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它有好的一面,比如讓我們發自內心地關愛孩子。但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讓我們過度自信。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和父母關係好是天經地義的“。

這樣的自信很可怕,它讓我們忽略人際關係的基礎:溝通。

比如說,我們都天然地認為,”孩子就該聽父母的話“;或者,”孩子有什麼心裡話,就該跟父母說”。

但實際情況咱們都知道,親子關係有好,也有壞。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聽什麼,她想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說了不算。並且這種情況,孩子年齡越大就越明顯。

孩子到了3歲以後,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溝通是個關鍵。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輕敵”

我們忽略溝通,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很容易認為:“溝通,不就是說話嗎?和孩子說話,不是很容易嗎?孩子都特別好哄。”

這又是一種過度自信。實操的時候,親子溝通可沒想象得那麼簡單。因為親子溝通有兩個特點:

1. 親子溝通的質量,不好判斷

成年人之間的溝通質量很容易判斷。話不投機,可以各走一邊。但親子之間就不同了。對孩子來說,家長是權威,也是依靠。所以我們的安排,他們常常會無條件接受,尤其在年紀小的時候,比如6歲之前。即便親子溝通質量不好,只要孩子不說,我們就察覺不到。不過問題只要存在,總有它浮現的一天。等孩子大了,溝通問題積累多了,可能會來個勢不可擋的火山爆發。

2. 親子之間,有天然的溝通障礙

“親子之間,不是很親密嗎?怎麼會有溝通障礙?” 咱們大部分人都會這麼問,這更說明我們容易忽略溝通。這個天然的障礙有幾個元素。咱們來一個個來品味一下:

a. 理解和表達困難

大人們常說,“小孩子懂什麼?”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孩子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比我們差一大截。如果一種情況孩子沒經歷過,哪怕我們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孩子也未必全部理解。同樣,孩子要描述複雜的想法,也非常困難。

最危險的是,成年人通常感受不到這種障礙。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我和你說過的,你就應該懂,就該記住”,或者:“你想了什麼,就不會說出來嗎?” 你看,我們是不是總會想當然地忽略這個障礙?

b. 思維模式不同

孩子的思維,直來直去,簡單純樸。相反,成年人的思維,非常複雜。我們的腦子裡,有太多固化的觀念、套路、思維模式。它們像一個一個的有色眼鏡,不經意間就會被我們戴在眼前。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自然不像孩子眼裡的那麼清澈單純。

比如,媽媽帶著孩子去串門。主人拿一盒巧克力糖給孩子吃。孩子一邊吃,一邊往褲兜裡裝。媽媽看到趕緊批評:“你怎麼能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只許吃,不許拿!” 孩子有點委屈地說:“爸爸還沒吃到呢。我要給他一塊”。

在簡單和複雜之間,很容易產生誤解。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c. 期待和態度不同

在同一個場景裡,孩子和我們關注的事情往往不一樣。所以好些時候,我們和孩子的期待(願望)是對立的。

比如,孩子的生活狀態是,活在當下。他們很少關心未來,對時間也不敏感。但我們相反,很難做到活在當下,我們總是惦記著下一步、未來、明天。並且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和我們一樣。

比如:早上出門的時候,寶寶堅持自己穿鞋子,不光是為了好玩,還是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寶寶的期待,或者說是成長的期待。而我們呢?眼看著就要遲到了,早點出門是我們的期待。在這一刻,我們的期待和寶寶的期待衝突了,我們就會覺得“寶寶很磨蹭”。其實問題在於,我們和寶寶對一件事的態度不同,在朝兩個相反的方向使勁。

我們和孩子的溝通障礙,有點像上面這張圖。理解和表達障礙,就像中間的河水,把我們和孩子隔開;思維模式的不同,期待和態度的不同,就像是朝兩個不同方向的力,把我們越拉越遠。

平時和孩子的溝通裡,你注意到這些障礙了嗎?其實我們能感受到它。我們和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和孩子下命令的時候,根本原因都是這種溝通障礙。如果溝通舒暢,我們就沒必要發脾氣;如果溝通順暢,孩子就願意聽我們的,何必發號施令?只是在大部分時間,我們沒思考過這個問題——“讓我們發脾氣的,究竟是什麼?” 其實,讓我們發脾氣的並不是孩子,而是這些天然的溝通障礙。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察覺這些障礙?我們又要怎麼做,才能克服這些障礙?下面就說說一套心理學界用了幾十年的成熟方法:

一、向孩子看齊

1. 姿態看齊

放下手中的其它事情,面向孩子,做出“我在專心和你說話”的姿態。蹲下,坐下,彎腰,或者溫柔地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的眼睛和我們的眼睛在同一個高度。這樣孩子會感覺到放鬆,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2. 語言看齊

詞語簡單,句子短,表達直接,含義易懂。比如,“別抓小狗尾巴”很易懂,但“抓小狗尾巴是不好的”就不易懂(表達不直接,多重含義)。

3. 專心、耐心地傾聽

孩子組織語言的能力特別有限,所以表達會有點慢,是真正的茶壺煮餃子,有話說不出,要想很久才能說一句話。表情溫和的耐心等待,能給寶寶自信,幫她說出自己的想法。

4. 錄像回放

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錄像機”,一五一十地,把剛發生的事情描述給孩子,就好像是給孩子看錄像回放。描述的時候,要用中性的語言,只說實際情況,不摻雜個人情感,也不摻雜主觀評判。

比如,孩子把飯菜扔到地上。我們可以說:“你把食物扔到地上了”。但不要說:“你這是浪費糧食”。前一句只是敘述事實,後一句有我們的評判。孩子容易接受前一句,會在內心裡牴觸後二句。

再比如,我們剛回到家,跟孩子打了個招呼,可她淨顧著自己玩,不回答我們。我們可以說:“媽媽和你打招呼,你沒有回答媽媽啊”。不要說:“你怎麼不理我?”

做好了上面的幾件事,情況就有了很多改進,有點像上面這副圖。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但此刻障礙還沒完全消除。兩個綠色的箭頭,也就是把我們和孩子拉開的力還存在。下一步我們要解決它。

二、探索期待

要判斷溝通的好壞,最重要的標準是,溝通雙方有沒有彼此理解。如果是雞同鴨講,難免產生誤解,本質上就是溝通失敗了。想要彼此理解,就必須察覺到溝通雙方的期待(願望)。瞭解期待,是成功溝通的根本

想了解對方的期待,最好的方法是帶著好奇心,也就是心裡有這個念頭:“真奇怪,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呢?我要問問看,她究竟在想什麼。”

為什麼要帶上好奇心呢?因為人在好奇的時候,最容易發現平時忽略的線索。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變得好奇,也不要緊,下面是探索期待的具體方法:

1. 摘下有色眼鏡

我們前面說過,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很複雜。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戴上有色眼鏡。有些口頭禪,就是有色眼鏡的表現。比如,“我就知道”,“我覺得”。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在親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暫時放下所有觀點,不摻雜任何評判,不做任何猜測,帶著中立的態度,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2. 認同感受

有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喜歡和理解自己的人說心裡話。既然我們想聽孩子的心裡話,就該表現出理解她的樣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認同,無條件的認同。

有一點需要注意,認同不是為了縱容、嬌慣。認同是為了讓孩子說出真實想法。

我們認同孩子的負面感受,特別重要。孩子表達負面感受,目的就是要引起我們注意。她需要感覺到我們在同情她。在我們肯定負面感受之後,孩子就可以儘快從壞情緒裡解放出來。這一點特別容易被忽視。大部分父母做的剛好相反,冷酷的對待孩子的負面感受。否認或者回避孩子的負面感受,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復雜的負面情緒。

肯定負面感受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因為負面感受本身,也有正能量的意義。比如說,恐懼的意義是,它讓孩子謹慎,讓孩子避免受到傷害;再比如:生氣和憤怒的意義是,它們也是力量源泉。對很小的寶寶來說,憤怒是他們克服困難時的本能反應。

下面是一部分常見的感受(情緒)。我們可以把它們記下來。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妨多用這些詞。

興奮,高興,快樂,自信,幸福,滿足,陶醉,平靜,自在,放鬆,安全,溫暖,無憂無慮,舒服;

害怕,擔心,焦慮,著急,緊張,心煩意亂,憂傷,灰心,洩氣,傷感,悲傷,憤怒,生氣,厭煩,不滿,不開心,不耐煩,失望,困惑,茫然,孤獨,鬱悶,傷心,麻木,精疲力盡,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無能為力,尷尬,慚愧,內疚,妒忌,不舒服。

人的情緒,並不與生俱來的。腦科學家發現,情緒是在成長裡慢慢學到的。並且孩子能理解的情緒越多,她未來的情商就越高。經常跟孩子描述感受,認同她的感受,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情商。所以,認同孩子的感受是件重要的事情,要經常做,天天做。

認同孩子的感受,不一定要等孩子親口說出感受。也可以猜猜孩子的感受。然後說給她聽,問問她你猜的對不對。總之,要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的感受”。

認同孩子的感受,是為了讓孩子敞開自己,把心裡話告訴我們,它只是個開始。在認同之後,我們還要繼續:

3. 深度挖掘

並不是每一次溝通,孩子都會把期待告訴我們。有些期待,孩子也表達不好。所以我們要和她繼續聊,一邊認同她的感受,一邊繼續追問和猜測,直到問出她最根本的期待。

挖掘期待的時候,有一點需要注意。在感受和期待之間,還有一種東西,叫想法(觀點)。想法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期待。

比如:飯後吃水果,媽媽多給弟弟發了半個桔子。姐姐看到,一邊哭,一邊說:“媽媽不公平”。這時候,姐姐的感受是傷心,她的想法(觀點)是“媽媽不公平”,她的期待是媽媽像對待弟弟一樣對她,或者說她需要媽媽的愛。這麼淳樸的期待,有錯嗎?

再比如:孩子和鄰居家小孩鬧點小衝突。回到家,孩子告訴我們,“我以後不和他玩了”。“不和他玩了“,並不是他的需求,只是他的想法。他的感受很可能是生氣、無能為力、失望。

他的期待很可能是,鄰家小孩向他道歉,並且以後對他好一點。在這個例子裡,我們能看到,有些時候,孩子表達的想法和背後的期待很可能完全相反。這一點特別需要注意。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的期待,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拷問一下自己,我們現在的期待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相違背,要怎麼辦?

三、達成共識,滿足期待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期待都是合理的,都是正能量的。請注意,孩子的期待合理時,她表現也可以很差。我們應該支持孩子的合理期待,尤其是在孩子表現很差的時候。因為在滿足期待之後,孩子的表現會立刻變好。

孩子的期待有無數種。到了這個環節,固定的套路已經沒用了。我們應該開動腦筋,和孩子一起商量,想出好辦法去滿足期待。

比如,她和其他小朋友鬧情緒,可以想個辦法幫他們和解;也可以想辦法避免衝突再次發生;我們還可以幫她分析,其他小朋友做“錯事”的背後,也可能有合理的期待或者苦衷。教孩子去理解和同情別人。

有時候,我們和孩子的期待產生了衝突,可以想一個折中的方法達成共識。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早點睡覺,但孩子想再玩一會兒玩具。前面的文章裡說過,對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所以她的期待也沒錯,只是現在很晚了,該睡覺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個折中,跟孩子商量,“我知道你還想在玩一會兒對嗎?那就再玩5分鐘,好嗎?”

同樣的,如果孩子不喜歡刷牙,我們可以問問她的期待:“你不想一個人刷牙,對嗎?我陪你一起刷好不好?”

總之,找出孩子的期待,再想個迎合她期待的方法,往往很容易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做完上面這些工作,溝通基本就成功了。我們和孩子的狀態就成了這樣:在一起,朝一個方向前進。

到這裡為止,親子溝通的方法就講完了。經常看我文章的讀者,你們一定發現了一個情況。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有很多解決問題的套路。在那些套路里面,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親子溝通方法的影子。你的這個發現是正確的。坦率的說,大部分親子關係問題,大部分家庭教育問題,歸根結蒂都是親子溝通問題。所以

親子溝通方法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工具,相當於萬能鑰匙。這篇文章裡的方法,也是我所有文章的核心。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親子溝通這套工具,在孩子3歲之後,用處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到青春期的時候,它會變成關鍵工具。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有這套工具和沒有這套工具,得出的家庭教育成果差異巨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親子溝通方法,需要長期演練才能運用自如。絕不是拿來就用,用了就立刻好使的滅火神器。用得越多,才越好使。所以現在看完之後,一定立即嘗試,然後經常練習。

其實,上面的親子溝通方法還不僅僅是家長們的工具。如果換個角度看,它還是一套給孩子的思維訓練。在良好的溝通過程裡,孩子的好幾種能力都會得到鍛鍊。比如:情緒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理心,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長時間接受這種思維訓練的孩子,跟沒接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日後的發展會怎樣?

總結一下:

親子溝通存在天然障礙,我們很容易忽略。解決的方法是

1. 向孩子的溝通能力看齊,拉近距離:姿態看齊,語言看齊,專心、耐心的傾聽,使用錄像回放技巧。

2. 探索孩子和我們的期待,察覺分歧:摘下有色眼鏡,認同孩子的感受,挖掘孩子和我們各自的期待。

3. 達成共識,滿足期待:開動腦筋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