷信現象。

二、巫醫結合

巫術治病迷信之所以長期存在,不能簡單地把原因都歸結為群眾的愚昧落後和巫術迷信從業者的欺騙上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很多人都認為它“靈驗”,有時真的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之所以有時候“靈驗”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社會的早期是巫、醫集於一體的,巫師用巫術治病時,也懂得采用醫術與方藥,而醫師為了迎合患者的迷信心理的需要也學會了一套巫術,巫、醫是不分的。楊塹先生就指出:“我國古代原是巫、醫並稱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巫和醫才逐漸分開,但在一些地區,解放前還很流行。”“直到今天,在一些後進民族中仍可看到巫術與醫術相結合的情況。”巫醫和巫師往往是一職兩兼的,他們治病,常常一面使用巫術驅走鬼邪,一面用原始藥物進行治療。

三、隔離傳染源

無論什麼時候,對付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離傳染源。夏商周時期,隔離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擴散的思想就已產生。秦漢時期,就已建立了隔離麻風病人的癘遷所,將患有麻風病的病人集中隔離起來,有效地阻止了麻風病的傳播。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年),杭州飢疫並作,染病百姓不計其數。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處疾病之人”,實際就是簡陋的隔離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令失時”。除此之外,人們會在患病的人家門口懸掛黑色的布條以此警示其他人不要靠近。而對於急性和大規模傳染病,常常會採取強制性封戶或者封城,然後將因瘟疫而死的百姓的屍體集中掩埋或焚燒,阻斷傳染病的傳播與擴散。

四、宣傳疫病知識

封建社會人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疫病了解不足,疫病一旦爆發,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慌,所以及時地宣傳疫病的防治知識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的方書,並錄於木版石條上,在村坊要路公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

百姓一旦染上疫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往往只能等死。因此,封建社會的官府,往往在疫情爆發的時候,派出醫生帶藥品到鄉村巡視,及時救治染病的百姓,從而抑制瘟疫的蔓延。

六、衛生預防

《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衛生防護也是抗擊瘟疫的有效方法。古人在衛生方面也很注意,《周禮》中講到周秦時期就已經建立路廁;漢朝我國都市中普遍設立公共廁所,當時稱之“都廁”,唐五代時政府專門設有管理廁所衛生的官員,城市的衛生設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古人認為,許多傳染病是由塵埃中得來的,因此早在秦國就對“棄灰於道者”要判處一定的刑罰,城市的垃圾須按政府的規定處理。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如鼠疫桿菌經呼吸道排出後可能通過空氣飛沫傳入他人體內,所以清代吳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們要經常灑掃堂房,廚房溝渠要整理清潔,房間窗戶要通風透氣。疫勢危急時,要避開撤走,找個大樹下的蔭涼當風處居住,近水當風之處最好,千萬不要眾人擁雜在一起。

不光注重公共衛生,個人衛生同樣也很講究,在甲骨卜辭中已有個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腳的記錄。飲食方面,漢代的《論衡》中有“鼠涉飯中,捐而不食”的記載。《金匱要略》記載:“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孫思邈也告誡人們:“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停冷食之”。

七、減免賦稅,放糧賑災

歷朝歷代的瘟疫,往往導致人口大量減少,許多的耕地得不到耕種。對於這些災民來說,自己的口糧都沒法保證,更不要說向國家交糧納稅了。而且瘟疫通常和自然災害結伴而來,造成農業收成下降甚至絕收。很多平民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瘟疫而是飢餓。因此減免賦稅對防治瘟疫帶來的傷害有積極作用。

後漢書.順帝本紀》記載:染上疫疾之家,一年可以不交租稅。漢宣帝也曾在大疫之年下詔: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光減免賦稅並不能有效緩解疫情導致的糧食短缺,因此政府往往需要開倉放糧來救助百姓。


陸克洛


不論到什麼時候,面對瘟疫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封城,也就是首先切斷瘟疫的傳播途徑,然後由朝廷派遣醫官查看疫情,並研究相應的配方,控制瘟疫,治療疾病。


影視劇片段賞析


喝中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