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总归“味”—评《味道之味觉现象》


千变万化总归“味”—评《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是梁文道先生成书于03年至12年之间的一些美食专栏辑录,总共包括三本小册子:《味道之人民公社》、《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味觉现象》,我觉得由浅入深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味道之味觉现象》-《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人民公社》,之前没有在意,直到三册读完,才恍然觉得顺序应该如此。

中国人评价一道菜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色香味俱全,味虽然在最后一位,但是没有了味,饭菜徒具色香之名,没有味道之实,十分之欲,恐怕已去七分。

但是每一个人对味道的定义又各不相同,酸甜苦咸鲜,如果你让一个人描述他对味道的感受,恐怕会和你心中所想大相径庭。就是因为味道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体验,更引申出了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学、审美、艺术、人类学等等知识。

我向来对专栏作品都抱有警惕之心,一来觉得专栏作品太过散落,难成体系,写专栏的人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者往往刚有点兴致,再翻下一篇却又兴致全无;二来是觉得专栏作品对写专栏的作家要求非常之高,他的知识储备,他的过往体验,他对食物理解的深度等都决定专栏作品的高低。本来只是想着梁文道先生这些美食专栏作品比起其艺术评论或者实时评论会差些火候,或者应该是和蔡澜、舒国庆、沈宏非之流的文章一样,多关注饮食本身,但整个读下来,却全然是另一种不同以往的体验。

比如,《味道之人民公社》里面讲述吃一颗橘子的的感受:”吃一颗橘子,你应该先闻一闻它表皮散发出来的气味,观赏它的色泽,然后才用手指剥开它,感受那溅射出来的细雨般的汁液。吃的时候,你也应当慢慢地吃,以对待最昂贵食物的方式对待一只普通的橘子,专注而集中,仔细品味由酸至甜之间那最美妙的变化。此时,你或许会看见这只橘子的过去:它还悬在枝上的样子,它还是一朵花的样子,它还是一株树的样子,它孩子啊泥土里等待抽芽的样子。万事万物皆有来处有去处,变动不居,生生不息“。因为我们选择越来越多,我们的口味也在发生不断变化。现在人吃涮羊肉,很难再吃到那种手切的正宗的羊肉,因为现在流行机器切肉。现在人也不太讲究什么“干盘清汤”,直待肉上来就开始加肉涮吃,哪里还会想到吃到嘴里的肉是否是正宗。

因为味道这个东西很难评价,我们不能说吃油碟的火锅就胜过吃麻酱的火锅,也不能说四川的火锅就胜过北京的铜锅涮肉,不要总觉得自己吃过的东西都是正宗的,只有符合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的,这其实是一大误区。王朗先生曾在《衣食大义》里面说过要慎谈正宗,其理由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饮食王国,恰恰在于不以正宗自诩,勇于兼容并包,博取诸长,如此方才成就中国菜系繁多、精馔纷呈至局面。对此,我也是深以为然。

其实中国饮食的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一个“味”字,但是对“味”的理解,大家又各有不同,我们不也正是要追求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对饮食的兼容并包的胸怀决定了我们能够在不同之处发现共同,在千滋百味之后体验别样的味道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