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麼活。每個人的生存都是一場最精彩的戰鬥,可這句話對於千古詞帝李煜而言,咀嚼出來的滋味會更加濃郁。在亡國之前,李煜與宋太祖進行過多方妥協。首先是自降身段奉宋為正朔,白銀、鳳茶、酒器大把大把地送;其次是降制示尊,去除唐號,降標改制。

以至最後走投無路之際,趙匡胤多次詔李煜入京,李煜只好稱病不前,因而做了最後一次抵抗。趙匡胤水陸並進出兵江陵,李煜則一邊築城聚糧,準備備戰,另一邊聯絡吳越王,曉其唇亡齒寒之理,可惜無用。然而南唐難敵宋軍,被打得孤立無援,這時候趙匡胤的一句名言,更是斷了李煜的後路。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趙匡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南唐亡國,李煜被俘。歷史給予李煜的評定尚未定型,他究竟是不是懦弱無能之輩,他到底怕不怕死,歷來說法不一。南唐舊臣潘慎修曾對趙光義說,李煜若是無能無識之輩,能守國十餘年嗎?其實南唐的衰亡是必然,但李煜已經躬行仁義,雖然亡國亦不該有愧。

李煜死於太平興國三年的七夕,這一天是他42歲的生辰,被囚禁的李煜辦了一場生辰宴,昔日舊妃悉數到場。李煜即興作了一曲《虞美人》追思故國,一時群妃嗚咽,場面快要控制不住了。趙匡胤聽聞十分惱火,便賜了一壺毒酒助興,李煜當然知道,可還是從容飲盡,毒發身亡。由此可見,後期的李煜卻又是不怕死的。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的詞以亡國為界,前期多鶯歌燕舞之辭,而後期卻沉鬱哀婉,令人慟然。這首《烏夜啼》寫的就是他降宋被囚的真實心境,李煜此時的狀態已經近乎超然了。第一句就突然覺得很熟悉有沒有?

李清照曾在《如夢令》中以"昨夜雨疏風驟"開篇,小解認為她是借鑑了李煜此詞的,只不過易安惜的春,而李煜痛的卻是國。風雨交加,再配上"颯颯秋聲",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寥寥數字就渲染出了環境之淒涼、氣氛之迷離,由此可知李煜的心境是何等的絕望。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燭殘漏斷頻欹(qī)枕,起坐不能平。"蠟燭燃盡了,水壺見底了,李煜頻繁多次斜靠在枕頭上,遲遲不能入睡。李煜早年作品《喜遷鶯·曉月墜》中有"無語枕頻欹"之句,不過當時他是思念佳人,而此時境遇大改,他念的是故國江山。"不平"一語雙關,不僅僅是他輾轉反側的身體不平,更是他的愁緒無法平息。

下片,李煜主要感嘆人生的坎坷遭遇:一夢浮生,昨日還高高在上,今日就淪為階下之囚,恍然如隔世,令他分外感慨。接下來的兩句,體現了李煜消極的一面:"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還是醉鄉的路最是寬闊,容易走也容易到,適合我去,而除此之外,也再無別處可尋!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李煜寧願整天醉酒昏睡不省人事,其目的就在於一個"穩"字,因為醉了心就不痛了,可以求個心安。另一方面,李煜深知自己的處境之危,隨時都有隕落的命運,與其苟且清醒著,不如醉了倒也不煩惱。這體現了李煜頹廢消極的思想,尤其是"此外不堪行"更像是他求死的心態,哀絕悲壯。

想象那個畫面:傷痕累累的李煜遙想故國,不禁老淚縱橫,他大喝一聲"浮生若夢"啊,隨即飲下烈酒,他已經看透了生死,不再迷戀塵世,只有醉裡夢鄉才是他的歸處。此後不久,李煜便喝下毒酒而亡,恰恰正是他所期望的醉裡穩,夢裡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