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史領域,大家有什麼經驗之談嗎?

餘逸遙


我就給樓主分享下我學歷史的心得吧。

如何學文言文

學文言文,我以前也很吃力,只是突然有一段時間我感悟到另一個方法:把文言文當成英語的閱讀理解。不要針對某個詞某個字,你要放在整個對話中去看,先去了解大概意思,再去理解那個意思。瞭解大概內容的話,我相信你就知道這件事在講什麼了!

關於看書,我的建議是:文白對照,一定要記住,你看白話文是那種沒有作者主觀意見的白話文,這樣你就能瞭解一個大概的內容。先看白話文,記住了大意後或者大概事情的來龍去脈,再去看文言文,這樣對照著來,你的文言文閱讀水平會很快提高。

如何學習

樓主說,一本《中國通史》還沒有看完,我覺得如果真想學,是需要有方法,比如用興趣。你可以帶著問題去看,先看某個朝代,或者你喜歡的朝代,看完之後,你的興趣會上來,上來之後再去看別的內容就會很快了。

我第一次學歷史,我是看到小說,講隋唐演義的。那會兒就是覺得這些人物好厲害,就去翻正史,看到正史的時候發現古代的帝王都叫XX宗,就很好奇,就這樣深入進去解密,最初學歷史就是為了去“解謎”,解著解著就上癮了,到現在不看歷史就少點什麼。

如何寫文史文章

一開始,我寫的文章很簡單,就是講一件事情,把某個朝代/某個人的事用白話文講出來,說白了就是“科普”。在頭條號上這麼寫了一段時間,過了原創,有了青雲自薦。但是呢,我發現寫這樣的文章自薦青雲計劃老落選。後來聽了青雲的培訓,才發現,原來我們需要去思考,寫出一些深度的文章,說白了就是不要寫百度百科能有的內容。

所以,樓主要想寫文史文章,第一,要知道你想寫的這個歷史,只有知道這個歷史,你才能融會貫通;第二,需要去進行一個思考,思考的時候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第三,去解決提出的這些疑惑。這樣就可以提高你的歷史水平,和寫作的水準了。

有了問題我們就要去解決,需要通過翻書,閱讀其他專業的論文,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寫文史的一個思路。

雖然我的這個思路談不上什麼專業之言,但是對於我們這種歷史愛好者來說,何嘗不是一個辦法?逼迫著自己學習,通過不斷閱讀和思考,每寫一篇文章,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提升。獲得青雲計劃也是對你寫作能力的認可,同時也是鼓勵你繼續創作。

拓展知識

想要歷史的寫作感覺,可以看看百家講壇談系列,或大學教授出版的書籍,雖然有通俗也有學術,我們去學習後都能對歷史的認知有一個提高。

歷史學無止境,雖然歷史是固定的,但是背後引申出來的觀點都是每個人總結出的精華。

建議樓主可以先看看中國古代史,選出一段你最喜歡的歷史,然後去看相關的書籍和文言文,就深耕、去挖掘,去聯想一些別人不曾想到的觀點,當然這個要建立在論據充足的條件上,不能憑空猜想哦!

樓主加油,你可以成為一名優質的文史領域創作者!堅持一定要堅持!


孫郎談古


文史是一個大領域,選擇文史是肯定沒有錯的。當然,我也是剛剛上路不久的菜鳥,在這裡,只能和題主交流一下心得。

剛開始寫歷史類文章的時候,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下手,絞盡腦汁寫完1000字文章,再刪刪改改只剩下800字不到。為了湊字數,去網上搜類似的文章,複製粘貼到自己的文章裡面再修修改改,好不容易寫完一篇文章,又要做好無人閱讀的心理準備。確實是一把辛酸一把淚。

我也看過很多前輩各種過原創,過黃V的教學,不否認前輩們的方法是對的。但是,當我看過多個前輩的教學之後,大同小異的內容讓人審美疲勞。如果有心,你會發現他們的教學大多數都是在官方的說明或許文章基礎之上延伸而已。

目前頭條寫文章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頭條號,一個是悟空問答。頭條號是正了八經寫圖文原創的地方,高額的補貼,不定期的活動,還有巨大的流量,當你開通原創之後一週有兩次青雲自薦的機會,不用實在可惜。而悟空問答看似是問答平臺,但若是好好回答的話,寫出的答案比頭條的文章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的是,頭條寫文章是自己決定主題,問答寫文章是給好主題,自己往裡面填充內容。

我選擇的是歷史領域,和題主有一樣的想法,既然選擇歷史領域就應該買一本《中國通史》好好看看,又或者買幾本古籍好好研究研究。書,我是買了,但是真正靜下心好好看它,卻只有在寫文章的時候才會翻閱。平時也有閱讀,但也不多。

無論是文史領域,還是其他任何領域,多讀書積累素材是有必要的,很多時候可能就是素材達不到才沒有內容輸出,或者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但是,選擇歷史領域也並非必須要把中國歷史全部細細的讀一遍,我們的精力是沒有那麼旺盛的。

如果題主有興趣,可以按照我說的方法做。

歷史領域的寫作方向分三種:圍繞歷史中的人物進行討論、圍繞歷史中的事件進行討論、再就是對歷史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深度解析。其中,深度解析需要很深厚的歷史功底作支撐,沒有足夠的水平強行寫的話會讓人覺得很空洞。所以,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圍繞歷史的人、或者事進行討論、寫作。

這兩者,寫人物又比歷史事件寫起來又更容易一些。因為我國的正史都是紀傳體,想要寫某個人物的時候只需要找到記載他或者與他有關的傳記,好好讀上幾遍,思考一番,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點,就能寫出一篇質量不錯的文章。

當寫了一段時間之後,寫人物已經不能滿足自己了,就開始寫歷史事件,或者對歷史的某個現象作深度解析。你會發現因為前期寫人物的時候自己積累了很多素材,這個時候全都用得上。


歷史百川


作為一個摸著石頭過河中的歷史領域創作者,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共同交流。

其一,創作的目的。

相信選擇文史領域的朋友都是出於對文史的熱愛,從9月份正式在頭條進行文史領域開始創作後,我發現創作本身是和愛好相互促進的。

以前我也愛讀歷史,但是大多數是碎片化的,成體系的歷史知識還是中學時代的基礎,進入大學後就很少有成本地讀過歷史著作。而創作,恰恰是一個系統性梳理歷史知識的過程。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碎片化閱讀的後果就是,偶爾腦子裡會閃過一個想法,覺得自己在哪裡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故事,但總是想不起來,甚至靠搜索引擎也無法完整復原。

而創作,恰恰是一種記錄,我把它當做讀書札記的升級。在正式開始創作前,我也開始在微信讀書上閱讀一些大部頭的史籍,利用APP的便捷功能做書評、與其他書友一同交流。當我發現頭條這個平臺之後,就發現它是一個可以整理、總結的地方,而且能發現更多的共同愛好者。

其二,創作的方式

文史,是一個無情無盡、博大精深的領域,它在熱度和流量上遠遠比不上其他領域,但它的優點也恰恰在於此——任何時代都會有人對文史津津樂道,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而選擇文史創作,頭一件難事就是範圍:

  1. 一個創作者要保障持續創作,微頭條要不斷有話題、圖文要不斷有主題,內容所涉及的文史範圍不能太狹窄;
  2. 個人精力有限,通史太過泛泛,而類似整部二十四史的著作又太過宏大,範圍不能過度擴展;
  3. 創作者眾多,要想辦法避開同質化的弊端,顆粒度要精準。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怕決定從一段歷史開始,我的初始選擇有兩個——明史和二戰史。兩段歷史都是我最喜愛,也涉獵的比較多,所以下決心從最熟悉的地方開始。

決定了自己需要投入精力的領域後,就要開始選擇輸入了。

以明史為例,明朝歷史著作有很多,起初我知道的只有《明史》和《明實錄》,閱讀中我又逐漸注意到了《國榷》、《明史紀事本末》和《明通鑑》,接著在查看各類明史論文中,又在參考文獻中看到了大量的古籍和現代著作,如今手裡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諸如《御製紀非錄》、《瀛涯勝覽》、《大明會典》、《弇山堂文集》、《明朝政治制度》等等十多部古籍和現代著作。

而卷帙浩繁的資料,一一閱讀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史》也不是輕易能讀透的,這時我發現了孟森先生的《明史講義》。

這位民國的明清史大家,在各類明史資料的基礎上,整理出了一條清晰的脈絡,通過讀《明史講義》,可以快速地瞭解明史的歷史脈絡,還不會錯過各種重要的細節。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讀《明史講義》時看到的有意思、有深度的論點作為主題來創作圖文。

因此《明史講義》就成為我瞭解明史脈絡、尋找圖文主題的主線閱讀材料。而主題一旦確認,就可以在其他史料中去搜索資料作為旁證,把《明史》、《明實錄》當做工具書。同時還利用它們在體例上的不同,發揮不同的檢索作用:

  1. 《明史》為紀傳體,查找人物方便,志書也提供了明朝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2. 《明實錄》為編年體,以流水賬的形式記錄,雖然沒有人物關聯,但是可以快速地瞭解同一時段內的歷史全貌,有助於發現一些事件背後的關聯,合理進行假想和猜測。

結語

儘管這樣的過程耗時繁瑣,產出相對低一些,但終歸是對某一段歷史有了成分的理解。積累、沉澱,我相信對於整體的創作來說是很有益處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點經驗之談,希望能拋磚引玉,看到更多大佬的精彩分享,好好學習一番。


霄林天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了。”   (2)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蹟的痕跡。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複。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瞭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曆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曆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範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 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樑,合併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侷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範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儘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範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侷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唐氏剛紀守雲華


說實話文史領域很好,至少不會出現沒有問題回答或者沒有文章可寫的局面出現,但想做好文史不那麼容易。只想通過這個問題對自己2019年在頭條的創作來一次總結,也給新手們分享下我的經驗。

申請歷史領域後沒想到還有領域垂直的要求

悟空問答從去年就開始答題了,領域認證了歷史,但是自己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回答體育方面的問題,導致自己的收益權限一直沒有開通。

在堅持到了今年的十月份偶然的機會報名參加了泛文化的培訓營

在這個時期我已經知道了頭條的創作要注意排版,版面要美觀、觀點要突出、結構要合理、圖片要強相關。當時自己工作非常忙為了完成作業可謂是加班加點,但是老師還是一再強調內容要有知識增量,要有乾貨帶給讀者。

所以不論是文章創作還是悟空問答你的內容一定要優質,字數一定不能少。再就是一定要原創就是用你自己的文字來表達,一定不能抄襲,抄襲自己也是不可以的。

執著於一個時期答題你會發現你的知識真的在進步

培訓營期間我一直回答關於太平天國的問題,這是因為當時剛看過《天國之秋》這本書。因此我的問答和文章就以太平天國的故事為主線展開,自己的問答和文章也是越寫越有信心,雖然閱讀量有限但是文章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培訓班結束後我就開通了問答收益權限,這讓我驚喜不已,此後我還是圍繞著歷史領域對問答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經歷。雖然閱讀量有限但是每天還是有收益進賬,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付出的回報。

在回答太平天國問題的同時我也加深了對這段歷史以及人物的理解,在此類題目的回答上也是信手拈來,當然這只是我的自家言比起史學大家們還差得遠。

文史類的創作積累很重要,當然還要掌握頭條創作的方法,最便捷的就是參加頭條官方的免費培訓活動,而這一切都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只要方法得當加上你的勤奮努力何愁不能成功?彎路誰都會經歷,但不要氣餒,再堅持一下成功就會來臨!


秋雨魯北說歷史


如果是研究,覺得還是選一個點深挖,整理一塊地廣種薄收,不如深挖一口井品味甘甜。以這個點稍向外拓展,就像一個石子,拓展的是漣漪,我們聽到的還是石子落水的聲音。


平和黃榮才


講的是歷史故事,卻道盡寂寞情懷;

寫的是千秋佳話,奈何愁苦漫心頭


愛夢愛諸葛


我覺得,學習歷史,應該首先記住每個朝代開始和結束的年代。這樣就像建房子一樣支起了框架。其他的知識,隨著時間,慢慢的填充就可以了。


坐地日巡八萬裡


沒有,我也是初學者,歷史小白,僅僅是一個愛好者。

來此,也是為了多向高手們學習。


木子君的小屋


文史領域是無止境的,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