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案例分析:愛情真有宿命嗎?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愛情真有宿命嗎?

問:有個戀愛受挫案例,先問下遇到類似創傷事件時,有的諮詢師建議哭出來,說出來,寫出來,但有的諮詢師建議不要這樣宣洩,會造成第二次傷害,哪個說法對呢?

答(根據新陽光李克富老師語音整理):

這兩種說法都對,具體如何應對要看當事人自我強度如何。

如果自我強度較大,可以讓說出來,這種宣洩療法其實是諮詢中常用到的。有種情況也就是自我強度不夠大時,比如說出來就崩潰了,失控,背過氣去,解離狀態,當然不要讓說下去。

如何判斷自我強度?理論上有十多條,包括防禦方式、適應環境、人際相處等,實際中依靠生活常識與諮詢實踐,主要看具體語境決定。借鑑勒溫公式,B=F(P,E),行為正常與否看個體以及環境。

心理學家與心理諮詢師區別何在?心理學家針對群體闡述理論,著眼於群體行為規律,如經濟學家能說經濟總體走勢但無法給出單個股票走勢,心理諮詢師不僅掌握群體規律,還得知道個體活動特點。這就是哲學的“普遍性寓於個體性”,諮詢師眼中只有個體、具體、特殊、活生生,不能理論推理理論,要把理論落地。

理論如何落地?就是時間加實踐,從業20年和2年的水平不同,但是這20年必須實踐的。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愛情真有宿命嗎?

問:這個案例是位女士,自己對個人條件不太自信,喜歡高富帥男生,談過兩個自己喜歡的,可對方拒絕,也認識條件較差的男生,自己不喜歡,可對方喜歡自己。這讓人困惑,自己愛的對方不愛,愛自己的自己不愛,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宿命嗎?

答(根據新陽光李克富老師語音整理):

如何理解宿命?心理學不說宿命,只說信不信這個說法,顯然這個個案是相信了這個說法。

從宿命描述看到什麼?這個說法屬於認知,我們瞭解認知的目的是看看有利於積極情緒否,也就是說是否有情緒困擾是我們關注的,“認知——情緒——行為”這是三位一體。看到陳述下的認知合理不合理不重要,重要是看是否使得情緒朝上走。那些堅信天下無賊者,認知不合理,但情緒積極,過的快樂,這些不是諮詢對象,心理諮詢針對情緒困擾者。

如何考慮諮詢思路?個案認知處於二元對立階段,心理衝突,沒有整合。發展心理學認為認知是二元對立——相對論——約定俗成三階段,動力學解釋是防禦機制的完美與貶低互相轉換。愛我的人與我愛的人是發展變化的。親密關係處理不好,導致這個姑娘身邊沒人。

如何處理衝突?愛我的人我不愛人家,我愛的人人家不愛我,導致潛意識中希望的是身邊無人。當然這個說法不能直接點出,要啟發引導,在過程中討論。諮詢不是專家講解,要一起討論,諮詢關注的是過程,要問“你需要我幫助什麼”,明確目標。

為何不能直接告訴答案?直接告訴選擇一個,能聽我們的嗎,不可能的,說了不會聽也做不到,經過探討自己找到選擇答案才重要。

如何運用陽性賦義法?也即是積極賦義,選擇不定是因為自己條件太好,多個機會,多個選擇,選擇哪個才困難。

如何解釋選擇困難?這是不敢放棄,患得患失,得到意味失去,即使兩個都滿足了,結果兩個弱點也會都出現。根本在於不安全感、自卑情結、苛求完美這三種衝突,由於不安全感導致不自信,從而代償為完美。

覺察即療愈嗎?應該說覺察即療愈之始,自知——覺察——行動——習慣,知道弱點所在,覺察改變定目標,需要行動過程,實現目標。

感覺有幫助可是個案感覺無幫助如何處理?涉及多個評估方式,諮詢是個過程,諮詢師看重的是人格成長,有時候以身飼虎未必獲得理解,相信長遠看有利於成長就好。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愛情真有宿命嗎?

你會如何回答下列心理問題?

1、心理學視野下愛情是什麼?用斯滕伯格愛情三角理論解釋,愛情由激情、親密、承諾三要素組成,類似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構成不同類型愛情模式,比如迷戀愛、喜歡愛、空洞愛;浪漫愛、伴侶愛、愚蠢愛;完美愛;無愛。

2、什麼是解離技術?認知解離是指把自我從思想、意象、記憶中分離出來,只看到這些文字本身,而不再給予任何意義,好似“橋歸橋路歸路”,把這些想法看做語言文字而不是所指向的事物。心理學家海斯認為,認知解離就是讓自己與想法保持一個距離,只觀察不思考。舉例“我很笨”的負性想法,不停地重複笨,會發現笨不再負面意義,僅僅詞語本身而已,這不是合理情緒療法來直接改變認知,而是通過解離個體與想法、情緒、體驗的關係間接改變認知。還有體驗頓悟法,如“人財兩——”,體會個體與想法要保持距離。

3、什麼是陽性賦義,舉例說明?就是賦予積極意味的新含義,也就是重構新意,如憤怒是有力量敢反抗,失敗是生活體驗,挫折是成長必需,失戀是情感體驗知道合適與否。

4、心理諮詢評估六維度?自評,諮詢師評,第三者評,量表測評,社會功能恢復,症狀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