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鋁錠放在古代當銀子用可以嗎?有何依據?

破釜沉舟good


價值上肯定可以,但外觀上不行。

1、人類歷史,金屬元素越穩定,越容易被人民發現、使用,所以人類早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金銀銅等金屬。鋁元素不穩定,容易反應,直到1821年才被發現,1824年才開始使用。清代初期,皇帝用的鋁碗,大臣用的是金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設宴,來客們用的是銀碗,惟獨皇帝本人用鋁碗。這些都說明在古代,鋁比金銀值錢,因為當時生產鋁的勞動效率低,鋁極其稀少,懂貨的行家肯定樂意用銀跟你換鋁。

2、鋁和銀在外觀上差不多,都是白色,但鋁的密度可比銀輕很多,古代小老百姓沒摸過白銀,可能還會被騙到,但天天跟白銀打交道的貴族,一摸上手就知道你這是假冒的白銀。古代的人又不認識鋁金屬,肯定會誤以為你拿假銀糊弄他,不打死你算你命大。


黃大錘他爹


現在的鋁錠放到古代可以當銀子用嗎?

答案是不能。

原因很簡單,古代沒有鋁錠,因而古人自然不認識鋁錠。如果你用鋁錠當銀子使用,由於古人不認識,自然就不會買賬。



在地球上,鋁元素的分佈極為廣泛,鋁是地殼中含量僅次於氧和硅的元素,也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目前,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鋁製品,只是,鋁的使用歷史很短暫,還不到兩百年。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國化學家聖克萊爾·德維爾利用鈉還原了氧化鋁,製得了一個重約15磅的鋁錠,此前,丹麥化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忒和德國化學家韋勒曾利用鉀分離出一小部分還不夠純淨的鋁。


當時的鋁,價格非常昂貴。

例如,1855年,1kg鋁需要30000法郎。

而德維爾用鈉代替鉀還原氧化鋁,可以得到更多的鋁錠,鋁的價格也直線下降。

比如到了1859年,1kg鋁只需要300法郎。

當時的法郎還是比較值錢的,比如1803年法國實行金銀複本位制,規定1法郎,含金量為0.29克,含銀量為4.5克;1876年法國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法郎含金量為0.29克。

只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郎先後有五次貶值,貶值幅度高達90%以上。


不難看出,一百多年前的鋁非常值錢,而且遠比白銀值錢。例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宴會上就特別喜歡使用鋁製餐具,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與眾不同,其他參與宴會的大臣就只能使用銀製餐具。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只有帝王和貴族才用得起鋁製品。

不過,在十九世紀末期,出現了許多更先進的制鋁方法,鋁的產量大增,而鋁一多,自然就變得不值錢了,開始急劇貶值。

總之,鋁在一開始確實很值錢,但由於古人不認識鋁,所以在古代,想用鋁錠替代銀子是完全不現實的。就好比我們現在拿著第五版人民幣,跑到八十年代買東西,雖然錢是真的,不過當時的人可不會買賬。

而用鋁錠當銀子使用,也是類似的道理。


金兔歷史


鋁的色澤和外貌和白銀非常的相近,而且二者的硬度也相當,在上面咬一下之後就會有一個牙印。

所以也就有人曾提出過,若是在古代的時候拿上一公斤鋁是否能夠當成一斤的白銀用?或者現在的鋁塊放在古代能夠當銀子用嗎?


其實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不過鋁在古代的價值性確實很高,甚至要超越白銀和黃金。

鋁這種金屬最早被提煉出來是在1854年,當時的中國在鴉片戰爭發生之後還處於半封建鎖國的狀態,所以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根本不知道什麼東西是鋁。

當時鋁在歐洲被提煉出來之後,被視為了一種“比黃金還要貴重的金屬”。因為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電解法治理的方式,而造鋁主要是通過“在實驗室中用比較尊貴的鋅採用置換方的法”提煉,其製作成本遠高於當時的黃金。

所以當年拿破崙在宴請群臣吃飯的時候,大家用的都是銀餐具,而唯獨拿破崙用的是一個用鋁做的餐具

可能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拿破崙有點傻,用這麼便宜的東西。但是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至尊無比的榮耀。

而且在當時的歐洲,純鋁一度被炒上了天價,有人甚至當做一種比黃金還要稀有的金屬去收藏,不過鋁在自然環境中的存量卻非常的高,所以也就有人去研究怎麼用最便宜最簡單的方法去提煉純鋁。

於是在1890年的時候,人們已經發現了,可以通過用電解的方式將鋁給提煉出來,而從那之後,鋁的價格便開始直線下降。直到後來鋁的冶煉被一些工廠實現了工業化的生產,所以鋁的價格也就下降到了和鐵差不多的價錢。

等到後來製造飛機的時候,發現鋁是一個比鐵輕,但是硬度又不比鐵差的金屬之後又,價錢從一度被炒上去,但是後來很快又落了下來。

儘管銀子和鋁塊長得非常的相似,其實這兩個東西在古代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混淆古人的。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鋁的密度遠小於銀子的密度,二者達到了5倍之差,所以稍微有經驗的人拿在手中的時候,肯定可以感受出來二者的分量之差,拿著鋁塊冒充銀子上街,肯定會被眾人打死的。

不過若是將這一塊鋁放在當時的市場上,交給一些研究錢幣的人來鑑定的話,還真的可能會賺一筆大錢。

因為當時這些古代的一些富甲根本沒有見過鋁這種金屬,你完全可以編造一個謊言說這是來自於一塊天上的隕石所掉下來的東西,或者說這是神仙之物。

中國古代的時候比較迷信,大家沒有見過這種東西,自然也就覺得有著很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可能你拿上一斤的鋁塊換過來10斤白銀也是可能的,將鋁塊奉獻給皇帝的話,得到的恐怕就不只是有金銀珠寶,還可能有高官之位。但是如果拿著這個鋁塊去菜市場上糊弄小販,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糊弄上層社會的大人物才可以。


夏目歷史君


先說結論用鋁當白銀,那是找打。但在古代如果你拿著十兩鋁錠,去換十斤銀錠,那肯定很有市場。

鋁和銀的質量

鋁和銀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硬度上來講都有很高的相似性,用牙一咬都能咬個牙印,那麼拿鋁錠去當銀錠花有可能麼?

鋁的原子質量是26.98,而銀的原子質量107.86,也就是說同樣大小的一塊鋁錠和銀錠,銀錠的質量是鋁錠的3倍還要多。這就別說滿身市儈銅臭的小商小販了,就連普通老農也可以輕易分辨兩者的真偽。

在古代,鋁錠比銀錠貴

雖然說鋁錠不能當銀錠花,但是在古代,如果你手上拿著一坨銀錠,那這個銀錠的價值可要堪比黃金,或者比黃金更甚之了,更遑論白銀了。

講一個在今天看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的真實故事吧: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是一個喜歡炫耀的人,就是喜歡擺闊。
每次搞國宴,宴會上用的碗、刀叉等餐具都是用白銀做的,而唯獨他自己的面前擺的是一套鋁製餐具,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稀為貴”,這也是經商之道。在拿破崙時代,金銀的冶煉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技術支撐,和中國一樣金銀藝術品比比皆是。

可是,在那個時候,人們才剛剛學會從鋁礬土中煉出鋁來,冶煉鋁的技術還非常落後,鍊鋁十分困難,鋁的純度也不高,產量也很低。所以,當時鋁是非常稀罕的東西,不要說平民百姓用不起,就是大臣貴族也用不上。拿破崙讓客人們用銀餐具,偏偏自己用鋁碗,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和尊嚴。

所以說,如果你穿越回到明朝,手中拿著一坨銀錠,這可是世間罕有,不,是世間獨有的寶貝,自然可以待價而沽,換得大量金銀。

但前提是你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不說有蘇秦張儀的能耐吧,至少你得能自圓其說,將這塊沒人見過的鋁錠忽悠出天價,然後賣給王公大臣,因為只有他們會要,普通老百姓才不管什麼鋁錠,他們只認銀子和金子。

拓展閱讀:鋁的進化史

19世紀,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將氯氣通過燒紅的木炭和三氧化二鋁的混合物,得到氯化鋁,然後與鉀汞齊作用得鋁汞齊,再將鋁還原出來並隔絕空氣蒸餾,除去汞,就得到純鋁。

1827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向奧斯特請教鋁的提煉方法,用鉀還原無水氯化鋁製得純鋁 ,並提煉出粉末狀的鋁。直到1845 年,維勒才真正提煉出世界上第一塊純鋁。

後來,美國化學家查爾斯•馬丁 •霍爾革新了電解氯化鋁的技術,想辦法將高達2072T的氧化鋁的熔點降低,助溶劑出現,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從此之後,鋁才正式走入了千家萬戶,到了今天成為隨處可見的金屬。


史味人生


但古人並不知道在現代有這樣的金屬,但是按照古人的判斷方法的話,這個完全是劣質產品,根本是達不到。有很多人甚至都模仿了黃金,可是最後也是失敗了,在中國人的智慧裡面,他們有很多方法去檢驗的。



像銀子的話,要是碰到一些東西是會發黑的,特別容易氧化,所有銀子和鋁是有很大區別的。更重要的是銀子比較重,鋁比較輕,他們拿在手裡很多人都知道了,搞不好還容易捱打,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如果你真的想要去古代招搖撞騙的話,那你的下場肯定是非常想很慘的,千萬別看那些穿越劇看多了,不然的話,完全是像傻子一樣。

在我們的現代鋁合金是具有良好的耐溼性的,並且具有很高的強度,同時導熱也是非常不錯的,在航天航空汽車方面都是運用的比較不錯,甚至在我們家裡的窗戶都是用鋁製作的。

但是鋁的密度是非常的小,只能夠達到鐵和銅的1/3,而因此的話是比鐵和銅都要重,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金屬,而且質量是非常大的,甚至在古代的話,有些人都是通過吞噬銀子自殺的。


你要是敢拿鋁這個東西到古代的話,不論你是到了哪個朝代,別人看看你手裡的東西,通過他們的檢測方法,那你就是偽造銀子的,那可能會被送去官府,到時候就可能就是死罪。


最帥汪公說


古代社會之中的貨幣使用中國古代用錢買東西的歷史不久,也就是三千多年而已,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處於物物交換的狀態,在那個時期,能夠隨便在街上看到有人拿著自己的貨物經過多重交換,最後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交換模式十分麻煩,這才催生出了中間交換物,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錢。

一開始的錢作為中間交換物,必定需要具有耐用,能夠長期保存,且存在世間較少的情況,那個時代的內陸中國人把貝殼當作錢幣來使用,使得居住在海邊的人們一躍而成為了坐擁錢山的人物,後來隨著中國地理大發現,海邊的這種優勢被內陸的人們知曉,便決定採用礦物質中的金銀作為貨幣來交易,用來取代貝殼的地位。金銀銅鑄造作為中國三千年歷史的主要貨幣貝殼的貨幣地位被取消以後,人們想方設法的尋找另一種東西來代替貝殼,當時被作為主要貨幣的就是金銀銅這三種物質,那麼他們的優勢是什麼呢?憑什麼能夠取代貝殼這種輕便的物質呢?從當時來看,貝殼雖然輕巧,但卻極其容易損壞。

而金銀銅則是不同,他們可以分層次的代表貨物的價值,為人類的物體交換提供方便。而且這三種物質能夠長期保存,能夠做到上千年不變質,這是從中國考古歷史發現中得出的真理,很多時候能夠看到三代的器物栩栩如生。試想鋁器在中國古代的價值鋁器並不是中國古代發現的,他的發現來自遙遠的歐洲。當時的歐洲人因為十分喜愛鋁這種器物,而將它稱為銀色的金子。意思是比黃金還珍貴,而法國皇帝拿破崙還經常將鋁製作成自己各種生活用品,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如果說能夠作為貨幣制作,那一定會讓當時的人驚呼。鋁器如果在中國古代出現,決定是能夠在金銀銅三種貨幣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的,一來是因為鋁器實在是十分方便,他的方便體現在鋁器做出來的器物實在是十分輕巧,可以讓商人遠規模交易時更加方便,不必向過去那樣攜帶大量笨重的鐵錢。

而漢朝時期曾經用鐵製作貨幣就是因為過於笨重,才被拋棄。鋁從稀有度來看也是可以作為一種高級貨幣在古代使用的,當時的生產力並不發達,就算中國古人偶然發現製作鋁器的方法,那也一是小規模生產,而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越是稀有的東西價值越高,鋁錢一定是和黃金價值相差無幾的貨幣。結語:總的來說,以上都是以現在來推測古代,不能把鋁器想當然的作為古代貨幣,也不能以現代先進技術來否定古代的貨幣生產,這一切都只是基於歷史原型的合理推定。




扒皮的大蒜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很多人有過“投機取巧”的想法,比如把現在的鋁錠去交換古代的銀子,以此來謀取暴力,幻想自己當個古代的財主。不過這種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每一個朝代的一般等價物(指貨幣)是不一樣的,說不定在這個朝代就會進行交換,那豈不是發大財了。

由於生產力的緩慢發展,農業、畜牧業、燒陶、原始紡織業等產品的產量不斷增加,生產者除了自用以外有所剩餘,物物交換逐步展。

後來逐步擴大到部落之間互通有無,交換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財物。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個人之間的交換愈來愈多,而且逐漸佔居優勢。

假如你這個時候拿出鋁錠去交換肯定是可以的。一方面因為這個是“新的事物”,會產生一種實物交換的前提,另一個方面私人可以財產去交換物品或者商品。甚至還可以把白銀所取代,以後歷史上直接用鋁錠作為一般等價物。

其實在我國商代晚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逐步成熟,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貝,銅仿貝的發明標誌著中國金屬鑄幣的始。如果現在人拿銅貝去交換也是可以的。

最初的銅仿貝摹仿原始貝幣形態,保留了海貝的外形和唇、齒和紋式,弧面無文。從形制上看,可以說是一種象形金屬貝。

由於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而具有天然貝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除了銅以外,還有鉛和黃金為原料的象形金屬貝。

1953年安陽大司空村兩座商墓中出土了3枚銅貝。山西保德林遮峪村一商墓中出土銅貝109枚。

與此同時在國外也可以進行交換。公元前七世紀,裡底亞王國首都薩德斯發行一種呈橢圓形,像顆蠶豆一樣的“白金”鑄幣,被認為是金屬鑄幣的始。中國商代銅貝的出現,比裡底亞人的鑄幣早上幾個世紀。因此,商代銅貝應稱之為人類早的金屬鑄幣。

同樣的道理,人工製造的石貝、骨貝、蚌貝、玉貝、銅貝、青銅鏟等實物貨幣,這些人工貝,與海貝相比,既有相同之處,更有性質的差異。

它們都屬於貝,都是用於商品交換中發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是相同之處。而海貝是天然的,是人們從眾多的一般等價物中遴選出的固定的一般等價物。

而人工貝幣則是人們為了商品交易仿製海貝的式樣,專門生產用於商品交換支付結算所用,完全具備了實物貨幣的性質,是中國原始的貨幣。

不管是鋁錠,人工貝幣還是“白金”鑄幣,這些都是一個時代貨幣交換形式的象徵,離開了特定的時代和範圍,他本身的價值就會失效。古代的銀子也是一個道理,拿到商朝,也沒有人會和你去交換。

—END—

【曉史馬車伕】始終相信:“上知天文,下知歷史,就是馬車伕的代名詞!”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曉史馬車伕


鋁製品和鋁合金製品,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而且鋁的價格非常便宜,一噸的價格在13000左右。

純鋁從外形、光澤等方面看上去,的確和純銀非常像,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可能以假亂真和純銀比較,因為鋁的密度非常低。

純鋁的密度僅為2.7×10³kg/m³,而純銀的密度可達1.05×10⁴kg/m³,兩者差距過大,即使是非常小的銀錠和鋁錠拿在手裡也會感覺到非常大的區別。

在古代沒有直接使用某種純金屬冒充銀錠的,往純銀中摻雜質的造假手段倒是不少,其中摻錫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摻假手段。

如果你拿著現代的鋁錠出現在古代,那麼恭喜你,你發財了,因為純鋁這種東西在古代根本沒有,物以稀為貴,但是突然出現的東西有沒有市場就另當別論了。

雖然鋁是地殼中總量第三的元素,總量第一的金屬元素,但是鋁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儲存在地殼中。

我們現在使用的純鋁製品,之所以堅固耐用,是因為鋁極易被氧化,而氧化鋁的結構緻密且性質穩定,給純鋁蓋上了一層保護膜。不信的話明天刷你家用的鋁盆,用鋼絲球使勁刷,保證一年之內給你家鋁盆刷漏。

在電解法制鋁之前,鋁的產量十分十分有限,不能工業化生產,只能在實驗室中少量生產,因此珍貴異常。

而且我國古代並沒有製取純鋁的記載,但是鋁合金製品有過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純鋁是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提煉出來的,這已經是近代的事情了。

但是我國並有這一時期的使用記錄,不過由於產量稀少,西方貴族將其視為珍寶,連拿破崙為彰顯地位都使用鋁製叉子用餐。

不過在純鋁誕生僅僅30多年,電解法制鋁的早期方法就已經成熟,純鋁的生產進入工業化時代,鋁的價格從神壇跌落。

物以稀為貴,一直是物品價值的體現方式,如果我國古代出現了純鋁的話,也一定是稀有品,其價值與鋁剛剛出現在歐洲應該差不太多,真要當銀子用,浪費了。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首先先理解一下作者提問的原意:“在古代當銀子用

”,這個應該指的是我國古代。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鋁是近代西方發現的,準確的說是1821年法國勒巴斯鎮首先發現的。丹麥化學家奧斯特1824年通過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第一次在實驗室狀態下提取出不是很純的鋁,由於製備提取不易,在西方鋁一度被奉若珍寶,比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曾經在宴會上使用鋁製的叉子,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合金製成的花瓶和杯子。由以上得知古代是沒有鋁的,人們不知道鋁的存在,也不具備製造鋁的工藝方法。有趣的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炸油條所使用的明礬,學名是十二水硫酸鋁鉀,是含有鋁元素的,不知道古代術士,有沒有曾提煉出過鋁哦。

下來轉入正題,如果古代有鋁錠能否當銀子花?這個因為事實上不成立,只能假定、臆測,我的觀點是,不能當銀子用,理由如下:

1. 銀子密度10.53克/立方厘米,鋁的密度2.7克/立方厘米,鋁的密度差不多隻有銀子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鋁要比銀子輕好多,兩者放一起很容易分辨,儘管外觀相似,無法冒充。

2. 不能因為西方一度追捧,就想當然的以為古代中國人會喜歡,個人以為鋁的外觀不討喜加之無份量,在我國古代可能要遭受冷遇。中國人向來喜歡的黃金、珠玉都有亮麗的外表。

個人見解,拋磚引玉。


字匠甲


鋁的密度2.7,銀的密度10.5,銀資源在地球上比較稀有,鋁資源非常豐富,地球上的銀提煉比較簡單,但是鋁提煉比較困難,19世紀鋁剛剛被用化學還原提煉出來時,價格高過黃金,貴族用鋁做首飾,因為鋁不像金銀一樣有優良的抗腐蝕性,還在鋁首飾上塗上樹脂進行保護,發電廠的出現,電價變的便宜,霍爾和艾魯發明冰晶石(六氟合鋁酸鈉)電解鋁,鋁開始大規模生產,鋁價大幅度降價。鋁錠如果在中國古代出現,必定是比黃金還硬的硬通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