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都是哪些人,請大家談一談吧?

張志剛的鄉愁


眾所周知,十八路諸侯是三國演義的戲說,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討董聯盟中的大勢力一共只有十支。

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袁術因與袁紹有隙,再加上自家親人因為袁紹亂搞而導致被董卓殺了個乾淨,故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後,袁術全程划水。

韓馥一直覺得袁紹是拯救世界的命運之子,於是很聽袁紹的話,後來甚至乾脆連冀州都讓給了袁紹。所以此時袁紹划水,韓馥便跟著一起划水。

孔伷在陳留非常有名,但這貨是個嘴炮小王子,定位類似於今天的鍵盤俠,輪到正經做事的時候立馬歇逼。史書記載: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劉岱是劉繇的哥哥,莽夫,不過這個時候正在琢磨站隊的事,於是見袁紹不急,他也不急。後來被青州黃巾軍一波莽死。

王匡是個有俠氣的土豪,小時候和蔡邕是鐵子。此時和張邈走得很近,準備尋求深層次的雙邊合作,所以討伐董卓就是來湊個份子,真實目的是蹭蹭張邈。划水中。

橋瑁是這幫人裡心思比較單純的,但是周圍這幫貨都不單純,因此只能被動划水。

袁遺是袁紹的從兄,這貨很有文采,名望很高。不論是張邈張超兄弟,還是曹操都吹過這個人的才幹。但畢竟是袁家人,顧忌袁紹和袁術,此時非常小心,對討董方略也不挑頭。默默划水中。

鮑信有想法,人也耿直,遺憾的是這貨雖然代表了一方勢力,但不論是官階上還是家世上都差一些,所以只能聽大佬們逼逼。大佬們沒什麼心思真的和董卓剛正面,所以鮑信也沒機會去剛正面。後來劉岱被青州黃巾莽死的時候,鮑信去迎接曹操統領兗州,前腳接曹操,後腳就被青州黃巾莽死,曹操為此還哭了一鼻子。

以上,便是討董聯盟這幫烏合之眾。


雜學家大文豪


根據史料,討董卓名義上有十八路諸侯,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多,簡單的講就是報名的多,放鴿子的也多。

第一鎮,袁術。南陽太守,知名度很高,最後自負稱帝,眾叛親離,悲慘而亡。

第二鎮,韓馥。冀州刺史,曾想扶劉虞為帝,被劉虞拒絕。後袁紹統一北方,佔領冀州擊敗韓馥,後韓馥自殺。

第三鎮,孔伷。豫州刺史,知名度太低,在討董不久就病逝了。

第四鎮,劉岱。兗州刺史,後在鎮壓黃巾餘黨中戰死。

第五鎮,王匡。河內郡太守,在討董卓時被破, 後被仇家所殺。

第六鎮,張邈。陳留太守, 曹操的密友,後棄曹操投奔呂布,後戰敗被殺。

第七鎮,橋瑁。東郡太守,與第四鎮諸侯劉岱有矛盾,被劉岱所殺。

第八鎮,袁遺。山陽太守,袁紹族兄,後被袁術偷襲,兵敗被殺。

第九鎮,鮑信。濟北相,曹操的好基友,在鎮壓黃巾餘黨時,為救曹操戰死。

第十鎮,孔融。北海太守,非常出名,孔子後裔,少時有著名孔融讓梨,後有反曹操的事蹟,後被曹操以不忠不孝處死。

第十一鎮,張超。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與張邈一同棄曹操投奔呂布,後戰敗被殺。

第十二鎮,陶謙。徐州刺史,著名的三讓徐州,正常病死。

第十三鎮,馬騰。西涼太守,這就是隻報名沒參加的軍閥,後反曹操,被曹操所殺。

第十四鎮,公孫瓚。北平太守,這也是隻報名沒參加的軍閥,在袁紹統一北方的時候,被袁紹所殺。

第十五鎮,張楊。上黨太守,與呂布關係很好,後助呂攻曹時,被曹操擊敗戰死。

第十六鎮,孫堅。長沙太守,孫策孫權兄弟的父親,在與劉表的戰鬥中所殺。

第十七鎮,袁紹。渤海太守,大佬,不多說,官渡之戰後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奮武將軍,大佬,最後病逝的。


曹老師xixi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199)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hán fù)(?—191)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軍閥,冀州牧。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192),字公節, 東漢末年兗州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北)人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穀)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太尉橋玄族子。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並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以濟北相身份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張超(?-195),表字不詳,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白馬將軍。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191),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紹(?-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

第十八鎮,西園八校尉之一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明虛擬界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此時,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

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


中行偃1


在十八路諸侯中,四世三公的袁家佔據三席: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山陽太守袁遺。除了這三個姓袁的外,在諸侯中還有幾位也是袁家的人。所以,袁家當諸侯盟主是無可厚非的。

袁紹、袁術、袁遺、張邈、孔伷、劉岱、韓馥、王匡、喬瑁、鮑信,這十個人就是討伐董卓的全部諸侯。您沒看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是“十路諸侯”,並不是“十八路諸侯”。而在這十路諸侯中,有七人是袁家的人,可見當時袁家的勢力有多大。

  袁紹

  袁術

  袁遺

陳留太守張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有野史說張邈是張良的後人,但這是無法考證的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邈背叛了曹操投靠了袁紹,戰敗後又投靠了袁術。在正史上,關於張邈最詳細的記載是《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張邈

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緒,兗州陳留郡人。在正史中關於孔伷的記載較少,除《三國志》外,在《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中,也有關於孔伷的文字記載。孔伷在反董聯盟解散後不久病逝。

  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人。劉岱和劉備的經歷有點相似,也是個沒落的漢室宗親。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又回到了漢朝權利中心,成為一路諸侯。雖然姓劉,但是劉岱並不忠於皇帝,而是袁家的人。在《三國志》、《續漢書》、《英雄記》中有關於劉岱的記載。

  劉岱

冀州牧韓馥,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人。韓馥也是袁家的人,他是袁紹父親的學生。有史學家評價韓馥是個厚道人,但在那個爾虞我詐的亂世中,厚道人註定是悲劇的,韓馥最終迫於無奈自殺。王粲《英雄記》、陳壽《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司馬光《資治通鑑》,在這些史書中都有對韓馥的記載。

  韓馥

河內郡太守王匡,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王匡曾和袁紹一同在河內駐軍,當時是袁紹的下屬。日後也投靠了袁紹,所以,王匡也是袁家的人。王匡曾為了袁紹大義滅親,殺了自己的妹夫。最終,因胡母班(王匡妹夫)家人不能原諒王匡所為,和曹操聯手攻擊,而離世。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有對此事的相關記載。

  王匡

東郡太守喬瑁,喬瑁字元偉,睢陽人。還記得《三國演義》中大喬小喬的父親喬玄嗎?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喬玄是一位東漢名臣,曾預言天下大亂,也是曹嵩(曹操父親)的老領導。東郡太守喬瑁就是喬玄一族的。在小說中,喬瑁被一代而過了,可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喬瑁卻留下了很重的筆墨。喬瑁和劉岱不和,最終被劉岱所殺。

  喬瑁

濟北相鮑信,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人。鮑信是何進的部下,後來投靠劉岱,劉岱是袁家的人,所以在討董卓時鮑信也是袁家的人。關於鮑信的史料記載不多,除《三國志》外,僅在《張昭傳》中有過記載。在小說中,鮑信就是迎曹操進兗州的那個人。

  鮑信

驍騎校尉曹操,曹操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但是他並不是一路諸侯,因為他的勢力夠不上諸侯這個級別。當時曹操只是陳留太守張邈的一位“高管”而已。曹操手下不過幾百人,但是在這幾百人中,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等這些日後響噹噹的名字。關於曹操的歷史記載大家太熟悉了,不用多說。

  曹操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四歲讓梨的那個孔融,孔聖人後裔。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孔融是北海太守,十八路諸侯之一。在正史中,當時的北海是“北海國”,孔融的官職是“北海相”。孔融並沒有參加討董聯軍,因為當時北海國正在到處鬧黃巾,騰不出手來討伐董卓。而且孔融只是北海國的大臣,就算北海國來了也是以北海王的名義出兵,不可能以一個大臣的名義出兵。

  孔融

廣陵太守張超,字不詳(《三國演義》中字孟高),東平壽張人。在討董這件事上,張超和曹操有些相似。也是參加了討董聯軍,但不是一路諸侯。張超是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他是跟著自己的哥哥一起出來見見世面而已。關於張超史料記載只在《三國志》中出現過,而且文字不多。在小說中,張超最終被曹操逼的自殺了。

   張超

上黨太守張楊、北平太守公孫瓚、西涼太守馬騰,這三個人並沒有參加討董聯軍。他們都是漢朝的邊防軍,他們手裡都是正規邊防部隊。我們先回頭看看討董的十路諸侯,其實這十路諸侯都是軍閥的性質,所謂“十路諸侯”,要麼是民兵,要麼是府兵,沒有正規的邊防部隊。反而董卓的西涼軍團是正規邊防部隊。《三國志》中沒有張楊、公孫瓚、馬騰這三人討董的任何文字記載。這三人雖然也是軍閥的性質,但是當時他們是以對外作戰為主。

  張楊

  公孫瓚

  馬騰

插句題外話,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提到過匈奴,可是在《三國志》中可沒少提。當時張超、公孫瓚(右北平防線)是漢朝抗擊匈奴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哪有功夫來打內戰。馬騰也是時刻提防著外夷的入侵,沒有經歷來內地分這塊蛋糕。《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帶著羌兵進攻曹操,這事如果放在《三國志》中,簡直就是漢奸行為。好了,言歸正傳。

長沙太守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在《三國志》中,討伐董卓的十路諸侯中沒有提到過孫堅。具體原因不詳。可是在《吳記》中卻有孫堅討伐董卓記載,在這件事上衝仔也有點弄不懂了。《三國志》中對孫堅的評價是: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孫堅

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在《三國演義》中,陶謙是徐州太守。在《三國志》中記載,陶謙是袁術的人。陶謙有沒有參加討董聯軍沒有記載,即便參加了也是劃分在袁術的部隊裡,而不是一路諸侯。

  陶謙

  董卓 

在正史《三國志》中,曹操、孔融、張超、張楊、公孫瓚、馬騰、孫堅、陶謙這八人要麼是沒參加討董聯軍,要麼是不夠資格稱為一路諸侯。總之,《三國志》中清清楚楚的記載著討伐董卓的“十路諸侯”。只不過“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不好更正了。 


懸疑日誌2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


瑩瑩碌碌


東漢末年,董卓以平亂為由進京,之後謀權涉政,扶持傀儡皇帝,惹起眾怒,橋瑁號召眾諸侯,企望義兵,解國患難(其實歷史上號召起兵討伐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橋瑁。參考《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英雄記》)。

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 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共同聯合討董!

其實,歷史上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並無“十八路”之多。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根據《武帝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後漢書·袁紹傳》和還有《後漢書·獻帝紀》,綜合之後討伐董卓的共有十三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