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每个人的生存都是一场最精彩的战斗,可这句话对于千古词帝李煜而言,咀嚼出来的滋味会更加浓郁。在亡国之前,李煜与宋太祖进行过多方妥协。首先是自降身段奉宋为正朔,白银、凤茶、酒器大把大把地送;其次是降制示尊,去除唐号,降标改制。

以至最后走投无路之际,赵匡胤多次诏李煜入京,李煜只好称病不前,因而做了最后一次抵抗。赵匡胤水陆并进出兵江陵,李煜则一边筑城聚粮,准备备战,另一边联络吴越王,晓其唇亡齿寒之理,可惜无用。然而南唐难敌宋军,被打得孤立无援,这时候赵匡胤的一句名言,更是断了李煜的后路。

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南唐亡国,李煜被俘。历史给予李煜的评定尚未定型,他究竟是不是懦弱无能之辈,他到底怕不怕死,历来说法不一。南唐旧臣潘慎修曾对赵光义说,李煜若是无能无识之辈,能守国十余年吗?其实南唐的衰亡是必然,但李煜已经躬行仁义,虽然亡国亦不该有愧。

李煜死于太平兴国三年的七夕,这一天是他42岁的生辰,被囚禁的李煜办了一场生辰宴,昔日旧妃悉数到场。李煜即兴作了一曲《虞美人》追思故国,一时群妃呜咽,场面快要控制不住了。赵匡胤听闻十分恼火,便赐了一壶毒酒助兴,李煜当然知道,可还是从容饮尽,毒发身亡。由此可见,后期的李煜却又是不怕死的。

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的词以亡国为界,前期多莺歌燕舞之辞,而后期却沉郁哀婉,令人恸然。这首《乌夜啼》写的就是他降宋被囚的真实心境,李煜此时的状态已经近乎超然了。第一句就突然觉得很熟悉有没有?

李清照曾在《如梦令》中以"昨夜雨疏风骤"开篇,小解认为她是借鉴了李煜此词的,只不过易安惜的春,而李煜痛的却是国。风雨交加,再配上"飒飒秋声",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寥寥数字就渲染出了环境之凄凉、气氛之迷离,由此可知李煜的心境是何等的绝望。

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蜡烛燃尽了,水壶见底了,李煜频繁多次斜靠在枕头上,迟迟不能入睡。李煜早年作品《喜迁莺·晓月坠》中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不过当时他是思念佳人,而此时境遇大改,他念的是故国江山。"不平"一语双关,不仅仅是他辗转反侧的身体不平,更是他的愁绪无法平息。

下片,李煜主要感叹人生的坎坷遭遇:一梦浮生,昨日还高高在上,今日就沦为阶下之囚,恍然如隔世,令他分外感慨。接下来的两句,体现了李煜消极的一面:"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还是醉乡的路最是宽阔,容易走也容易到,适合我去,而除此之外,也再无别处可寻!

李煜被俘后一开始怕死,后来却一心想死,写下一首词,哀绝悲壮

李煜宁愿整天醉酒昏睡不省人事,其目的就在于一个"稳"字,因为醉了心就不痛了,可以求个心安。另一方面,李煜深知自己的处境之危,随时都有陨落的命运,与其苟且清醒着,不如醉了倒也不烦恼。这体现了李煜颓废消极的思想,尤其是"此外不堪行"更像是他求死的心态,哀绝悲壮。

想象那个画面:伤痕累累的李煜遥想故国,不禁老泪纵横,他大喝一声"浮生若梦"啊,随即饮下烈酒,他已经看透了生死,不再迷恋尘世,只有醉里梦乡才是他的归处。此后不久,李煜便喝下毒酒而亡,恰恰正是他所期望的醉里稳,梦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