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來看,文學家、音樂家、畫家誰更重要?

科技神箭手


從現在來看,文學家、音樂家、畫家都很重要,它們分別通過文字、音樂、圖畫進行情感的表達、精神的寄託,屬表達方式的百花齊放,最終匯入精神文明範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小康生活已進入千家萬戶,隨著第一個100年目標的基本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提出了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訴求,其中就包含大力開展精神文明的建設,應運而生的在2020年初的國策“大力開展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此範疇就很廣泛,無論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抑或是其它:哲學、書法等。


蔡四二


我覺得這三家的重要性是不分伯仲的,但是非要評出一個最重要的,那就是文學家!

畫家

如今,好的畫家並不是太多,好的作品就更少了,而真正喜歡畫作,能夠欣賞畫作也是寥寥無幾,可以說畫畫這個藝術仍屬於陽春白雪,通過畫作來影響人們的生活,影響社會的運行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音樂家

現在唱歌的人很多,各種歌唱比賽也層出不窮,被稱作歌手的人也很多,各種音樂作品很多,可是我覺得稱得上音樂家的沒幾個,我想很多70,80,90後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歌沒幾首可以聽到心裡,都是所謂的口水歌,而以前的那些歌可以說是百聽不厭,不管什麼時候聽起來都讓人感同身受!

作家

每個時代都不缺作家,也不缺偉大的作家,而寫作又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不管是出名的作家,還是無名小卒,只要你的作品有價值,能夠直達讀者的心靈,就不會缺讀者,而如今的網絡這麼發達,更加速了好作品的傳播力度,這個時代,喜歡閱讀的人還是很多的,我覺得作家還是對這個時代影響最大的群體!


題浮羅


就個人觀點,文學,音樂,畫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糧食。文學是使用文字符號來描述世間萬事萬物,表達思想感情。音樂是藉助音律來表達情感,使人聯想到事物所處的各種情境狀態。而畫是使用色彩,空間,形狀的結合體來表達情感思想。三者相互交融,詩詞句子的韻律,就是音樂的屬性。音樂的詞譜就需要字符來表達才能承傳。畫中的題跋就是文學,屬點睛之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的方式形式不同,但結果一致。所以,它們的創作者不存在孰輕孰重,是否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這才是重要的。


錦霖若翔


文學家、音樂家、畫家三者,一般來說肯定是文學家最重要,音樂家其次,畫家最末,這是由需求層次決定的。

文學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語言是人最基本層次的需求和本能,它在內涵外延上都是很寬泛的,高層次有小說、散文、詩歌等,低層次的可以到順口溜等。它是所有層次的人都能接受,並且樂意接受、方便接受的。高雅的可以讀聖賢書。平民化的甚至可以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說笑。

音樂多數人樂意接受,也方便接受,忙時閒時哼上幾句也是音樂,但總歸有人喜歡安靜的人,它的接受人群雖多,但是相對文學還是要少一些,內涵外延上也相對窄一些。

畫就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了,雖有人收藏,有人鑑賞,但大多數人不是每天都接觸、也不是什麼時候想起來就能拿一幅出來欣賞的,而且他的評判更需要專業性,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品頭論足的。

需求越多的東西也就越重要,所以,文學家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


學渣慶哥


感謝您的提問!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在以後的道路上幫助到大家:

1:人類進步的不同文明時代,誕生出了許多的勞動及藝術結晶,這些作品中給人帶來可供欣賞,並具有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的趣味,以不同側重方向催生出多樣化的藝術呈現。

為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價值驅動力,使得文明得以進步。這其中,就包括了各樣各樣的文明推動者:文學家、音樂家、畫家、哲學家、軍事家、發明家、思想家、科學家、演藝家等。

2:我認為在這個鼓勵多元優質文化發展的時代,談不上哪個更重要,無論是文學家,音樂家,畫家,都有其受眾群體。

每個職業在為這個社會發展創造價值,才構成一個完整豐富多元的社會。就像央視的公益廣告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分母上面的“1”因為每一個“1”的存在,構成了一個完整社會。

所以我認為文學家,音樂家,畫家同樣重要,都擁有其影響力。

3:在音樂方面同樣如此,西方的莫扎特和貝多芬、肖邦,都是社會發展相對高峰時期的產物。而非,什麼比什麼更重要。

社會實力支撐著文學和藝術,只有有了基礎的“溫飽”,才能積累富裕,為文學與藝術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4:因為人有了思想,接下來就要有所行動,人都有惰性,擁有三分鐘熱血,堅持一段時間很容易鬆懈,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怎麼辦?

就要打雞血,而音樂無疑是打雞血的最好方式。用激揚高昂的音樂,可以激發大家的鬥智,可以讓大家保持充沛的戰鬥力,團聚在一起。

優美的音樂,能夠讓大家得到很好的休憩,重整再出發。

5:最後就是畫家了,一般普通畫家就是畫人、畫物,還有些抽象派畫家,可以畫出“另一個世界”的景象,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什麼樣,就會通過畫所表現畫家的心靈世界。

我是個不懂畫的人,但也聽說過一些畫家通過畫可以表達出自己眼中的這個世界,這些畫家都是另類,但往往成就很高,不知道什麼成就高,也不知道為什麼畫的好,只知道畫賣的很貴很貴!

以上是我的個人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何言汲汲


文學和美術中往往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是因為他們都是抒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但是並不是說這與 ‘‘畢竟自古以來都是以書畫為藝術造詣為準,也就是寫字作畫分不開。 ’’

文學中有許多是需要你自己心中有畫,才能敘說出來,畫畫也是如此。 但是,畫家需要長時間的專業培養。畫畫可以養性,這是因為需要時間和耐性作畫。文學同樣如此,但是要求不如繪畫的高。

正如 前些日子 韓寒的話一樣 文壇是什麼?你寫個博客就是進了文壇!文學和繪畫有許多共同之處,才造就了 文學家中,畫家好多。反之,畫家中,文學家好像也多。

可能裡面也有你個人認識的成分攙雜吧!主要可能是你所知道的文學家和繪畫家中有這種現象所以你這樣想呢!

至於文學家中出了很少的哲學家 這個……如果你倒過來說反而好些。因為哲學家的作品往往反映成文學作品來表現個人的思想。而我們不能用你是張三他就是李四的觀點說 文學家和哲學家的區別的。

而音樂家,則不然看出,他們是以發達的音樂細胞的。而音樂家,我想你是說作曲家之類的吧?因為音樂家也包括音樂鑑賞啊?許多文化名人是無所不包的。作曲家中很少出文學家,可能是他們喜歡和音符打交道吧?


綜合報導


從步入2020新時代的角度來評論文學家、音樂家、畫家三者地位,孰重孰輕。個人認為,在當下中國社會,音樂家的社會地位顯然要高於文學家,畫家。

此篇回答先設定前提條件:以“受眾廣,支持群眾多”為社會地位顯著;以“音樂藝術工作創作者”定義音樂家。

(圖源:李子健美術館攝)


當代中國文化潮流中,音樂藝術對各個階層群眾的影響力巨大。

  1. 文學藝術是學校教育、官方媒體所宣傳號召的主流藝術形式。宣傳作品多以世界經典和中國古典名著、近代散文為主,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常見於頭條、微博等平臺上網友自行宣傳。
    可以窺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有限,足以堪稱“名著”的作品不多,還沒有發展到成為一國潮流的程度。
  2. 而對於繪畫藝術而言,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涇渭分明。相較下,通俗的繪畫受眾更廣,被大部分人民群眾所喜愛。而高級的繪畫,深奧的不能被大部分人所理解,接受。比如印象派、後印象派、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這些繪畫流派。光是名字就晦澀難懂,更別說作品的表達方式了。繪畫藝術在受眾階層上有明顯的分化,通俗易懂的繪畫被大部分群眾所接受,前沿高端的繪畫被專業人士和需要用藝術裝點門面的社會精英所追捧。不突破藝術形式的框架,繪畫藝術很難成為當代中國的潮流。
  3. 音樂藝術顯然是三者中的佼佼者,不論是古典音樂還是當代潮流音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熱捧。古典藝術用來陶冶情操和睡前放奏,流行歌用來吼。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各種音樂,老人青年兒童都喜歡聽歌唱歌。在悄然間音樂藝術的形式已脫胎換骨,不侷限於演繹工具,不束縛於工作場地;人人都是追捧者,人人都是演奏者。一門藝術能夠如此程度的融入生活,這正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圖源:李自健美術館)



三天兩狗


  重要性排名,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時局。

  文學家的使命是思想的引導與薰陶,一個民族可以沒有音樂,沒有繪畫,但是不能沒有思想。當年魯迅棄醫從文就是為了能夠用手中的筆,激活人民大眾的思維。因此,文學家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音樂為何比繪畫重要呢?

  因為人有了思想,接下來就要有所行動,人都有惰性,擁有三分鐘熱血,堅持一段時間很容易鬆懈,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怎麼辦?就要打雞血,而音樂無疑是打雞血的最好方式。用激揚高昂的音樂,可以激發大家的鬥智,可以讓大家保持充沛的戰鬥力,團聚在一起。優美的音樂,能夠讓大家得到很好的休憩,重整再出發。

  而繪畫藝術更多層面是審美的培養,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藝術,只有家和萬事興的時候,才有人會沉下心來欣賞繪畫。殊不知,當年宋徽宗趙佶,藝術造詣很高,還不是被莽夫大金收拾的妻離子散。

  因此,文學排在第一位,毋容置疑。


櫻花如歌


您好,我是曹鏡明;

關於想要弄清楚文學家、音樂家、畫家誰最重要的問題,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三者之間的關係;在分析之前,請允許我補充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一切文學形式的根源都是詩歌,繪畫和舞蹈都是“再現”的藝術;詩歌演化出各類文體,故而題目可以調整成:詩歌(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哪種藝術形式更為重要?

朱光潛在《詩論》中,有提到: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三者從一個“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開始出現分化,其中“詩歌”趨向“文字”;“音樂”趨向“和諧”;“舞蹈”趨向“姿態”;而三者之間共同的命脈,維繫紐扣就是“節奏”;

綜述,這三種藝術形式都可以“不復存在”,只要有“節奏”便可;因為只要有“節奏”,這三種藝術形式早晚都會再次“衍生”出來的。

那麼詩歌、音樂、舞蹈,三者之間誰更趨向“節奏”,更能刺激其他藝術形式的“衍生”呢?

答案:音樂,也只能是音樂!

1)節奏: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界因變化而豐富進化,在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簡稱節奏。
2)和諧(harmony):西方音樂美學家漢斯里克指出: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節奏。

上述是“節奏”和“和諧”的定義;

以古希臘為例:詩歌、舞蹈、音樂都起源於“酒神祭奠”。在“祭奠”中,人們狂歌漫舞,縱情狂歡,後來在歌舞劇中衍生“頌神詩”,接著是“悲劇、喜劇”。具體關於這段歷史的論證可參見亞里士多德《詩學》,歐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侶》,尼采《悲劇的誕生》等作品。

當然,如果純理論分析比較無趣的話,以澳洲土著的《犒勞伯芮舞》為例:部落的人會集中在一片空地上,燃起一堆火焰,狂歡。女士們用袋鼠皮綁在膝蓋上,一邊唱歌一邊聽從指揮者的指揮敲打,跳舞的男子為著火焰舞蹈。


劃重點:唱的歌詞本身並不成句,甚至語法顛倒,沒什麼意義,甚至連她們自己都沒辦法解釋。此時,歌詞最大的作用就是應和歌舞時的節奏。

其中,句式最為完整,可以聽懂的是一首凱旋哥,文本如下:

那永尼葉人快來了,
那永尼葉人快來了,
他們一會兒就來了。
它們攜著袋鼠來,
踏著大步來,
那永葉人來了。

上述足以證明“音樂”、“舞蹈(繪畫)”要比“詩歌(文學)”更接近“節奏”。

關於“舞蹈(繪畫)”和“音樂”誰更“節奏”也有同樣的論述;

繪畫作為“再現”藝術,本身就是“模仿的模仿”;(亞里士多德《詩學》中已論證)

哲學家叔本華也將“音樂”定義為“意志的客觀化”(意志包含情緒);由此普遍形成了:藝術的最高形式是“音樂”的觀點,因為“節奏”就是“意志”的“自然表達”;

由此可得出:音樂是比文學、繪畫更為接近藝術的本源,也更加蘊含節奏的命脈。如若三者必須消失兩個的話,可以是文學和繪畫。因為只要有音樂在,文學和繪畫早晚都會再次衍生出來的!


曹鏡明


三者相比的話,畫家說實話是最不重要的。雖然審美會影響很多人,但是當人們習慣了就無所謂了。

或者很多人會說一幅畫他的內涵才是重點,但是多少人會這邊的看的懂一幅畫的內涵。

而相對於文學家,和音樂家。

個人更加偏向於文學家。

因為音樂家更多是放鬆,和帶領大家去歡快的享受一場音樂盛典。

但是文學家卻可以帶給人精神上的昇華和一些知識上的填埋。

如果人沒了享受人可能會瘋掉,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但是人如果沒了精神那不是行屍走肉嗎?

話說回來2020年說實話對於三者來說,沒什麼影響,對於疫情來說,影響的只是醫學和外貿還有商業,但是對於這三者,說實話,和以往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