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1996 年,初出茅廬的美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將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傑於1992年出版的小說《英國病人》搬上了大熒幕。在第69屆奧斯卡上,這部電影包攬了包括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成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歷史上的一部傑出之作,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起小說原著。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架飛機墜毀,飛機上的人被燒得面目全非。人們難以辨別他的身份,就叫他“英國病人”。修道院的護士漢娜擔任起照顧這位”英國病人“的任務,這兩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個神秘病人的故事和他背後的的身份,也慢慢在我們眼前揭開。

在原小說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影片保留了故事的內核,戰爭背景下的兩性和民族故事也沒有被改變。但導演改編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對原本故事線和人物進行了刪減,對人物刻畫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使故事邏輯更為縝密,角色更加豐滿立體,也更適應電影藝術的屏幕展現形式。

整個影片情節的重點是這位“英國病人”阿爾瑪希和人妻凱瑟琳的悽美愛情故事,但在愛情主線的背後,影片內容也涉及到戰爭、道德、民族等多方面的話題,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昇華為對殘酷戰爭下,對倫理道德、人性、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思考。

這篇文章,我將在概述影片主要情節的過程中,從影片打破傳統的敘事手法、人物對身份認同和民族文化的探索、道德人性層面的探討和影片背後反映出的“無國界”民族融合的主題四個方面進行解讀,進一步挖掘為何這部改編電影能夠贏得如此多美譽的原因。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01 兩個時空,兩段愛情,在穿梭交錯的現實與過去中展開

1、利用平行交叉蒙太奇,兩個時空下的兩段愛情自如穿插。

整部電影採用了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敘事手法,兩條故事線索並行,在時空交錯中呈現給觀眾兩個不一樣的浪漫感傷的愛情故事。

  • 第一條線:

主人公阿爾瑪希和凱瑟琳之間悲慘的愛情故事,是影片的主要情節,也是敘事主線。導演以回憶的方式在觀眾面前斷斷續續地展開。

在飛機墜毀,阿爾瑪希成為“英國病人”之前,他是匈牙利籍的一位歷史學家。在沙漠中,他偶然遇到了凱瑟琳就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無奈凱瑟琳是一位有夫之婦。但凱瑟琳和丈夫傑佛的婚姻更多是一種忙碌中的依偎,只有當她和阿爾瑪希在一起時,凱瑟琳才能感受到靈魂上的觸碰。但兩人的私下密會很快就被丈夫傑佛發現,他計劃駕駛著載著凱瑟琳的飛機衝向阿爾瑪希,企圖三人同歸於盡。但阿爾瑪希躲過了飛機碰撞,傑佛和自己心愛的凱瑟琳卻因此離世。

  • 第二條線:

從回憶裡出來,是另外一條現實生活裡的愛情線。盟軍的女護士漢娜,遇到了來自印度的上尉基普。漢娜每天照顧著阿爾瑪希,吉普則是負責為英軍排除地雷的小分隊隊長。這個有著古銅色肌膚,帶有異域風情的東方男子,深深吸引了漢娜的注意。兩個人也在相處過程中暗生情愫。但兩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註定了這段愛情沒有結局。

四個角色、兩個時空,整部影片就在過去和現在之間自如地切換。但整個影片故事都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背景讓整部電影的愛情線具備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迷離的愛情在充滿了死亡和不確定的戰爭背景下顯得異常可貴,又異常脆弱。無時無刻的炮火、征戰、逃亡都讓愛情的星火處在被澆滅的危險之中。兩條交織在一起的愛情悲劇線,構成了《英國病人》這部電影複雜的敘述。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2、故事情節自然呼應,讓影片內容連貫又富有邏輯。

影片除了利用回憶和現實相互交錯的平行蒙太奇敘事手法外,整體框架上還採取了一種傳統的好萊塢式的電影結構。

電影開篇,一支毛筆在紅色的石壁上勾勒出類似一個女人身體的形狀,通過兩分鐘的超長特寫,鏡頭隨著毛筆的運動緩緩展現。背景音樂,是舒緩的女人的低聲吟唱,穿插著豎琴悠遠悠長的旋律,再加上充滿著異國風情的曲調,為整部影片悽美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一個伏筆。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一望無垠的沙漠,整個故事也在這無垠的沙漠中展開。而在影片的結尾,漢娜和基普分手,畫面中又回到了廣袤的沙漠,依然是一片荒涼。

影片的敘事還有很多地方這樣類似的呼應,例如英國病人在翻看一本舊書時,當書落到地上,看到散落第一的泛黃的舊照片,自然而然回憶湧上心頭。而鏡頭此時,畫面也漸漸淡入回憶深處。

內容上的前後首尾呼應,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清晰完整的故事,特別是讓斷斷續續的回憶和現實的穿插,顯得更加自然和有關聯性。

02、探索身份認同和民族文化,打破身份、宗教、國籍的枷鎖

  • 憎恨標籤化卻逃不過被標籤的阿爾瑪希,用選擇性遺忘進行無聲的抗議

阿爾瑪希憎恨被佔有,被標籤化,但他的一生卻都在悲慘地在“被標籤化”中度過。

為了救凱瑟琳,阿爾瑪希穿越沙漠尋求援助,但當他終於遇到盟軍英國軍隊時,卻因為自己獨特的名字“阿爾瑪希”被誤認為是德國人。對方不僅不願意幫他,還把他扣押在沙漠中。無奈之下,他只能通過將情報提供給敵軍,從而獲得德軍的援助。即便如此,他依然無力挽回凱瑟琳的生命,只能載著凱瑟琳的屍體在沙漠裡無目的地飛翔,但卻因為這是一架英國飛機,慘被德軍擊中。飛機墜毀導致他面目全非,無法辨認身份的他又因為自己的英國口音被人稱為“英國病人”。

從一位匈牙利歷史學家,到無名無姓的英國病人,自始至終的標籤化讓阿爾瑪希喪失了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所以,當自己被再次救起時,他的心理上選擇性地屏蔽掉了關於自己姓名和身份的一切信息。

在我看來,這背後其實是他對於過去所有強加於他身上標籤的嘲弄。在戰爭時期,一個人的標籤,包括國籍、姓名、身份等,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區分的標識,特殊的環境背景甚至使之成為一個人命運走向的決定因素。主人公這樣“刻意”的遺忘,其實代表著的是影片背後對戰爭分裂的憎惡,和對和平平等,民族融合的美好向往。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 時刻尋求身份認同的基普,卻在文化衝突中遭受自我身份撕裂

和阿爾瑪希憎恨標籤化恰好相反的,是來自印度的”排雷小哥“基普。基普始終在尋找著身份上的認同。出生在印度殖民地國家的他,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充滿了對殖民國家的認同感,他甚至不惜背井離鄉為殖民自己國家的英軍作戰抗敵,每天幫英軍排除德軍的炸彈和地雷。他努力想要融入白人的世界,但他不一樣的皮膚、他頭上裹著的頭巾和那一頭長髮,卻讓他無法真正獲得西方社會的認同,他本人始終處在一個認同和反認同的矛盾和掙扎中。

在基普與漢娜相戀之後,一個來自東方,一個來自西方的兩種不同文化有了碰撞。漢娜被這個有著古銅色皮膚,充滿著異域風情的男人所吸引,基普在尋求白人的身份認同中,也希望追隨漢娜進一步吸收西方的文化。但在兩人相處過程中,這種東西方文化的矛盾就顯現出來。影片中有一段是兩人在一起讀一本舊書,漢娜總是不自覺地要去糾正基普,而基普在感受到這種對方無時無刻都想著要改變他的這種思維後,也心生矛盾和不解。

兩人相處中的矛盾和衝突,背後代表的正是二戰背景下,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殖民文化對被殖民文化的一種同化和壓迫。直到最親密的戰友被德軍的地雷炸死,面對自己始終忠誠的英軍的殘忍背叛,基普心中對本民族文化的那種認同感和自豪感才終於被喚醒。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03、理智面對情感,道德面對戰爭,一切標準終被瓦解

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設定,這部電影還探討了對倫理和道德、理智與情感的內容。

  • 愛情面前,人性佔上風,理性會崩塌

阿爾瑪希和凱瑟琳的愛情,既有兩情相悅的珍貴,又因為是出軌行為令雙方倍受折磨。最痛苦的,莫過於凱瑟琳的丈夫傑佛,心灰意冷的他甚至選擇犧牲三個人的生命,同歸於盡。

但我們在看完這部影片,反倒不會去責怪兩個私下偷情的人,反而會去惋惜這段愛情的消逝。其實在於,影片中對著愛情中的人性的刻畫。阿爾瑪希和凱瑟琳的愛情,顯露了很多人性中的矛盾。

他們問對方:你最厭惡和最喜歡的,是什麼?

凱瑟琳回答:我最愛的是自己的丈夫,最厭惡的是謊言。

但事實卻是,她卻對丈夫隱瞞了和阿爾瑪希私下幽會的事情。阿爾瑪希說自己最討厭是被佔有,但在和凱瑟琳相處的過程中,他卻無時不刻不想著佔有凱瑟琳。看著凱瑟琳的身體,他指著凱瑟琳鎖骨凹陷的部分說:這地方歸我了!還命名為“阿爾馬錫海峽”。當凱瑟琳說,讓我們忘記彼此吧,他卻無法放下這段感情,拒絕分手。

嘴上說著最討厭被佔有,在實際行動中又充滿著佔有慾。

我們常說:戀愛中的女人會喪失理智。在愛情面前,人性很難戰勝理智,理性很難打敗感性。

在我看來,兩人在這段感情裡的矛盾行為,展示了人性的兩面性,一邊是光明,一邊是黑暗。在道德的約束下,人們總是會選擇追逐光明,沒有人想要墮入黑暗。但同時在人性的驅使下,人又難免會陷入不理智的怪圈中。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 戰爭面前,道德會淪喪,正義被擊碎

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背景。從歷史上回顧,德國軍隊屬於納粹,顯然是站在不正義的一方,但阿爾瑪希為了救他心愛的凱瑟琳,卻站在了德軍一邊,做出了在我們看來是違背正義和道德的行為。為了獲得德軍援助來救凱瑟琳,阿爾瑪西將沙漠中的地圖交給了德軍。但最終犧牲了自己信仰和人格的他,也沒能換回心愛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將自己置身於阿爾瑪希的角度,他的行為真的是完全不道德的嗎?正如影片中,有人質問阿爾瑪希: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出賣地圖讓成千上萬的人死去。”

“早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戰爭中死去了。”達爾馬西淡淡地回答。

處於道德兩難境地的阿爾瑪希,那時的選擇其實是被現實所逼的無奈之舉。因為首先我們要考慮到,阿爾瑪希這樣的行為是發生在殘酷戰爭進行時,這是一個讓希望毀滅、信任喪失、愛情破碎以及生命流逝的時代,是一個本就沒有任何正義和道德可言的世界。那處在這之下的小人物阿爾瑪希,我們又如何有資格站在倫理和道德的角度去評價阿爾瑪希的行為呢?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04 《英國病人》背後,是對“無國界”世界的暢想,和對文化融合的嚮往

很多人說《英國病人》是一部反戰電影,但這部電影對戰爭的態度並不像很多批判性的電影一樣,一味地歌頌和平,譴責戰爭。《英國病人》更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平淡地敘述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下,幾個普通人的故事。

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完整的多面體形象,每個人既有閃光面也有陰暗面。阿爾瑪希選擇將作為情報的地圖交給德軍,背叛自己的信仰,只為救一個可能已經死去的人。漢娜作為護士,選擇留在修道院照顧一位英國病人,卻不去前線支援。

在戰爭的大背景下,我們無法去譴責他們的行為是否道德。因為面對戰爭的殘酷,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沒有哪一個民族可以倖免於難。在我看來,這本質上其實反映出導演通過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一種“無國界”的思想。每個人,每個民族,其實都是平等的

影片的最後,凱瑟琳給阿爾瑪希留下的遺言也反映了這一主題。凱瑟琳在黑暗的洞穴中寫道:

“我別無所求,只想和你一起漫步在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那裡有著沐浴在愛河中的人,不分種族。”

《英國病人》:浪漫感傷的愛情背後,是對“無國無界”世界的嚮往

寫在最後

《英國病人》這部電影裡對個體和民族文化的深刻探討,對我們現實世界有深刻的啟發。當前,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構成了現在全球多維交互的世界。

像影片中的基普一樣,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個體對自身民族文化在認同上出現矛盾。但正如凱瑟琳所期望的那樣,這個世界不應該被地圖上的界限所劃分。文化本身就很難被定義界限,就連種族國籍,地理位置,空間差異等都不能夠隔絕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等到文化像空氣一樣,越來越潛移默化地影響世界各個角落的每一個人時,那這個世界,也許終將是一個“無國亦無界”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