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島是海的眼,兵是島的眸

“島是海的眼,兵是島的眸”

凝望碧海藍天守護家國安寧

“海島兵”這個名字聽起來總讓人感到

浪漫而偉大

已有23年“島齡”的北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一級軍士長陳建春,原本以為自己剩下的軍旅時光也會在所駐的海島上平靜度過,然而一年多來,這個營接換新裝、整修營區、參加演習,煥然一新的生活讓這位老班長和戰友們一度離“家”遠行。

官兵們的“家”是大海深處的一座海島,從附近港口乘船登島需要近4個小時。20多年來,讓陳班長感到“家”的氛圍最濃的時候,就是每當部隊完成任務乘船歸建,在陣地上架設好兵器,大家倚在車邊擦汗休息時感嘆的那句“咱回家了”。

這片海島孕育了這個營獨有的精神與性格,深刻影響著全營每一名官兵。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原來大海這麼美!”

相比“老海島”陳班長,排長李毅斌則是全營“島齡”最短的人之一。

李排長從小生長在西北內陸,第一次看見大海就是2018年畢業報到的那一天。那時正值盛夏,午後陽光下的海面一片湛藍,茂密的樹林被海風輕拂,遠處的貨輪緩緩航行……

“原來大海這麼美!”李毅斌遠望著海天交際的地平線,感慨眼前的美麗景緻,期待著嶄新的部隊生活。那一刻,他感覺自己離家鄉很遠,卻已融入了新的家園。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李排長上島的第一頓飯,是島上群眾為迎接他們而準備的餃子和海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營曾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先進單位”、空軍授予“擁政愛民模範營”榮譽稱號,與島上的群眾有著如同家人般的深厚情誼。

多次參與海上救援、撲滅山火、抗擊颱風等行動的他們,被當地政府贈予“守島衛士、愛民模範”牌匾。逢年過節群眾會送來熱騰騰的餃子和新鮮的海鮮,部隊執行任務乘船離島時,群眾還會自發到港口送別。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海島是我們的‘家’,

但封閉的環境有時也會影響練兵備戰的思維視野。”

隨著近年來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他們參加的演訓任務次數明顯增加,遠程機動轉戰南北成為常態,在抓訓備戰的思路上能夠想得更遠,已不再是從前單單“守島一方”的海島兵了。

那年,這個營接到命令出島接換新裝,開始了離“家”遠行。上級要求他們接裝後3個月內形成戰鬥力接受考核,一年內還要參加兩場空軍組織的實戰化演訓。面對接踵而來的任務,官兵們原本平靜的海島生活像是忽然被按下了“快進鍵”,大家鉚足勁兒學習裝備、訓練操作,生怕進度趕不上。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面對全新的武器裝備和接連的演訓任務,全營官兵擰成一股繩,迎難而上一關關地闖了過來,總算交出了優秀答卷。”因演訓成績突出,該營指控班榮立了集體三等功,一連前不久還被戰區空軍表彰為“四鐵”先進基層單位。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我們雖然是海島兵,

但拉到千里之外的大漠戈壁也能打勝仗!”

“海島環境艱苦,培塑了戰士們不怕苦累的性格。這樣一支部隊帶出去,再艱苦的環境都能很快適應。”2019年深秋,他們在西北執行演訓任務,某日凌晨4時,該營按上級命令機動轉移,在零下16攝氏度的野外環境下,全營官兵不顧寒冷立即撤收編隊,數十臺裝備車輛編隊連續行軍十餘小時,到達預備陣地後迅即架設兵器完成了戰鬥準備,在嚴寒條件下連續作戰,沒有一名戰士叫苦叫累。

“我們雖然是海島兵,但拉到千里之外的大漠戈壁也能打勝仗!”作為該營最年輕的駕駛員,下士宿騰達回憶起那天的場景仍激動不已。由於那天十分寒冷,一些車輛的駕駛室玻璃容易起霧影響視野,駕駛員不得不打開車窗駕駛,戰士們裹著大衣蜷縮在駕駛室後艙,到達後不顧手腳冰涼立即跳下車投入戰鬥準備,對接好一根根冰冷的電纜,將地釺砸進凍得堅硬的土裡,幾分鐘後已是滿頭大汗。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離“家”遠行的海島兵

在離“家”遠行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刻苦訓練與重大任務的磨礪,讓這支部隊變得“鋼多氣盈骨更硬”,練兵備戰的精氣神更足了。訓練場上,號手們呼著熱氣操作訓練,隔著十幾米就能感受到他們的虎虎生氣。

新的一年,離“家”遠行的生活還將繼續,但他們滿懷信心等待著再次出發的號令。

攝影:伏開純 劉籽江


主管:空軍政治工作部

主辦:宣傳文化中心


| 監製:楊曉華

| 主編:段向前

| 校對:張亞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