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何處是“江南”|薦書

何處是“江南”

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

(增訂版)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荐书

楊念群 著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2017-8

ISBN: 9787108059307 定價:68.00元

內容簡介

“江南”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隱喻。滿族作為異族能夠建立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現了對核心文化區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對江南的治理策略與其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方略頗為不同,並非傳統的“漢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釋。

本書包含兩個主題:一是探研清朝“正統觀”建立的複雜背景及其內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與清朝君主爭奪“道統”擁有權的博弈過程中,如何逐漸喪失自身的操守,最終成為建構“大一統”意識形態協從者的悲劇性命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人文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2006)《“感覺主義”的譜系: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2012)、《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等,以及隨筆集《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2013),《皇帝的影子有多長》(2016),並任《新史學》集刊召集人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編。

目 錄

導論 “漢化模式”得失談與“江南”的複雜涵義

  • 是“漢化”還是“華化”?

  •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還是記憶的?

  • 本書各章主旨

第一章 “殘山剩水”之喻與清初士人的“出處”選擇

  • “殘山剩水”之喻:“南宋—晚明”

一張舊圖誘發遺民隱痛

“殘山剩水”中的遺民記憶

  • “殘山”與“剩水”之間:“出”與“處”的兩難

“山水”易色與風俗之變

“外壓”與“內證”:暴力的傳染史

遺民何以會“死易生難”?

“出處”涵義新解與士人群體分化

第二章 禮制秩序的重建與“士”“君”關係的重整

  • 小引:江南“山水”異色之後……

  • “收拾殘山與剩水”:移風易俗的意義

“城市”—“鄉村”的對峙意象

“夷狄之變”與世家、古禮之興廢

  • “士”“君”教化角色的轉變

對“明末士風”批判的雙重意義

帝王也談“三代”

從“經筵會講”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轉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風轉型

  • 小引:乾隆與遺民的同一困惑

  • 復社“餘孽”呂留良

黨人碑裡姓名非

搏鬥於“失節”夢魘之中

  • 遺民的交友之道與生計選擇

感悟另一種“出處”之境

八股選家與“道義”擔當

  • 不一樣的朱子“衛道士”

此“崇朱”非彼“崇朱”

談宋成癖與持守“家法”

  • “選學妖孽”的多重身份

“天蓋樓”商業運營網絡

蓋棺尚未論定

第四章 “文質之辨”:帝王與士林思想的趨同與合流(上)

  • 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脅?

  •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樣態與“文質之辨”的再興

守“文”還是趨“質”?清初士論的兩種選擇!

經典“文質論”與清初士論的呼應關係

“南宋—晚明”歷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質論”

“新文質論”與士人行為的自我規訓

  • “文質論”的重構與“夷夏之辨”歷史記憶的糾葛

“文—質”,“南—北”

“文—質”之辨與經典重述

“文—質”關係與先秦歷史觀的改寫

第五章 “文質之辨”:帝王與士林思想的趨同與合流(下)

  • 小引:“文質”與“教化”

  • 清帝對“文質論”的回應及其與士林輿論的合流

漢滿族群對“文”之涵義理解的趨同

“質勝於文”:一種新解讀

  • 清帝如何應對江南風俗之變?

對“質”的正面肯定:一種統治術

“同中有異”:湯斌與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風俗及其治理

“質表文裡”:帝王生活心態的深層紋理

南巡盛典與乾隆的“奢儉觀”

一點餘論

第六章 清朝“正統觀”之確立與歷史書寫

  • 小引:從兩封交戰文書說起

  • “正統論”譜系簡釋

空間、時間和種族

朝代更替間到底要比賽什麼?

各取所需的選擇:從“北宋”到“南宋”

宋遺民的看法:種族問題何以凸現?

“道統”與夷夏大防的糾葛

  • 對“道統”意義的甄別、更改和攫取

以“一統”擴張消解“種族”之別

破解朱子魔咒

  • 歷史編纂體系中的君王與士人

《通鑑綱目》如何進入皇家視野

書寫規則的制定與乾隆的“節義觀”

“君師”與“道治”角色的合一

士人的反應:以袁枚為例

  • 遺民史學內在精神的集體坍塌

私人撰史與故國之思

帝王對“私史”與“官史”之關係的認知變化

士人對歷史褒貶權力的自覺捨棄

第七章 “經世”觀念的變異與清朝“大一統”歷史觀的構造

  • 小引:“經世”新解

  • “私言”如何轉化成了皇家“公言”?

儒藏說:公私之辨

私門失守:流通的有序化

  • “官師合一”的復古真相

士林氣質與徵集遺書行動的“官守”品格

區分“記注”與“撰述”:以復古為旗幟

革除“私意”:“遺民觀”與歷史書寫

  • 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孔子出現的意義

重釋“道”與“器”的關係

“道”在歷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條件

  • 以“吏”為師:方誌修纂與“大一統”的文化佈局

“治史”與“治國”

修志與輔佐政教之關係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獄?

  •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 “託隱逃禪”未必能“鹹登彼岸”

“觀風”內蘊的轉變

金陵“衣冠冢案”引出的話題

逃隱風格與度牒制度

  • 查禁逆書與“馭人之術”

欲擒故縱

監控嗅覺的培養

《字貫》案牽帶出時文追繳潮

文網重壓下的士風重組

結論 一個場景和四個問題

  • 一 從“明”到“清”:“連續”還是“斷裂”?

  • 二 對朱子的崇抑:維繫“道統”?改篡“道統”?

  • 三 “經世觀”的“常態”與“變態”

  • 四 清朝的“大一統”佈局與“江南”的特殊地位

後 記

附錄 如何詮釋“正統性”是理解清朝歷史的關鍵

——《何處是“江南”》韓文版自序

參考書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