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入川之後,進駐葭萌。張松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害怕災難臨頭,就把張松的圖謀稟告了劉璋,劉璋將張松收捕處死,下令所有關隘的守衛部隊封鎖道路。而這,意味著劉璋和劉備的正式決裂。於是,益州之戰自然隨之爆發。雙方戰爭歷時近三年,期間劉璋軍殺死了劉備的軍事龐統,使得劉備陷入苦戰。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三路援軍由荊州支援劉備。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進兵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但是,實際上,即便到了公元214年,劉璋在成都的兵力和糧草,還是可以繼續抵抗下去的。當然,劉璋最終選擇打開城門,出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劉璋的一位手下提出了一個計策,如果劉璋採納這一建議,將會讓劉備有來無回。

首先,此人就是鄭度。鄭度,字不詳,廣漢郡人。在漢末三國時期,廣漢郡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廣漢、德陽、綿竹、什邡、金堂、新都等市縣。作為益州本地人士,鄭度擔任益州從事一職,也即輔佐劉璋處理益州的事務。在劉備入川之前,史料中幾乎沒有鄭度相關的記載,也即鄭度比較低調,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事蹟。等到益州之戰爆發時,劉備大軍不斷攻城略地,讓益州牧劉璋越來越緊張。在此背景下,鄭度向劉璋提出了一個計策。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記載: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對此,在筆者看來,鄭度這一計策,核心就是堅壁清野,不讓劉備在益州之地獲得糧草等補給。

在益州從事鄭度看來,雖然現在劉備攻城略地,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劉備一方的士兵有限,只有數萬人,而整個益州則擁有10萬大軍。更為關鍵的是,劉備剛剛來到益州,其剛剛攻佔的這些城池,並不一定全心歸附,至於其糧草等後勤,更是存在較大補給壓力。針對劉備大軍存在的這些問題,益州從事鄭度建議劉璋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甚至可以將百姓遷移走,給劉備留下一座空城,這樣劉備大軍不能就地補充糧草的話,必然要撤退到荊州。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等到劉備大軍撤退的時候,我們再出兵追擊,完全可以趁機擒獲劉備,取得益州之戰的勝利。由此,在筆者看來,鄭度的這一計策,不僅抓住了劉備大軍的缺點,還進一步放大了對方的缺點,只要能夠實行下去,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這無疑是兵法中的上策了,也即平時不顯山露水的鄭度,關鍵時刻卻提出了一個寶貴建議。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記載:”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計。

在得知益州從事鄭度的這一計策,劉備的第一反應是比較緊張,乃至於感到害怕,由此可見,鄭度的計策可謂直指劉備大軍的軟肋。對此,因為龐統在當時很可能已經戰死沙場,而諸葛亮等人正在率軍趕來的路上,所以劉備立即詢問身邊的謀士法正,該如何應對。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可是,法正卻用“終不能用,無可憂也”這一句話來回應。作為益州牧劉璋多年的手下,法正早已看穿了劉璋的性格特點,也即認為劉璋宅心仁厚,必然不會採納這一計策。因為鄭度的計劃一旦實施的話,意味著數萬甚至數十萬的百姓需要立即遷移,這是益州牧劉璋沒有聽取鄭度建議的重要原因。正所謂“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最後,但是,事實上,鄭度的計策,卻是益州牧劉璋反敗為勝的最後機會了。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趙雲、張飛、馬超等人進兵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當時城中有三萬精良部隊,糧食夠支持一年。不過,在益州牧劉璋看來,如果繼續抵抗下去的話,只會讓成都的百姓受苦。於是,出於減小傷亡的角度,益州牧劉璋打開城門,出城投降。在劉備投降之後,益州從事鄭度隱居起來,堅決不再劉備麾下為官。雖然劉璋沒有采納自己的計策,但是,鄭度卻沒有一直抱怨,而是更加佩服劉璋的品質,從而對其忠心耿耿。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如果聽從此人計策,將讓劉備有來無回!


總的來說,在益州之戰中,益州牧劉璋在初期是佔據優勢的,不管是地盤、兵力,還是人心向背,劉備一開始都沒有什麼優勢。可是,因為戰役的過程中劉璋優柔寡斷,不能採納手下的良策,逐漸讓劉備一方佔據了上風。當然,正是因為劉璋沒有負隅頑抗,這才給劉備留下一個相對殷實的益州,為劉備攻佔漢中,建立蜀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劉備奪取益州後,曾經劉璋遷移到荊州,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璋因此歸於東吳,被孫權任命為益州牧,居於秭歸,約在221年後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