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中國的傳統兵器中,最常見的兩樣兵器:一是刀,二是劍。

刀為顯,有將士之氣。

劍為藏,帶君子之風。

無論刀,還是劍,既是兵器,或顯、或藏,都是帶有殺氣的。

在那些個兵荒馬亂,滄海沉浮的時代,刀劍,不出則已,一出便決定生死存亡。成和敗亦是在藏與顯之間。

《國家寶藏》第一季中,段奕宏守護的寶藏,是有著“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這把劍的亮相,使我們得以窺見春秋戰國時期風雲詭譎的那段歷史。一把劍,即便是盡顯王者之氣,風采霸道,也不得不在恰當的時候收斂鋒芒,藏於劍鞘。

是劍之“藏”,也是君子之“藏”。

《易傳·繫辭傳下》講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劍藏於鞘,人藏於世,皆是為了待時而動。這種“藏”帶著殺氣,卻又不讓人看見殺氣。越王勾踐便是如此。


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越王勾踐劍


春秋戰國史,是諸侯國的爭霸史,強者為王,敗者順從。社會的規則從來都是強者規定的,但強者未必都是從一開始就強。吳國與越國的紛爭之中,越國失勢,越王勾踐不得已而求和,藏了劍,也藏了自己的鋒芒,十幾年的隱忍,臥薪嚐膽,積蓄力量,待時而動。

勾踐在“藏”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了一把劍。

劍一出鞘,便有著封喉的氣勢,霎時劈開了春秋與戰國。越王勾踐劍成了“天下第一劍”,而越王勾踐成了春秋的最後一位霸主。

“三千越甲可吞吳”,是“藏”到最後最生猛的“顯”。

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越王勾踐的成功,是懂得“藏”於事成之前。

事成之後,殺氣難藏,而這種殺氣被一人識破,這人便是幫助勾踐滅吳的政治家范蠡。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急流勇退,放棄厚重封賞,扁舟湖上,隱姓埋名,“藏”於江湖,得以保身。

李白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可惜,歷史上能於翻覆世事之中知曉進退的人並不多,世人皆求“顯”——功名利祿,王侯將相。執於“顯”,則容易迷於“顯”。於是韓信之類的輔佐大臣,其結局便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真正運籌帷幄的人,能識人心,感知生殺之氣,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必要。

張良幫助劉邦滅楚後,不戀權位,隨赤松子遊。魯仲連能辭齊王千金之謝,上爵之封;皆是懂得進退的明智之舉。進能輔佐君王成天下事,退則能在留名千古的同時保全性命。

功成身退,是懂得“藏”於事成之後。


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藏”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亦是一種人生境界。

如果我們做事情,不那麼急於求成,而是懂得“藏器於身”,沉下心來提升自己的見識、能力,積蓄力量,穩紮穩打地走好每一步,等時機成熟,當機立斷,拔劍出鞘,才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古人回到我們所熟悉的人。

考博失敗的朋友,不言不語,將自己投身在一份工作中。三年之後,重新進入考場,在重圍之中殺出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事情是輕而易舉的,她的三年,工作之餘,藏身於成堆的書籍之中,默默地“磨自己的劍”。


從一把劍看“藏”的人生智慧

《琅琊榜》中的胡歌


許多人的努力,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堅持。

娛樂圈中,無論是胡歌,還是楊紫,所有的成名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努力。人們看到的,往往是別人即刻的“顯”,卻未曾看到“藏”的艱辛與漫長。

而盛名之時的低調,也是恰如其分的“藏”。

有人說:“人,應該像太陽一樣,雲來的時候,就藏起來,風來的時候,不能鋒芒畢露,這樣的暖意,不會讓人心酸,有一段感人,動聽,優美,而且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