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恩來」周恩來:把毛澤東說的“中國氣派”落到實處

周恩來:把毛澤東說的“中國氣派”落到實處

學習恩來

「学习恩来」周恩来:把毛泽东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

★★★★★

今年是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下稱“民眾劇團”)成立80週年,80年來民眾劇團為繼承革命戲曲傳統和不斷傳承、研究、創新、發展傳統戲曲做出了巨大貢獻。

民眾劇團的建立

1938年4月間,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工人代表大會組織的晚會上,在觀看秦腔《五典坡》《升官圖》等戲時,向工會負責人齊華說:你看老百姓來得這麼多,老年人又穿著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劇場擁擠得滿滿的,群眾非常歡迎這種形式。群眾喜歡的形式,我們應該搞,就是內容太舊了。如果加進抗日內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戲了。齊華指著身後的柯仲平說:文協的柯老在這裡,他是專搞文化工作的。在談到秦腔改革的時候毛澤東說:你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搞?柯仲平明確回答:“應該,應該。”毛澤東說,要搞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的形式。

晚會一結束,性急的柯仲平就開始找人商量如何落實毛澤東的指示,他想要組建一個以秦腔、眉戶為主要藝術形式,反映紅軍將士和勞苦大眾生活的藝術團體。很快,在延安師範學校的“鄉土劇團”和延安市“群眾業餘劇團”的基礎上,組成了由柯仲平任團長,劉克禮任副團長,張季純、馬健翎任劇務主任,隸屬陝甘寧邊區民眾娛樂改進會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1938年7月初劇團正式成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誕生的第一個革命戲曲團體,制訂有《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簡章》,詳細規定了劇團的名稱、組織機構及辦團宗旨等內容。

剛開始時,劇團經濟非常困難,毛澤東得知情況,從自己的稿費中拿出300元給了劇團。賀龍從晉西北迴來,給了20元法幣,又把從日軍繳獲的戰利品,如鋼盔、皮鞋、軍刀、軍大衣等,託人從前線捎回,作為劇團的道具。周恩來、博古從重慶回來時,每人給劇團50元法幣。後來,張鼎皿、陳雲也都給劇團送來了許多戰利品作道具。中央領導的支持和關懷給了民眾劇團極大的鼓舞。

用行動闡釋文藝為大眾

民眾劇團在很短的時間裡,趕排出了一批具有現代秦腔特色的短戲如《好男兒》《查條路》《回關東》等。這也許是最早用秦腔藝術謳歌人民戰鬥、生活的劇目了,也是自毛澤東指示後出產的第一批現代秦腔戲作品。民眾劇團演出的舞臺兩邊貼著對聯,上聯:中國氣派,民族形式,工農大眾,喜聞樂見;下聯:明白世理,盡情盡理,有說有笑,紅火熱鬧。橫額是:團結抗戰。他們既是這樣唱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柯仲平、馬健翎帶領下,民眾劇團長期堅持下鄉,深入基層瞭解生活,熱情為老百姓和八路軍指戰員演出,把毛澤東說的“中國氣派”落到實處。1939年春天至1940年春天,民眾劇團從延安出發深入到陝北邊遠山鎮,經過延川、瓦窯堡、子長、安定、延長、定邊、鹽池、安塞、保安(志丹)近10個縣鎮,行程2500餘里,進行巡迴演出,創造了以傳統戲曲宣傳抗日救國的新形式。這次巡迴演出在軍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中央領導的讚揚和鼓勵。毛澤東曾對朱德說:民眾劇團經常深入群眾,宣傳革命理論,這很好。《解放日報》發表文章,將此行譽為“小長征”。

民眾劇團以頑強的精神貫徹毛澤東文藝思想“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戲送到基層去”。《解放日報》曾發表題為《民眾劇團下鄉八年》的文章稱,抗戰期間,“下鄉最多的是民眾劇團,平均每8天有3天在鄉間,共走了全邊區31個縣、市中的23個縣,190餘市鎮、村莊,演出1475場戲,平均兩天演一場,觀眾達260萬人次以上。創作劇本45個,改編15個……”

《保衛和平》《血淚仇》《窮人恨》等幾部大型劇目的上演,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政治影響,成為發動群眾、鼓舞戰士、教育新兵(俘虜)的“活教材”,看戲被部隊稱為“上大課”。新兵看完戲後,紛紛表決心、提保證,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

民眾劇團演繹“中國魂”

毛澤東一直關注著民眾劇團的發展方向,希望通過對秦腔及其他傳統戲曲的改造,使其成為嶄新的民族戲曲藝術,也就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為新政治服務,這個在當時就是抗戰的大眾新文化。柯仲平在《新華日報》“新生”專欄第一期上發表《談〈中國氣派〉》一文:“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氣派。這是由那民族的特殊經濟、地理、人種、文化傳統造成的。最濃厚的中國氣派,正被保留、發展在中國多數的老百姓中。帶特殊性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幫助世界文化的發展。”民眾劇團也是在向著創造抗戰的民族大眾文藝這個方向努力探索前行。

1938年,馬健翎創作了反映我黨統戰政策、團結愛國知識分子的方言話劇《國魂》,毛澤東看了戲很高興。在接見馬健翎時說:你這戲寫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隨即馬健翎就把它改成秦腔。秦腔《國魂》演出時毛澤東再次觀看,並給柯仲平寫了一封信,請你轉告馬健翎同志,應當把這個戲的名字由《國魂》改為《中國魂》。這雖是一字之改,卻是畫龍點睛之筆,更加突出了該劇的主題思想。後來,這個戲就以《中國魂》為名在各個抗日根據地流轉演出,反響強烈。

毛澤東經常看民眾劇團的演出。1946年10月,中共中央為歡迎王震和三五九旅從中原解放區回到延安舉行晚會,周恩來特意指定要民眾劇團演出《保衛和平》。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陪同王震和三五九旅指戰員再次看了演出。毛澤東看戲時一邊鼓掌,一邊稱讚,好!好!第二天,毛澤東讓中宣部給民眾劇團寫表揚信,由柯仲平向劇團宣讀。

永遠走在文藝為大眾的路上

在1942年5月16日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第二次會議上,針對那時一些文藝作品大、洋、古,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老百姓不喜歡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柯仲平報告了民眾劇團在農村演出《小放牛》等劇目受歡迎的情況,他說:不要瞧不起《小放牛》,我們就是演《小放牛》,群眾很喜歡,劇團離村的時候,群眾戀戀不捨地把我們送得很遠,老百姓慰勞的雞蛋、花生、水果、紅棗,我們都吃不完,裝滿了衣袋、行囊和馬褡。經常是一個地方還未演完,另一個地方就派人趕著毛驢,拿著政府的介紹信來接了。如果找不著劇團,向群眾打問,告訴你們,只要順著雞蛋殼、花生殼、果皮、紅棗核多的路走,就可以找到民眾劇團……他的發言引起大家的歡笑,毛澤東也很高興,但他說:如果老是《小放牛》,以後就沒有雞蛋吃了。柯仲平領導民眾劇團的藝術實踐,為毛澤東文藝思想和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

1943年秋,毛澤東接見了已經到文協工作的柯仲平、民眾劇團的馬健翎和抗戰劇團的楊醉鄉,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毛主席會見三賢”。毛澤東高興地說:一個抗戰劇團,一個民眾劇團,你們是蘇區的文藝先驅,好像兩個很受群眾歡迎的播種隊,走到哪裡,就將抗日的種子撒播到哪裡。要建設一個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新國家中,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要有新文化。什麼是新文化?作為觀念形式上反映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經濟力量,併為它們服務的東西,就是新文化。具體一點說,民眾劇團和抗戰劇團的創作和演出,就體現了一定意義上的新文化。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1985年1月5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召開的“紀念著名詩人柯仲平逝世20週年座談會”上,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勳說:1939年,我在關中地區工作。一次,柯仲平同志帶領民眾劇團歷盡艱辛,長途跋涉來到陽坡頭。儘管前線炮聲隆隆,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他還是堅持要去慰問演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詩人對工作、對人民像一團烈火一樣的熱情。這種熱情,任何時候都會溫暖人們的心……

民眾劇團從成立到發展,一直在黨中央毛澤東親切關懷領導下,自民眾劇團用民族戲曲之“舊瓶”裝入現實生活“新酒”之後就徹底地發生了變革,始終堅持黨的文藝為大眾服務的方針,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民眾劇團對現代戲劇的拓荒功不可沒。

(丁靜 丁衛星 丁雁)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304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