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總歸“味”—評《味道之味覺現象》


千變萬化總歸“味”—評《味道之味覺現象》

“味道”是梁文道先生成書於03年至12年之間的一些美食專欄輯錄,總共包括三本小冊子:《味道之人民公社》、《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味覺現象》,我覺得由淺入深的閱讀順序應該是《味道之味覺現象》-《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人民公社》,之前沒有在意,直到三冊讀完,才恍然覺得順序應該如此。

中國人評價一道菜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色香味俱全,味雖然在最後一位,但是沒有了味,飯菜徒具色香之名,沒有味道之實,十分之慾,恐怕已去七分。

但是每一個人對味道的定義又各不相同,酸甜苦鹹鮮,如果你讓一個人描述他對味道的感受,恐怕會和你心中所想大相徑庭。就是因為味道不僅是一種感官上的體驗,更引申出了複雜的社會、歷史、文學、審美、藝術、人類學等等知識。

我向來對專欄作品都抱有警惕之心,一來覺得專欄作品太過散落,難成體系,寫專欄的人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讀者往往剛有點興致,再翻下一篇卻又興致全無;二來是覺得專欄作品對寫專欄的作家要求非常之高,他的知識儲備,他的過往體驗,他對食物理解的深度等都決定專欄作品的高低。本來只是想著梁文道先生這些美食專欄作品比起其藝術評論或者實時評論會差些火候,或者應該是和蔡瀾、舒國慶、沈宏非之流的文章一樣,多關注飲食本身,但整個讀下來,卻全然是另一種不同以往的體驗。

比如,《味道之人民公社》裡面講述吃一顆橘子的的感受:”吃一顆橘子,你應該先聞一聞它表皮散發出來的氣味,觀賞它的色澤,然後才用手指剝開它,感受那濺射出來的細雨般的汁液。吃的時候,你也應當慢慢地吃,以對待最昂貴食物的方式對待一隻普通的橘子,專注而集中,仔細品味由酸至甜之間那最美妙的變化。此時,你或許會看見這隻橘子的過去:它還懸在枝上的樣子,它還是一朵花的樣子,它還是一株樹的樣子,它孩子啊泥土裡等待抽芽的樣子。萬事萬物皆有來處有去處,變動不居,生生不息“。因為我們選擇越來越多,我們的口味也在發生不斷變化。現在人吃涮羊肉,很難再吃到那種手切的正宗的羊肉,因為現在流行機器切肉。現在人也不太講究什麼“幹盤清湯”,直待肉上來就開始加肉涮吃,哪裡還會想到吃到嘴裡的肉是否是正宗。

因為味道這個東西很難評價,我們不能說吃油碟的火鍋就勝過吃麻醬的火鍋,也不能說四川的火鍋就勝過北京的銅鍋涮肉,不要總覺得自己吃過的東西都是正宗的,只有符合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的,這其實是一大誤區。王朗先生曾在《衣食大義》裡面說過要慎談正宗,其理由是中國之所以成為舉世公認的飲食王國,恰恰在於不以正宗自詡,勇於兼容幷包,博取諸長,如此方才成就中國菜系繁多、精饌紛呈至局面。對此,我也是深以為然。

其實中國飲食的千變萬化總離不開一個“味”字,但是對“味”的理解,大家又各有不同,我們不也正是要追求這種兼容幷包的精神,對飲食的兼容幷包的胸懷決定了我們能夠在不同之處發現共同,在千滋百味之後體驗別樣的味道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