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重新認識美食?


該怎麼重新認識美食?

中國文人向不避談飲食,不但不避談,而且一直很講究。孔老夫子最早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在《論語·鄉黨》裡面還明確列出了飲食的十二項禁忌:“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這大概是中國文人在吃上講究的最好例證。

中國文人不僅在吃上很講究,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善於記錄。如果你去網上搜索一下古代關於飲食的書籍,大概就有幾十種之多,比如《食珍錄》、《清異錄》、《食經》、《本心齋食譜》、《山家清供》、《飲膳正要》、《飲食須知》、《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易牙遺意》、《隨園食單》......近代的則更多,比如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汪曾祺的《食事》、汪朗的《衣食大義》、舒國治的《窮中談吃》......不過談起吃,大多人心中所想皆是食物本身的色香味,很少關注食物的來源、運輸的流程、烹製的過程、食物的意義等。

我之前讀過很多關於飲食的書籍,但大多數講的都是食物的製作種類及食物製作流程的繁複,較少會涉及到食物背後的社會、人文甚至社是人類學的思考。這次讀的梁文道先生關於飲食的三卷小書本,確實讓人對飲食多了一份新的思考。

可能是飲食現在已經由果腹轉向了消費,既然是消費,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選擇。人們不再侷限於日常家用飲食需求,開始追求飲食的多樣性,網上各種關於美食的教程讓人目不暇接。但大多數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欲,你如果問他所食之物之外的一些社會主義,他多半是答不上來的。比如現在素食吃齋很流行,但你要問他什麼叫“齋”,估計他只能給你搖搖頭。其實古代王族在祭祖或拜神之前,必須躲進另一座建築裡暫住,“齋戒沐浴”,不能吃肉,不準喝酒,也不得發生性行為,好徹底潔淨自己,而這個暫住之處,就叫作“齋”(《吃齋》一文對齋的解釋)。

現在的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於吃的這件事不僅講究色香味俱全,更講究效率。如果你去餐館去吃飯,一道菜半個小時之內還沒有上來,你早就一拍屁股走人了,哪還有耐心聽店家解釋做這道菜需要哪些原料,需要哪些步驟,每一個步驟之間的順序是什麼。我曾經有一個朋友,每週都會在朋友圈分享一週的美食,有人就在下面給她評論,你怎麼不去做美食博主啊,這樣就可以天天教大家做吃的。其曰:拍出來就不知道要搞多久,每天晚上回家做飯都像打仗一樣,哪還有時間去做那麼細緻。人都是活在工業化的快節奏中,一個人得是多麼真心熱愛食物,並且樂意瞭解食物背後的過去與未來,才真的能夠做到尊重食物,才能夠兼顧效率並享受食物之美。

餐飲行業大概是所有行業裡面最辛苦的行業之一。古代把從事物質生產的餐飲人員稱為“勤行”。把閒人聚集的行當,主要為食客提供精神服務,讓他們吃得開心吃得有趣的稱之為“閒行”。現在有很多網紅餐廳,你如果問他們開店的理由,有人就會跟你說:“反正天天要和朋友吃飯,加上自己喜歡,不如自己搞一家店”,如果你聽到這樣的論斷,這家餐廳多半是開不長久的。我曾經從事過一段時間的餐飲行業工作,大概知道一個餐飲商家從早忙到晚的狀態。凌晨三四點鐘要起來營業,每天十幾個小時窩身於火熱廚房辛勤勞動,晚上十一二點鐘之後還要上賬盤貨,準備第二天的食材,真正睡眠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有人曾經說過,自古以來,凡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不是為了謀條活路,就是真心喜歡食物。

雖然我們很難改變人們只關注食物本身的色香味之狀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享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好時,能夠思考一下食物背後的一些東西,比如遠隔千里之外的非洲飢餓兒童、有機食物與無機食物之爭、工業化食品流程與慢食運動......我們不僅能夠對食物本身加深一層瞭解,也能夠對自己,對這個世界多一份理解。

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言:萬事萬物皆有來處有去處,變動不居,生生不息,緣起性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