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前觀巷與玉女丹泉”

高郵南石橋東至東后街間,有一前觀巷,為東西向的小巷。卻因秦郵八景之一的玉女丹泉而出名。

前觀巷東原有一座永清寺,建於南宋淳熙年間,為高郵八大寺之一,今不存。永清寺初名玄妙觀,有三茅宮,這是前觀巷得名的緣由。歷史上的永清寺建築極其宏偉,從四大金剛、彌勒佛殿到大雄寶殿都氣勢恢宏。1925年,永清寺大雄寶殿突然倒塌,聲震全城。後來經和尚四處化緣進行修建,也僅豎起樑柱。殿內原來高約數丈的裝金大佛和其他佛座一直未能復原。今存寺內的三株銀杏樹,其中二株有五百年左右歷史。解放前,此地曾設過“平民工廠”,為貧困者生產自救。解放後,此處建過高郵師範、高郵師專和紅旗中學,今為揚州教育學院高郵校區。

永清寺山門東側有一口古井,井欄上刻有隸書“玉女丹泉”四字,玉女丹泉的故事就發生在該寺內。

傳說有兩個版本,先第一個版本。

“傳說五代時,永清寺未修建前是一座優缽羅庵。庵中有個庭院,山石花草佈置幽靜。院中有口井。庵裡有個和尚叫大楞,每天汲井水,除燒茶煮飯外,還澆澆花草。一天,有人送一頭白色雌鹿給他。鹿渾身雪白無一根雜毛。鹿通人性。春天,啃青草,幫助大楞清除庭院。大楞拜佛,白鹿亦屈足跪拜。大楞有事出庵,白鹿則候於門口。大楞回庵,白鹿剛立於身旁。因而大楞對白鹿極為喜愛。大楞每天的小便倒在石板地上,白鹿則舐食之。這樣經過一二年,白鹿的肚子一天一天地大了起來,飲食不思,四肢無力。大楞以為白鹿病了,怕它受風寒,就安頓白鹿在一間耳室內,早晚親自餵它飲食。一天大楞外出,心中掛念白鹿,又匆匆回來。打開耳室,只見屋中彩雲縷縷,香風四溢,一看白鹿竟生了個女嬰。大楞驚詫不已,連忙用袈裟裹起鹿女,放在白鹿懷中哺乳。鹿女漸長,整日依偎著白鹿,從不啼哭。一天白鹿病了,突然屈前足向大楞跪下,抬頭看看大楞,轉頭又聞聞鹿女。大楞也撫摸白鹿,頻頻點頭,領會其意。俄而白鹿閉起雙眼躺下,白鹿死了。鹿女落淚而不啼哭。大楞就在耳室內安葬了白鹿,並誦經超度。從此,鹿女即依靠大楞,仍住在耳室內。大楞猶如其父,教鹿女讀書識字。鹿女極其聰慧,過目不忘。刺繡女紅無一不精。

光陰似箭,鹿女十三歲了。一天,她對大楞說:“我不是人間女,我將去做王母娘娘的使女。”又過三年,鹿女十六歲了,長得越發標緻,亭亭玉立。一天逢浴佛節,庵裡照例要聚集很多人唸經拜懺,鹿女忽然也出來同大家一齊唸經拜佛。眾和尚見了大驚失色,一些無賴之徒趁機鬨鬧。有的說:“寺院藏嬌。”有的說:“僧尼同院。”甚至有的辱罵大楞是“馬溜和尚”,要動手打大楞。這時,只見鹿女對無賴們用手一指,喊聲“止!”這些無賴個個應聲如泥塑木雕。鹿女又用手一指,喊聲“顛!”無賴們個個如瘋如顛,亂蹦亂跳。接著鹿女又叫聲“打!”無賴們個個自己打自己嘴吧,或互相扭打。最後鹿女微笑說:“今天是浴佛節,看在菩薩面上,饒恕了你們。”喊了聲“去!”這些無賴個個屁滾尿流,抱頭鼠竄而逃。隨即鹿女對眾和尚說:“我是鹿母所生,謝謝師傅養育之恩。”接著誦道:“眾香國裡來,眾香國裡去。但是有因緣,誓不隨鬼趣。井中一甕水,清澈碧玻璃;中有眾香國,誤者成泥犁。咦!嘵嘵作麼生,一夢世時醒,南無西方遊戲寶勝佛菩薩。”誦畢,鹿女縱身一跳即投入山門左側的井中。旋從南石橋旁的井中躍出,駕著仙鶴,飛至優缽羅庵,向大楞道聲“珍重!”即直上雲霄而去。

大楞悵然若失,至耳房鹿墓傍痛哭一場。不久,鹿墓上長出了一株靈芝草。大楞食之,心情突然開朗,身體變輕。又過十多年,一天,大楞不說不笑,問之亦不答,次日已圓寂坐化了。一年後,有人遊太行山,見大楞騎白鶴,手捧經卷,後隨一美麗少女,託著缽多羅,揹著禪杖,步行如飛。”

明清高郵人孫宗彝(1612—1683)《秦郵八景》詩八首之八“玉女丹泉”有:

仙人井畔水盈盈,哪有仙人地上行。

洙泗一燈餘白鹿,洛陽三月見黃鶯。

桑田是變泉非改,逢苑難登丹易成。

且挽天河掘天井,手傾甘澤潤蒼生。

後人懷念鹿女,將永清寺山門左側的井稱“玉女丹泉”。更有畫家畫了一幅母鹿少女像,白鹿昂首凝視,玉女亭亭立其旁。畫上名人題跋甚多,頗具文物價值。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寺中即掛出祭祀,平時則收藏。

再說第二個版本。

五代齊朝時,在南石橋腳下有口古井,當時有個叫郟道光的和他的女兒,每天在此古井內汲水煉丹。五年後丹煉成,郟道光父女吃下靈丹後均死去。第二天有人見井中飛出兩隻丹頂白鶴,郟氏父女騎鶴仙去。人們就將煉丹的井稱為“玉女井”,南石橋也稱“迎仙橋”。

據記載:“玉女井在州治西南迎仙橋、安定橋之間。東齊郟道光與女煉丹處。宋代詩人蔣之奇詩云:郟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

元、明代詩人胡儼(1361—1443)《盂城八景》之八有“玉女丹泉”:

迎仙橋邊有遺井,石甃土花繡如錦。

丹成雙鶴去沖天,一坳寒碧猶悽凜。

蘇耽葛洪世共傳,橘樹雲林空碧煙。

安得丹光長照比,能使飲者沈痾痊。

清代高郵詩人李必恆有《玉女井》詩:

郟家煉丹井,還甃石橋側。

其味若流霞,飲之好顏色。

一從飛仙去,乃與市廛逼。

擾擾車馬過,泛泛屠沽集。

可憐塵市子,修綆不遑汲。

汪汪自古今,冷落誰人識。

如今,永清寺、三茅宮已不存。“玉女丹泉”井欄已移至高郵市博物館保存。至於南石橋的“玉女井”,“文花大革命”前曾存一井欄,後來街道拓寬,今也不存。玉女可能是和尚所收養,但在封建社會卻遭不公對待,大眾對此深表同情,擬人化地把玉女說成“鹿女”,最後投井成仙,留下一個美好的傳說。而郟家父女煉丹成仙的傳說在宋代就已經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