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築牢紅色壁壘打好校園防控保衛戰


3月16日,我市高三初三年級開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開學保教促學工作,安順市各學校堅持以黨建引領為統領,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主動作為,科學應戰,築牢紅色壁壘,打好校園防控保衛戰。

亮身份、當先鋒,讓黨徽在疫情防控中熠熠閃光

安順市實驗學校是市直學校中唯一的一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全走讀學校,學校現有5個黨支部,139名黨員。疫情發生以來,學校黨總支“一引領、雙驅動、五到位”模式築牢校園疫情防線。

黨建引領匯聚防控紅色力量。學校黨總支靠前指揮,科學研判,精準施策,號召全體黨員同志衝鋒在前,主動亮身份、當先鋒,讓黨徽在疫情防控中熠熠閃光。醫務室黨員同志積極宣傳疫情防護知識;教務科黨員同志堅持每日疫情排查信息彙總上報;保衛科和其他科室黨員積極參與片區疫情管控。全體黨員教師積極開展“陽光校園·空中黔課”和線上服務,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每一名黨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疫情防控作出應有的貢獻。

制度驅動保障防控實戰效能。學校黨總支將端口前移,在認真完成“兩案九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了師生就餐制度、走讀生管理制度等5項制度,確保各項防控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據可查。為了有效減少家校之間往返的感染風險,學校通過比選選定具備資質的物業管理公司,採取將1個教學班學生分在兩間教室用餐的方式,解決初三年級師生中午集體就餐難題。同時,調整下午的作息時間,在總課程不變的前提下提前1個小時上課,提前1小時放學,確保學生安全回家。

管理驅動助推防控措施落實。學校實施定人、定位、定責“三定”網格化管理模式。學生通過測溫、掃碼顯示正常進入校園後,就實行班與班之間分通道、分樓區、分樓層、分樓道、分活動區域管理,確保每個班配備2名班主任, 1間常規教室,3間備用教室,以班為單位實施隔離式教育教學活動。課間活動分區域分時段進行,每個活動場地均實行定崗定員定責管理,確保九年級開學後疫情防控工作無死角,將疫情防控風險降至最低。

學校通過實施“一引領,雙驅動”,切實做到了健康摸排到位、物資儲備到位、安全演練到位、宣傳工作到位、防控培訓到位“五個到位”,為學生平安開學,開學平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勇擔當,顯本色,讓黨旗在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西秀區高級中學是一所新型現代化公辦寄宿制中學,現有黨支部3個,黨員108名。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學校黨總支制定了“三步走”的防控部署,形成了實力護校的強大合力。

安全入校第一步,黨員先鋒作表率。學校黨總支組織召開八次專項會議集中研究開學工作,發動全校黨員成立了多個黨員突擊隊,做好開學前物資儲備、寢室劃分、路徑設置、就餐安排、班級拆分、教學管理等籌備工作。同時,全面開展師生摸排、校園消殺、應急演練,通過網站、公眾號、微信群等多形式向師生宣傳防控知識。臨近開學,他們又為高三學生搬騰寢室、教室,打掃教室等,當起了黨員“搬運工”和“保潔員”。面對疫情,黨員教師用擔當履行入黨誓言,用行動書寫師者情懷。

網格管理第二步,“三分三定”保平安。學校黨總支“第一時間”進入戰時狀態,按照“分時分班分地點、定人定點定路線”的原則,有序組織學生返校。班主任在校門口指定區域接待返校學生,指定地點進行體溫檢測,指定地點進行行李消殺,統一進校線路,設置黨員教師監督崗,保證學生有序進校。入校後按照“定時定點定內容”的原則組織學生有序活動,併科學安排學生活動,做到寢室、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全程有監督,活動有保障。

勞逸結合第三步,“三位一體”護好航。學校黨總支號召高一高二年級黨員教師主動融入開學防控工作,全力配合高三年級教育教學工作。要求每班每天安排一節體育或藝術課,由班主任負責帶領學生在室外開展適當體藝活動,舒展筋骨、放鬆心情。三名專業心理學教師全員到崗,有計劃開展封閉教學期間師生心理疏導、高考應考心理教育工作。全體黨員教師組建“服務愛心團”,在課餘時間幫助學生解疑答惑,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無私幫助,助力高三學子安心備考。

強基礎、固堡壘,奏響校園防控保衛最強音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市各縣區、各學校各級黨組織從實幹中摸索,在實戰中錘鍊,在校園樹起了一面面黨旗,築牢了一座座堡壘。

西秀區牢牢守住校大門、教室門、寢室門、食堂門“四扇門”,把好入口關、學業關、檢測關、秩序關“四道關”。關嶺自治縣緊盯“四個關鍵點”,落實“五項制度”,做到“三個嚴禁”和“四個嚴格”,全力保障高三、初三年級平安順利開學。紫雲自治縣按照“六個一律”工作法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學校、班級、小組、個人的防控管理體系,實行網格化“蜂巢式”管理模式。黃果樹旅遊區教育事務管理服務中心開學工作準備“七個到位”為莘莘學子保駕護航。

開學復課集結號吹響以後,全市各條戰線同志並肩作戰,不懈努力,盡職盡責,共克時艱。各學校黨員幹部戰鬥在一線、衝鋒在一線、作用發揮在一線,凝聚起了黨群同心戰“疫”守護校園的強大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