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追電視劇《安家》的小夥伴,是不是被劇中潘貴雨的極品行為氣慘了?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人間奇葩,不過如此。接下來幾年時光裡,國產劇應該不會再有能與潘貴雨一較高低的極品角色了吧?

這個故事播到房似錦與原生家庭決裂之後,七話忍不住跟著劇情散發一點吐槽,因為最近的觀劇體驗過於窩火。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翻一翻近期的熱搜榜,兩大熱播劇《完美關係》、《安家》皆有話題上線,相關的議題是“XX氣人、XX窩囊、XX人設......”格式,每一個話題下都充滿了觀眾的吐槽。這些吐槽有的針對劇情、有的針對角色,從作品開播以來,幾乎沒有停止過。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似乎,這些電視劇給大眾帶來的是持續不斷的怒火。

怒火一:極品角色層出不窮

先一步上映的《完美關係》原本非常討喜,有春晚帶來的新“頂流”佟麗婭,也有口碑一直不錯的黃軒,更有職場劇女王陳數加盟,演員班底極盡養眼。然而,故事開播之後,最受熱議的卻是幾個行為極端的角色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女主角江達琳是27歲的海歸碩士,又兼具一家上市公司總裁千金的身份,有實力有顏值的白富美,初登場時讓觀眾眼前一亮。然而,這位在母親口中從小便獨立自強的優秀富二代,隨著故事的延伸常見迷之行為。

工作上,她致力於與自己的客戶對著幹,總是用情緒化決定打臉同事的專業處理方式,讓人不得不懷疑她的學歷是野雞大學頒發。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愛情中,她聽不進他人的理性建議,男朋友被發現有不良企圖之後,她只會歇斯底里的質問關心她的人,回想一下,這種叛逆的小情緒在我們高中畢業後好像便很少見了。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傻白甜成長型主角普遍存在,但江達琳這個角色的成長與前期矛盾,不僅與人物基礎設定難契合,還明顯過於冗長。該劇共有50集劇情,但江達琳真正開始成長變化是在32集以後,當她開始體現人格魅力的時候,觀眾早已到了麻木狀態。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江達琳以外,人氣配角斯黛拉的故事線也被極品角色承包。

斯黛拉前夫是渣男中的戰中機,吃軟飯、養小三、奪家產、汙衊前妻樣樣拿手,他的每一個惡行都能被觀眾罵上熱搜。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年下戀人葉東烈初看很討喜,但她這位年下男友沒有小狼狗的高顏值卻帶著小奶狗的扭捏性格,情緒化、自卑敏感全數呈現,越看越讓人心累。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用設定極端的角色來帶動劇情感染力,是影視作品的常見選擇,但斯黛拉的兩段感情對問題的呈現過多,趣味性太少。

她與前夫崔英俊的劇情大多是女方被虐,觀眾一直因崔英俊不斷惡劣的行為惱火,最終編劇卻沒有給渣男讓一個足夠能讓觀眾發洩怒火的結局。

她與葉東烈的感情,明顯是想應和當下受寵的姐弟戀取向,只不過甜蜜不足,糟心有餘。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姐弟戀想要給觀眾愉悅的體驗,甜蜜是不可少的,但這兩人間更多的戲份集中在人物的性格、觀念問題,沒有職場劇的爽快也沒有言情劇的粉紅,只有婆媳劇的斤斤計較。

跳到隔壁的《安家》,更是極品角色集中營。

男主角有極品前妻,給丈夫帶了綠帽還試圖讓對方喜當爹,禮義廉恥在她身上統統不存在。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女主角有極品家人,母親吸血、父親窩囊、弟弟偽善,一家人把她當成生金蛋的雞,卻又習慣性鞭打這位“財神”。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劇中每個賣房案例,也都有一個或多個極品角色出現,人間種種奇葩基本上都在《安家》中可以尋到,每一個角色都是天然的血壓升高劑,只可惜觀眾並不全是低血壓患者。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客觀來說,《安家》中的這些極品人物尤其是原生家庭與極品客戶,在現實裡都能找到相關原型,作為社畜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會遇到過一些類似的“甲方爸爸”。

但,一部影視作品讓生活中的憋屈與不滿佔過半戲份,比例是否過於失調?

怒火二:人設不崩就不會爽?

極品角色的存在,幾乎可以讓所有觀眾中招,無法遏制低落情緒蔓延,而注重故事邏輯的觀眾,亦會因劇情前後不一的矛盾產生窩火。

這一問題,在《完美關係》的劇本中存在更為嚴重一些,該劇幾乎每個角色都有自打臉的行為。以本劇最受歡迎的斯黛拉為例舉一個細節,前期她與家境不好的葉東烈約會之時,會建議對方不要執著於高級餐廳,應該力所能及的去消費。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這樣的觀點,與她高情商、閱歷豐富的開明女強人形象非常契合。

然而,當葉東烈真的帶她享受“平民餐廳”之時,斯黛拉又化身不懂人情事故的白目小姐,一翻小龍蝦理論讓觀眾尷尬癌都快出來了。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不過,人設崩的最快的,還是《安家》中的女主角房似錦。

這部劇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故事開局沿用了原版經典臺詞“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當女主帶著這句口頭禪現身之時,爽劇感撲面而來。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但是,《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立意完全不同,後者內核是多元包容、外形則是爽劇標準,而《安家》傾向刻畫生活矛盾與溫情。故事基調的轉變讓女主這句“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顯得尤為多餘,因為她接下來的表現不斷打臉精英中介的設定。

已播的劇情裡除了第一個“跑道房”案例是房似錦一手包辦外,後續的交易幾乎都存在問題,而且大多問題是男主幫助才解決的。甚至,這位經驗豐富的精英中介面對職場套路時毫無察覺,多次被客戶耍的團團轉。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極品客戶之所以能階段性得逞,也與房似錦的反應撐不起優秀中介的人設息息相關,這種邏輯上的漏洞,讓嚴謹的觀眾委實難有好的觀劇體驗。

優秀的作品,委實不應該犯“自打臉”的疏忽,讓槽點蓋過優點。

怒火之後的反思:每天升血壓的觀劇體驗,是否值得?

老話常言,藝術源於現實,揭發現實矛盾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編劇六六的代表作《雙面膠》、《蝸居》都不是能讓觀眾覺得爽快的作品,這些故事裡窩火的情節比比皆是,只是,若屏幕過半的熱播劇皆是“人間極品”扎堆,是否值得持續的創作與欣賞?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觀眾的追劇體驗應該是豐富的,可以從影視劇中尋找解壓,也可以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樂趣,可以收穫豐富的世界觀,更可以讓生活充滿能量,同樣能接受現實陰暗與極端暢想。但當觀眾只能在追劇中得到“憤怒”、“狗血”之時,豐富變成了狹隘,樂趣開始變質。

而之於創作者,每一種創作手法的適量運用能完美藝術,過量則是對藝術的傷害。

回顧近三年來的國產劇熱播劇,尤其是都市劇情類題材,你會發現能引起爭議的設定越來越受寵,幾乎每一部熱播劇都有會因“人設”登上熱搜。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這些受到熱議的“人設”,基本上都與極端掛鉤,極端的傻白甜、極端自私、極端惡毒、極端綠茶或白蓮......每一個被討論至熱搜的“人設”,都充滿了負能量與吐槽,角色行為觀念與劇情走向讓觀眾血壓升高,怒氣值急漲。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從一片罵聲中可以明確看出這類設定讓觀眾產生極度不適,然而,與觀眾不適同時存在的是創作者對此類設定的熱情,他們百試不爽。

為何觀眾吐槽聲越高,國產熱播劇越熱衷這類狗血的設定呢?

答案離不開熱度。

很畸形的一種現狀,當劇情或角色因不合邏輯或太狗血受到吐槽之後,便會讓作品迎來一波宣傳熱度。《安家》編劇六六的前一部作品《少年派》,觀眾從女配鄧小琪的人設吐槽到林妙妙的叛逆,乃至對結局的林妙妙直播賺錢養弟弟都充滿的不理解。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但是,這部作品卻在爭議裡一路高歌,創下了收視佳績。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2020年第一部高開低走的年代劇《新世界》,吐槽聲隨著劇情延伸不斷增加,豆瓣分數持續降低,收視率卻居高不下。很顯然,能夠挑撥觀眾憤怒感的設定已經成為一味收視助燃劑,能夠讓作品自帶熱搜(推廣)效果。

多部作品靠“惹怒觀眾”的方式獲得熱度後,極端的設定便逐漸有了套路化發展的趨勢,於是觀眾迎來了“極品”扎堆的小熒屏。

觀眾越吐槽,編劇越愛用,國產劇為何“狗血”頻出?

七話不否定,這些越罵越火的電視劇同樣存在優點,因為優點的存在觀眾才會不滿卻又無法放棄追劇。但過度使用一種方式進行創作,過度把焦點放在揭發憤怒、聚焦狗血、製造爭議之上,又有何意義呢?

它只會讓創作者手法越來越統一,觀眾的追劇體驗越來越負能量。

未來,我們的創作者能有多大競爭力?觀眾又能在疲勞中支持多久?都是不樂觀的議題。能夠讓觀眾願意討論的體驗不只“憤怒”一種,創作者們是時候從“極品”設定中走出,擁抱一下新的熱劇思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