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樑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一個作家的寫作是由兩大背景決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閱讀。——梁衡

《我的閱讀與寫作》是梁衡先生總結了自己五十年寫作生涯,獻給我們的一本如何閱讀、如何寫作的書。書中詳細的收錄了梁衡先生的讀書心得、寫作方法。讀此書,既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又能學習先生的寫作技巧。梁衡先生的著作很多,散文寫的尤其好。季羨林稱讚他的散文:“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將政治抱負化作美好文學意境的人,除梁衡之外,尚無第二人。”

初讀這本書,便覺相見恨晚。書中太多的閱讀經驗、寫作手法讓自己受益。關於閱讀,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品讀經典,正所謂:好書耐抽讀。關於寫作,可以學到“文章三層美”、“文章五決”等寫作手法,豐富了自己的寫作技巧,提升了自己的寫作素養。

梁先生這本《我的閱讀與寫作》,以“自身的精彩”總結經驗,傳道解惑。今天,我從閱讀和寫作兩個視角來解讀這本書:

讀乃寫之始,寫是讀之成。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一、【讀乃寫之始】:用“馬斯洛需求理論”讀書,做到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01、書是知識的種子

梁衡說:“一本書,能流傳幾千年,不是因為其字數之多,而是其內容之精,代表了某一個領域的精髓,後人可以賴以攀登。”書籍的作用是傳播知識,讓人通過讀書汲取知識,獲取營養。我們讀書,是知識的積累,是與前輩們進行隔時空的交流。書籍是知識的種子,種子播下,便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道德經》,一本五千字的的小冊子,被稱為“萬經之王”。它的魅力在於你讀其中的任一段落,皆能給你很深的啟發。這種啟發是知識的傳遞,是文化的沉澱。我們讀到了,便有了收穫,有了回報。例如《道德經》中的段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樣的經典句子你讀罷,全身通透,自然收穫滿滿。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思考。《道德經》三十三章“知人者智……死而不亡者壽”,共38個字,8個標點符號,這段話是我讀《道德經》的指引。你瞭解自己,懂得尊重,戰勝別人,並知足常樂,你便是強者。這段話讓我的疑惑,我的顧慮得到了解答。這便是書籍的力量,或許就是一段話,會在你心中落地,生長,積累,最後變成沉甸甸的果實。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02、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讀書

馬斯洛需求大家都知道,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需求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用馬斯洛需求來分解讀書,可以更好的研究讀書的目的和層次。我們通過讀書,獲取知識,有感有悟。日常的讀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實用消費型和積累提高型。前兩種需求的讀書屬於實用消費型,更多是為了眼前的使用。後三種屬於積累提高型,為了長遠的提高自己。下面我們用“馬斯洛需求理論”從五方面對讀書進行分析:

①生理需求→讀書為了刺激娛樂

這一類的讀書,屬於明顯的生理需求。生理需求的書,都是一些比較輕鬆的作品。比如漫畫、花草、笑話、時裝等書籍,這一類的書籍生理的需求多,理性的追求少。看這類書籍的人一是打發時間,尋找刺激或娛樂的一面;二是有時工作需要,需要被動的去翻閱,查找資料,比如花卉、魚蟲等書籍。

②安全需求→讀書為了信息需要

信息需要的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獲取量。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離不開信息,·一條信息可以讓人致富,也可以讓人破產。報刊類、網絡傳媒是信息最好的媒介,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各種專業的報刊,是獲取信息的最好途徑。當然,現在科技發達了,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傳媒來獲取信息,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

上面的兩種需求,都是基本的需求,其中存在著被動。真正的精神層面從獲取知識開始,後三種需求才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③社交需求→讀書為了獲取知識

讀書獲取知識,知識可以改變自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學習,就是此過程的體驗。但人與人的差別不是在學校時,而是在畢業後。有的人畢業了,還在繼續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有的人畢業就是畢業了,不再學習,知識的差距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可以打個比喻說,有知識的人,是體格健壯、身體健康的人,沒有知識的人只能算老弱病殘,可能他身體很好,但缺乏營養,沒有靈魂。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④尊重需求→讀書為了審美和涵養

美的東西,人人愛之。這時候的讀書,除了獲取知識,更多的是自己的喜歡和審美。比如我喜歡國學書籍,《道德經》、《傳習錄》、《呻吟語》等國學經典都在閱讀。我的閱讀不但是將書買來,還要看出版社。

比如《傳習錄》,我最喜歡崇文書局的,紙質厚重,字跡清晰,配圖精美,註釋明確。買回來先不看,寫上購買日期,蓋上自己的印章,這個過程不但是讀書,更是一種審美和享受。如果再收集到崇文書局一同出版的其他書籍,擺在一起就更美了,這是一種涵養和喜悅,是讀書人那麼一點小心氣兒。

⑤自我實現→讀書改變自己和別人的思想

人精神追求最高境界是思想的提升,理性的思考。有的人活著,已經丟了靈魂,因為他沒有了思想,只剩軀幹。塞內加說:“偉大的思想能變成巨大的財富”,思想如何改變,還是靠讀書,靠知識的獲取。我們通過閱讀獲取前人的精髓,加以提升並使用。不斷閱讀,不斷積累,思想便會有質的提升。自己提升和改變,便有能力改變別人。你的言論,你的思路,或者你自己的書籍,就是別人的指明燈。為別人指路,去影響別人,成就自己,那便是讀書最大的榮耀。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03、讀乃寫之始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提升,思想得到昇華,便有了寫作的基礎。王陽明說;“知乃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這裡借守仁先生的思想來梳理讀書和寫作的關係。我們要寫作,便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光有生活的積累是不夠的,還需讀書,大量的讀書。生活給我們的是真實的、直接的素材,而讀書給予的是補充的、歷史的素材。兩者的美妙結合,才能成為一篇有思想、有靈魂的好文章。文學創作時講究用典的,需尊重歷史,不能信口亂開。

路遙為了寫《平凡的世界》,深入農村體驗生活,並查閱了大量的書籍、資料。首先為了用現實主義手法來寫這部鴻篇鉅作,他制定了閱讀一百部長篇小說的計劃。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學習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從《霍亂時期的愛情》學習古典現實主義寫作寫法。確定了框架和寫作手法後,路遙開始了大量的閱讀和查找資料,他找來了近十年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光明日報》,開始沒日沒夜的閱讀。為了更好的呈現作品中的生活,他同時讀了政治、經濟、宗教、養殖、天文、造林、氣象等各種書籍和資料。在他的床頭,窗臺,寫字桌,甚至廁所到處都是書籍。正是這些書籍,路遙積累了豐富的史籍資料,他在書中翻閱了崇山峻嶺,為我們奉獻了一部偉大的、劃時代的文學鉅作。

如果你知識貧瘠,像一灣淺灘,如何能給讀者一瓢水,讀者看你的文章自然毫無趣味,如同嚼蠟。如果你學博如海,自然才思泉湧,你的文章散發著魅力,能吸引讀者,創造價值。這正是: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這一管墨,要顏色深,力透紙背,要有底蘊。作為一名寫作者,要如飢似渴的去閱讀,使自己的墨囊充足;要永遠保持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二、【寫是讀之成】:文章有思想才具有靈魂,寫文章就要先激動

01、有思想的文章才具有靈魂

一篇好文,之所以代代相傳,在於其思想。文章為思想而寫,有思想的文章才有靈魂。古人留下的好文章,除了文筆紮實,最重要的是有獨特的思想。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哲理,這些思想代代流傳,常讀常新。梁衡說一篇好文章要有三美:描述美、情境美、哲思美。有了這三美,便可稱為不朽的好文。我們再來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如果從《古文觀止》中只能選一篇最優秀的文章,我選范文正公這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具備不朽好文的三美:大量的描寫景色的美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這是描寫景色的美;由景入情,轉化的非常自然:“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文章最後寓情於景,將自己的抱負抒發開來,匯成這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節選: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02、寫文要激動

古人云:文無定法,行雲流水。寫作的手法很多,描寫、敘事、抒情等。但只靠一種手法將文章寫好,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打動不了人。手法之外,要靠激動。寫作就是一種感情和思想的激發,是一種情感的宣洩。文章有激動和無激動其實大不一樣,有激動的文章,能體會作者的情緒,感受作者的思想。無激動的文章,讀來是無趣的,說話是重複的。

①寫文為什麼要激動?

寫文要激動,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是一種靈感的迸發,可以震撼人心,與讀者產生共鳴。讀者看一篇文章,從文章中能品出作者的心緒,讀者本來心靜如水,但一篇文章讀下來,產生共鳴,情緒共振,這便是一篇好文章。如果寫作者自己心靜如水,那很難寫出有感情的文章。正所謂激動者,情動,心動,筆才能動。作者不動情,不算好文。讀者不動心,不算好文。凡是傳下來的經典文章,必是有情之文,必是激動之文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寫出了父子的天倫之情,極平常卻又讓人感動: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

這一段描寫,將父親飽經滄桑的背影刻畫出來,讓人不勝唏噓,讓人不勝感動……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②激動後的創作

當靈感和激動一觸而發,下筆便通順了。原來躊躇的筆,繁雜的心緒,便有了生機。激情下的創作,就像春雷後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我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時候沒想到寫文,突然遇到一件事,或看到一條新聞,反而順手寫出一篇好文,不費力氣,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對於生活,我們要充滿激情。一篇文章的成功,從作者到讀者再回到作者,這三點一線很重要,作者先要激動,才有可能激動讀者。作者自己都提不起興致,文章便可想而知。

寫文還需有勢,謂“文勢”。如果你激情後的創作遇到了瓶頸,沒關係,那就跟古人“借勢”。拿起筆來,“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古人寫文章的思想和氣勢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認真學習。每當我寫作遇到困難時,我就讀詩,讀好文,從毛主席到辛棄疾,從蘇東坡到郭小川,詩中寓情,自己讀後氣勢便磅礴而出

例如郭小川的詩句:

“我要號召你們,憑著一個普通戰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氣和毅力,向困難進軍”;

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樣的文章,你讀後還會沒有激情嗎?還會執筆不前嗎?當你讀完後,回想之前的積累,靈感會迸發而出。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03、寫是讀之成

讀書最後能變成文字,便是讀書的最好歸宿。我們將書中的思想轉變為自己的觀點,便是對讀書最大的尊重。我們讀書,是為了書中豐富的知識,每讀一本,都能汲取不同的營養。梁衡說:“如果閱讀是面,寫作就是點;閱讀是吃進草,寫作是擠出奶。”為了出奶,我們需要不斷的吃草,到處的吃草。從田間到草原,從夏季到冬天,要不停的吃。

我們將知識轉化為文字,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讓自己的文章有思想,有見識,閃閃發光。我們需要的是一些發自內心的心靈好文,而不是無病呻吟、針眼窺天的水文。對於閱讀轉化為文章,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國學給我帶來的知識和見解。從《四書五經》到《傳習錄》,從《古文觀止》到《圍爐夜話》,從《資治通鑑》到《閒情偶寄》,通過閱讀,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下筆更通暢。

我想,只要一直閱讀下去,人就不會老,文章便不會倒。我們讀書:讀經典,讀好書;我們積累:積累閱歷,積累知識;我們寫作:在閱讀中思考,在寫作中補充生活,用寫作體現閱讀的意義。


讀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有感:多讀好書,寫好人生


讀完《我的閱讀與寫作》,就像上了一堂有價值的閱讀寫作課。一個人對知識的飢渴,會讓他更加的愛上閱讀。閱讀的深入,便是思想和靈魂的碰撞,有精彩,有激情,有妙筆生花。

《我的閱讀與寫作》:常讀常新,讀而後有作,作而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