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崛起期間哪些戰爭的勝負是決定性的?如果此戰告負,會改變或者延長秦統一的進程?

致天空中一片雲


秦國崛起自“商鞅變法”起,變法後的秦國簡直就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而軍功制度更是讓秦國極富侵略性。大秦從強勢崛起到統一天下,其實就是個不斷征伐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秦國崛起過程中十場決定性戰役,若是其中一場戰役告負,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勢必推遲,甚至將可能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東部壓力驟減

河西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黃河以西地區,該地原本是秦國東部的屏障,然而自戰國初期魏國崛起之後,河西之地就此被魏國奪取。此後,秦國與魏國圍繞河西之地接連爆發戰爭,然而秦國由於國力較弱,始終無法徹底奪回。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遭遇慘敗,主力幾乎被齊國全殲,秦國趁此機會於次年進攻河西,商鞅誘俘魏主將公子卬,魏軍大敗。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秦軍再度從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擊敗魏國援軍,俘虜魏國主將魏錯。

在接連遭遇戰敗之後,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開始衰落,之後再也無力主動進攻秦國,秦國東部壓力驟減,這為秦國的持續崛起提供了外部條件。

雕陰之戰:秦國重奪東部屏障

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就在秦國擊敗魏國的同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嬴駟殺死商鞅之後,開始重用魏人公孫衍。

△公孫衍劇照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秦惠文王派公孫衍率軍進攻魏國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甘泉南),魏國主將龍賈拼死抵抗。此戰持續長達兩年,至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秦軍全殲魏國守軍,斬首4.5萬(《秦本紀》記載8萬),魏將龍賈被俘。次年,魏國被迫將河西郡歸還秦國。

此戰之後,秦國徹底收復了被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不僅鞏固了東部屏障,而且使得山東六國就此開始暴露在秦國的鐵拳之下。

修魚之戰:六國第一次合縱攻秦

秦國的強勢崛起,迅速引發了山東六國的不安,離秦的公孫衍趁機發動“五國相王”,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此拉開了“合縱連橫”的大幕,公孫衍合縱抗秦,張儀則連橫破合縱。

△張儀劇照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鑑於秦國擴張帶來的壓力,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並說服義渠攻秦側背。秦惠文王則派樗裡疾率秦軍迎擊五國聯軍,秦軍出函谷關,在修魚與魏、趙、韓三國聯軍決戰,聯軍大敗,傷亡8.2萬餘人,韓將申差等被俘。

此次五國合縱抗秦失敗後,秦國開始不斷進攻韓、趙、魏三國,迫使韓國屈服,將太子倉押到秦國向秦求和,魏國的內政也受到秦國干涉,秦國在合縱連橫的謀略運用中越來越強大。

秦滅巴蜀之戰:攻佔川西平原國力大增

秦國雖然佔據渭河平原這個糧倉,但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戰爭,國力仍然難以支撐,若是能夠佔領巴蜀佔據的川西平原,無疑對秦國的國力是個極大提升。而蜀地巴、蜀等國的爭端,無疑給了秦國這個機會。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蜀王出兵攻打苴國,苴國與巴國不敵,遂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在司馬錯的建議下,決定趁機攻打巴蜀之地,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入蜀作戰,蜀王親自率軍抵禦卻遭遇戰敗,蜀王逃走之後被秦軍所殺,蜀國就此滅亡。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率軍攻滅苴、巴兩國。

攻滅巴蜀之後,佔據了川西平原的秦國不僅國力進一步增強,而且在戰略上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為後來秦國的連續征戰和進攻楚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宜陽之戰:秦國東出第一步

韓國到戰國中後期時,其領土主要由上黨、南陽、新鄭三部分組成,而宜陽便是聯結三地的樞紐。同時,宜陽也是周王畿的門戶。因此,宜陽不僅有韓國佈下的重兵,而且還有周王室的暗中相助。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去世,此時的秦國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而再想要東進,便必須打通宜陽通道。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在樗裡疾的建議下,以甘茂為大將統兵五萬,攻打宜陽。然而,此戰其實並不容易,秦國圍攻五個月,卻始終無法攻下該城,直到秦武王命大將烏獲率兵五萬增援,韓國雖然也令大將公叔嬰率軍救援,但仍然慘遭戰敗,韓軍被斬殺六萬,韓王恐懼之下連忙派人求和。

此戰,秦國依靠強大的實力,血戰之後最終攻佔重鎮宜陽,秦國的疆域就此擴展至中原,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秦國奪取宜陽之後,不僅奪取了重要的冶煉中心,而且擁有了一個東進的前沿陣地,可以挾二週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併戰爭。

伊闕之戰:白起成名之戰,韓、魏門戶大開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去世,趁著韓魏局勢動盪,秦昭王於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派兵攻打韓國,秦將向壽攻佔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新城。韓國連忙向魏國求救,魏王立即命大將公孫喜率軍救援,韓魏聯軍開始對秦展開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聯軍。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面對韓魏兩國和東周聯軍的反攻,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以白起為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率領12萬秦軍在伊闕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白起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之計,韓、魏、東周聯軍幾乎全軍覆沒,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

此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國此後接連對韓魏發動進攻,先後奪取韓國的宛、葉、鄧等地,奪取魏國的軹、河雍、蒲阪、皮氏、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一舉蕩平秦軍東進之路。

六國伐齊:強國齊國就此衰弱

戰國中期,秦、齊兩國乃是東西兩大強國,齊湣王自持國力強盛,先是重創楚、趙、魏三國,後又與三晉合兵攻打秦國,幫助趙國滅掉中山,之後又攻滅宋國。然而,接連的對外用兵,不僅導致列國對其極為憎恨,更使得齊地百姓怨聲載道。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先後派人與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秦國共約伐齊。訂立盟約之後,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出兵伐齊,樂毅便指揮者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之西大敗齊國主力,連克齊國72城,直入都城臨淄,燒燬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齊國僅餘莒和即墨兩城仍在堅守。

雖然最終田單成功使得齊國復國,樂毅伐齊之功盡失,但歷經此戰,齊國卻是慘遭重創,再也不復往日之強盛。

鄢郢之戰:楚國遭遇重創,秦國南部再無威脅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襄王想起父親楚懷王被秦國欺騙,以致最終客死咸陽的事情,便派出使者出使各諸侯國,想要與各國重新合縱攻秦,卻沒想到這個消息被秦國所知,秦昭王遂決定先發制人。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昭王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從隴西郡出發,攻佔楚國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次年,秦昭王又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燒燬船隻、自斷歸路,以視死如歸之心直逼楚國腹心之地,先攻戰略要地鄧,後水淹別都鄢,繼而攻佔西陵。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燬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襄王潰逃至陳,被迫遷都於此以自保。

此戰之後,楚國西部大片土地被秦國佔領,楚國國力更加衰敗,再也無力抵抗秦國進攻。此後,秦昭王又命白起率軍,奪取楚國巫郡和黔中郡,楚國再也無法對秦國南部造成威脅,秦國此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調整至北方。

華陽之戰:韓魏再也無力抵禦秦國東進

秦國大敗楚國之後,再度將戰略重心北移。五國伐齊時秦國曾奪取定陶等地,但此地和秦國之間卻有魏國相隔,於是秦國便開始再度將目標對準魏國,意圖攻滅橫亙在秦與陶邑之間的魏國。

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秦國攻打魏國,攻至魏都大梁,韓國派暴鳶救援,卻被秦軍打退,魏國被迫獻溫地於秦求和。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只得向秦求援,秦國派白起率軍救援,白起率軍長途奔襲,先敗魏軍13萬,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之後,又大敗趙軍,並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隨後,秦軍乘勝攻佔了魏國的卷縣、蔡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並與韓軍圍攻魏都大梁,魏被迫獻南陽求和。

此戰後,三晉損失慘重,尤其是韓、魏兩國,接連的損兵折將已經使得他們聞風喪膽,再也無力抵禦秦國東進。

長平之戰:山東六國再無對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大增,在魏國、楚國、齊國相繼衰弱之後,已經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作為戰國後期的兩大強國,自趙國崛起之後,秦趙雙方的明爭暗鬥便從來沒有停止過,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便是秦趙雙方之間的一次次試探。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導致韓國上黨成為飛地,上黨郡守馮亭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圖促成韓趙聯盟抗秦。趙國接收上黨後,秦昭王大怒之下派大將王紇率軍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則令廉頗率軍駐守長平抵擋秦軍。趙國初戰失敗之後,廉頗轉入防禦,秦趙雙方對峙長達三年(另說半年),趙國最終以趙括取代廉頗,秦國則以白起取代王紇,最終秦軍在長平大敗趙軍,趙軍主力四十餘萬皆命喪長平。

此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戰後雖然秦國攻打邯鄲失敗,但趙國主力軍隊卻是損失慘重,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霸,再加上太行山防線的失守,此後的趙國面對秦國只能被動防禦。此戰後,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便是秦國崛起過程中的十場決定性戰役,若是其中一場遭遇戰敗,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勢必推遲,甚至將可能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香茗史館


筆者以為,在秦國崛起於戰國的關鍵戰爭,應當是: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時候,秦國大將司馬錯平定巴蜀之地的戰爭。

這裡,先講講巴蜀之地的特殊性:

“巴蜀”之地的主要區域是在現在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大致範圍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區。當時主要有兩個“化外之地”,巴國和蜀國。由於這個兩個國家社會文化與中原地區差異較大、且民風彪悍,中原諸國一直將其視為蠻夷之地。所以,儘管這兩個國家地域面積非常之大,但中原諸國因為打不過、或者打下來成本高、治理難等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徵服這個地方。


但是,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的秦國來說,急需通過對於東方諸國的征服搶佔更多的資源。打戰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的,而奪取巴蜀兩國土地,增長實力,夯實根基,正符合當下秦國所需。所以,秦惠王的戰略視野才會盯住“巴蜀之地”這塊大蛋糕。

《資治通鑑》記錄了大將司馬錯關於這場戰爭重要性的論述: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不如伐蜀完。”《資治通鑑·周紀三》

司馬錯的邏輯是這樣的:

1.現在的蜀國是蠻夷之地,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統治時期一樣(老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急需我們去解救);

2.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佔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百姓,而軍隊不須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蜀國就是個軟柿子,征服蜀國不僅傷亡小,而且還可以擴大地盤、搶奪財富);

3.吞併一個國家而天下並不認為秦國強暴,獲取廣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認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名(平定蜀國不僅可以實質性地獲得利益,且還可以贏得匡扶正義的美名,關鍵是還不會引起其他六大國的警覺,不會乘機群起攻打秦國)

4.綜上所述,這是一場“廣其地、富其民、博其德”的三贏戰爭。而“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資治通鑑·周紀三》

對此,秦惠王深以為然。於是司馬錯進擊巴蜀,短短十個月就拿下兩國。由於戰爭的過程比較順利,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所以史書沒有大書特書。但是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之後秦國的統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從此秦國國土面積幾可以和楚國比肩,是秦國得以向東拓展,統一六國的關鍵一步。


臣光曰


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國拉開了與趙國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白起裝著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然後吃掉。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45萬人被俘,被秦軍全部坑殺在長平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蘇閱天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我覺得整個秦國崛起的最關鍵戰役,主要是與強魏爭奪函谷關的過程,有了函谷關,秦國“退可守進可攻”,而且在與強魏爭奪取勝的過程,讓自己的民族以及國家自信心極大的增強,有了函谷關,秦國正式從一個蝸居西隅的小國,崛起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如果說後期哪些戰爭對秦國有影響,例如最重要的長平之戰也僅僅只是影響秦國的統一進程,而對魏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所以秦魏的河西之戰才是最具決定性的,秦國也是通過此戰才有了後來的基礎;

秦國發展條件惡劣,屬於西隅地區邊緣國家,君明臣能發展起來;

在周國末期的時候,由於秦襄公,在周幽王遇難時盡全力保護,周幽王去世,周平王繼位後就被封為諸侯,雖然當時獲得的土地較為貧瘠,但畢竟也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到了周宣王時,秦莊公擊敗了戎人,佔領了西犬丘,於是周王將這個地方也封給了莊公,並進為西垂大夫,秦人的地盤有了擴大,算是有了大國的發展潛力,並且後世在此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壯大;

直到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時候,齊、楚、晉為最強,秦國次之,再則為鄭、宋、衛、魯、曹、邾等,末期崛起的有吳、越兩國,這時候西隅的傾國屬於二流強國,只是想要西出,就必須面對無比強大的國晉國,所以不能進出中原,暫時不能成為一流強國;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逐步變成西隅強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經過長期的火併與戰爭,三家合力將晉國最大的智家吞併,隨後瓜分掉整個晉國,並獲得周威烈王的名義上分封,而晉國宣佈退出歷史的舞臺;三家分晉以後,本身最大的贏家應該是其老對手秦國,因為晉國一直吊打秦國,但奈何秦國太弱,晉國實在太強,即使三家分晉以後的鄰居魏國,在國家實力上依然吊打秦國,雙方經過多次大戰以後,秦國不得不讓出河西富饒地區;

戰敗以後的秦國,在國力、軍隊實力急劇下降,整個國家都急需發展經濟,而這時候出現的商鞅,帶領整個秦國走上了變法圖強之路,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終於從一個瀕危滅亡的國家,逐步成為強國;

魏國吳起之後再無名將,秦國有屠夫白起;

在被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擊敗多年以後,秦國也痛定思痛的打造了一支強軍,而此時的魏國也因為國軍猜忌,吳起不得不退走他國,吳起之後的魏國,除了魏武卒軍事體制存在之外,幾乎很少再有名將,這主要和白起收到猜忌出走有關,要知道“良禽擇木而棲 良臣擇主而事”,天下著名大將也不會再輕易為魏國做事;

魏國失去吳起,而秦國卻產生了白起、王翦、蒙恬、李信等威名天下的大將,攻守之勢在後期發生急劇的轉變,即使有了吳起等多年的經營,魏國在河西設置了大量的關隘,但也先後被秦國奪取,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秦國通過三次戰爭將原先所有魏國奪去的河西地區收復,並且將上郡15縣全部納入囊中,黃河以西全為秦有,不久又攻佔陝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尖刀出鞘


秦軍東進,第一個勁敵就是趙國。趙,國富民強,兵多將勇,輩出慷慨死忠之士,廉頗,趙奢,趙之名將,有其一,秦軍斷不能輕鬆取勝。可嘆趙王錯用趙括,紙上談兵,致使長平大敗。更為關鍵的是,秦將白起泯滅人性,坑殺四十萬趙軍俘虜,從此趙國盡損根基,再無氣色。此戰也助長了暴秦統一六國之雄心。


景縣老倔頭


公元前262年開始的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過程中最大的一場戰爭。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制之後,國力迅速崛起,特別是在與北方匈奴的作戰中,練出了一隻精英騎兵部隊。而經過五家攻齊之後,燕、韓、楚、魏、齊國力都有所減弱,只有趙國軍力還能與秦國相抗衡。

公元前262年到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今山西晉城)展開戰略決戰。第一階段,趙國大將廉頗利用地形,採取守勢,秦軍軍勢久拖已疲。於是採用反間計,換掉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軍則暗中換上戰神白起做主帥。在第二階段,趙括主動出擊,結果被白起切斷糧道幷包圍,趙軍糧盡投降,白起坑殺了四十五萬趙卒,趙國的主力一戰盡墨,雖未亡國,此後再也無法恢復元氣。

此戰後,六國再無能與秦軍相抗衡的軍隊,秦統一六國就只是時間問題。


天道好輪迴448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戰爭很多,但是我覺得六國伐秦,長平之戰是比較關鍵是關鍵的。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長平之戰,是秦國崛起的最關鍵戰役。當時秦國和趙國是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雙方几乎把所有的家底都投入到這場戰爭,不過秦國使用反間計,並且打敗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坑殺了40萬趙軍,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而秦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但是如果秦國當時失敗,到底是哪個國家一統江山真的猶未可知。

五國伐秦,當時趙、魏、韓、楚、燕五國聯軍一路西進,已經打到函谷關了,如果攻破此關,秦國就無險可守,已經到了滅國的境地,不過當時五個國家各有各的打算,最終在函谷關被秦軍擊敗。後來秦國又聯合六國討伐當時實力最強的齊國,齊國幾乎亡國,自己最終成為戰國七雄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沂水長流水


大家肯定說長平之戰,此時其實統一已經不可逆轉。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藍田之戰,如果秦軍負,則秦軍至少元氣大傷,後面肯定不會再輕易伐楚,楚國也不至於後面被群毆。另一個是五國伐齊,這個倒不至於傷秦,但是打趴下另一個霸主齊國,徹底改變戰略走勢。沒有這兩戰,三足鼎立互相制衡,天下大勢也未可知。


雲漪潭影


長平之戰,如果秦輸了,短時間很難再重整齊鼓,也堅定了反秦力量的信心,但是長期來說六國面和心不合,遲早被吃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