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相關文章鏈接:


1、“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修譜倡議書


2、巢湖十八戶唐 | 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譜之《跋》


3、巢湖十八戶唐之廬江金衝六大房


4、巢湖十八戶唐 | 從《啟義世伯大人序》考天祖啟義公事蹟


5、《晉陽唐氏始遷居巢志》解讀


6、巢湖十八戶唐 | 廬江西鄉唐老屋


7、魅力環巢湖 | 晉陽唐氏十八戶唐遷廬始祖守川公考略


8、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後人巢湖西鄉尋祖溯源記


9、巢湖十八戶唐之廬江唐墩


10、十八戶唐之唐氏合族共議後裔命名字派說


11、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譜之尚志公撰《序》


12、十八戶唐之唐祠神主世系跋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十八戶唐譜上有載八世祖君用公胞弟君輔公的孫子唐裕後裔在河南睢陽,同時康熙《巢縣誌》載:指揮僉事唐賀,性勇毅,有才識 。元季從軍,久無戰績 。歲庚子(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龍江歸附,從取安慶,拔江州,援浙東,殲漢滅吳,南征北伐 ,積有戰功 ,授豹韜衛百戶,升興化衛副千戶。洪武三年(1370年)擢湖州衛指揮僉事 ,階明威將軍。賀公子裕改授睢陽衛指揮僉事。因唐裕任職睢陽,隨居此地,後裔眾多。

同時譜上有記載八世祖君用公三子實公:“公因元季避兵遷居江南池州”,君輔公次子質公:“遷居江南蘇州”。

清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續修的廬江潛川唐氏宗譜(椒枝堂)(以下簡稱椒枝堂譜)中就有譜文《河南睢州遺裔記》和《江南池州遺裔記》:

【《遺裔記》文】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河南睢州遺裔記

河南歸德府睢州孝廉,諱正麟,字玉符者,乃從龍祖賀之子裕,睢州衛指揮僉事,後裔也。


玉符中河南順治丙戍科舉人,於戍子冬十月下浣,上公車。

因往廬郡,訪鄉親,同李韓,諱範,取道吾巢,遇吳魁陽飯店,特遣人入城查問宗派。

吾家眾初不知其為何如人,其使者曰:吾主,河南睢州某,祖籍巢縣鐘樓上唐氏裔也。

次日,爾昌詣詣吳店拜謁,而公為同行者迫返,旌已北指矣。

家眾以未及晤談為恨。

後因能紹曹公、白眉周公諸公同上公車,爾昌即肅楮( 讀音為chǔ)沱託之轉致諸公,入都遍訪公寓所不得。

不意入闈,初與能老連號,次與白老連號,公聞“巢縣”二字,便欣然探聞二公,遂以爾昌手奏答之。


公因序始末,而能亦以爾昌、谷美俱採芹。其弟宏緒,即唐門壻。

白眉與爾昌締朱陳之好,告公,公甚喜。

次早,即彼此交拜付回示。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自都門復


去冬自江而北,走貴邑。憶麟方幼童,聞先人云:後龍祖,諱賀,以湖州衛指揮升睢陽,遂家焉。


而巢乃故里也,觸目惻然,命價(駕)訪之,獲睹輝光,亦知匆匆難應,遂向廬陽矣。

不意至都,於闈遇曹、周兩令親,述有翰示正,想我祖在矣。

而宗長又以鴻修著江表,故仁孝之感,惻有同心,不我遐棄也。

餘兄弟三人,長諱實穎,今以明經,授衛輝 汲縣教諭;次諱應麟,庠生;三郎,餘幸中丙戌鄉試,(父)諱敬弦,廩生;祖諱文煥,庠生;堂兄定國,襲職,其累世家譜,容面再詳,肅此奉復。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自睢州寄

前於春闈,遇曹、周兩令親,道及親臺雅意殷勤,又捧讀翰教,示以宗譜始末,情由無任,南望馳懷,有隻字奉復,未盡所思,今再接德教,感佩何勝?

憶麟居睢僅十二代,祖賀授湖州衛指揮,子裕改睢陽,至詳矣。中有數傳,因麟居溫之廣文,未獲與家兄面詳,拙墨呈覽。

李韓公,系敝鄉親,寄書一封,餘容面布。

應麟札

昨接翰章,捧讀如黃河。旋入故里,遊子歸家。

不勝翹首南望,神馳左右。

按睢陽家譜,有寶公、賓公之諱,寶誤為保,賓誤為彬字,多差訛。後人亦不知為賀祖昆仲也。


適拜讀,始知二百餘年之誤,今日方正昭穆矣。

前人武人也,記載不詳,至曾伯祖都 閫(讀音為kǔn)公尚文學,命麟祖,諱文煥,號心宇,苦志勤學,人庠序,屢上棘闈,不第。

後督麟父敬弦,號緒雲,竭蹶芸編,初進超等,蜚聲遠著。數循場屋後,鬱鬱而終。

愚兄弟哀親之志,焦思苦研,幸賴祖宗有靈,弟中兄貢,正值清、明更始之日。雖不能光大前人,聊以上慰祖宗耳,一接翰音,字字金玉,錦心繡口,指日必大,吾宗可喜可羨。

回書二封,已向弟任所,取來奉上,草草拜覆,容過江北聚首,吐衷不盡也。

外,金華胡翰族譜序,乞録賜一覽。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江南池州遺裔記

知府公第三子,諱實者,以元季避兵,改居池州。

先年,本里甲戶朱乾父,曾在池州貿易。

值上元節,偶至一宦宅,觀燈聞姓唐,其家衣冠濟濟,時宅主聞朱語,因問籍貫何處?悉具告。

遂詢吾族,言系同宗,因兵亂散處四方,即留朱飲酒,並贈贐儀,囑朱致意吾族,言遲日,率子孫北渡,拜祀祖塋。

後因巢兵寇屢變,竟未至,為之悵悵。

傳後查訪,非欲附其薰灼,以祖宗一脈,不忍淹減無聞也。

如睢州一支,使無玉符過巢,訪問吾族,方知祖賀尚有子孫,垂纓戴縱而稱邦彥,談《詩》、《禮》者哉?

含山縣本家冠賢先生髮甲,曾有捷報來祠。族人因恐彼來祭祖,難以承應,未曾往賀,殊為憾事。傳說從團(疃)內去拓皋(即柘皋)唐牛車灣下本家。

先年,曾有數人往忠廟燒香。至祠查譜雲,系竹絲墩分支,將議立祠,來查宗譜,乃從中分十一世分支。


繼後數年,又有介臣之後,字裔珩,諱朝珍;聖嘉之後,字冀彧,諱尤文;際雲之後,字西蘭,諱芳;六分之後,字珩琠。四人備有三牲至祠祭祖,又有土物以饋宗長,意甚殷勤,吾祠內至今竟未報答,殊為缺禮,抱歉良深矣。

中分本家,在合肥城內,曾會一蘇州府唐姓人,因問彼祖籍,示系質公之後,未知是否謹記之,以俟再查可也。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此譜文《遺裔記》應該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年前整理成文的,因在此文之後的《唐母樂孺人節孝傳》是撰寫於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

文中的故事曲折,敘事清爽,講來講去都是緣分天註定,都是遷巢始祖總轄公、六世祖時清公和七世祖從政公的後裔,一脈相承,頭頂一個唐。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通篇要點】

1、河南睢州(今商丘)人唐正(禎)麟,睢州孝廉,字玉符。是從龍祖唐賀之子唐裕(任職睢州衛指揮僉事)的後裔,睢州唐氏這一支也是衛籍,相當於今天的軍籍。

2、玉符中河南順治丙戍(順治三年,1646年)科舉人,於戍子(順治五年,1648年)冬十月下旬,因公事,途徑廬郡(廬州府)巢縣,尋訪宗親,因事未果,後來巢縣唐門有繼續尋找,終於在考場遇到,肅楮(爾昌)認真地寫了一封信。

康熙版《巢縣誌》載:“順治丙戌科,唐禎麟,祖官河南睢陽衛指揮,以官籍雋。今巢之族庠生琬、球、璀、琅,皆其侄。”再查《潮陽縣誌》,有語:“順治十一年(1654)唐禎麟(河南省睢州人)任本縣知縣。順治十二年(1655)為防禦倭寇,知縣唐禎麟於城上築大炮臺5座。”潮陽縣取唐禎麟祖籍,而巢縣則將唐禎麟納入本邑,僅註明其“祖官睢陽”。就“今巢之族庠生琬、球、璀、琅,皆其侄”而言,唐禎麟一族在那時已認祖巢縣;強調“睢陽、睢州”,概有不忘根本之意。而“睢陽、睢州”地名,當是巢人所稱“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一帶。

唐正(禎)麟,名字很講究,可能從:麟趾呈祥,而名禎麟。《詩經·周南·關雎序》有:“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其住宿的吳魁陽飯店,可能是清初順治年間巢城的高端賓館,食宿一體的,下榻這店,圖個吉利“魁”,大魁多士,即中狀元。

3、唐正(禎)麟的祖父唐文煥,庠生;父親唐敬弦,廩生;堂兄唐定國,襲職,其累世家譜。其兄弟三人,大哥唐實穎,今以明經,授衛輝汲縣教諭;二哥應麟,庠生;其是排行最小的。

4、按照睢陽唐氏家譜,有寶公、賓公,但將寶誤為保,賓誤為彬字,名字傳錯了。其後人也不知道寶公、賓公為賀祖的兄弟。現在知道二百餘年之錯誤,更正了宗族的輩分。

裕公之後的睢州唐氏幾世均為武人,記載不詳細,至到唐禎麟的曾伯祖都閫公,因崇尚文學,命禎麟祖,唐文煥,號心宇,苦志勤學,人庠序,屢次參加考試,沒有考取功名。


都閫公後來督促禎麟的父親唐敬弦,號緒雲,盡力讀書,剛開始,遠近聞名。但數次科舉考場後,憂鬱而終。


我們兄弟同情父親之志,著急憂慮,苦心思考,有幸以賴祖宗的神靈保佑,弟中了舉人,兄考上貢生,正逢明、清朝代更替時期。雖然不能顯耀前人,但可以慰藉祖宗。

最後希望能得到一篇抄錄的《金華胡翰族譜序》。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5、知府公,即八世祖君用公,其第三子,實公,在元末避兵災,遷居到池州。

早些年,本里甲戶朱乾的父親,曾經在池州做買賣。恰逢上元節,偶至一官宦宅子,看到其燈籠(過去一般喜歡在燈籠等上標有姓氏),知道姓唐,其家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莊重,此時宅主聽到朱說話,因此問籍貫何處?悉數告之。

唐姓宅主遂詢吾族,說是同宗,因兵亂散處四方,於是留朱飲酒,並且臨別贈送禮物,囑託朱致意吾族,說過些時日,率子孫北渡長江,拜祀祖塋。

後來因為巢湖一帶兵寇屢屢生變,竟然沒有來,為此很愁悵。

傳說後來查訪,並非想攀附其有錢,是祖宗的一脈,不忍心下落不明。

6、含山縣本家冠賢先生髮甲,曾經有捷報來祠堂。族人因為恐彼來祭祖,難以承應,未曾前往祝賀,甚為憾事。


傳說從唐疃內遷去柘皋唐牛車灣下的本家。

查相關資料知:唐冠賢,字泰初,含山縣人,雍正丁未年(即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知孟津縣,值歲旱,力籌賑濟,詳請貸谷一千餘石,全活無算(提供幫助,救活的人多得無法計算),孟津士人素欽其文望,祖率請正,盡心誘掖(盡心竭立,誘掖指授)多所成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澄海縣,線練治理案無霄牘(辦理公務幹練、及時,桌案上沒有過夜積壓公文),五任八載諸廢成,修邑有奪予河,縣亙數里,治河田數千傾昊。

7、早先年,曾經有數人往忠廟燒香。到祠堂查譜,系竹絲墩(俗稱秀才墩子,今中份唐)分支,將議立祠堂,來查宗譜,是從中分十一世分支的。

之後數年,又有介臣之後,字裔珩,唐朝珍;聖嘉之後,字冀彧,唐尤文;際雲之後,字西蘭,唐芳;六分之後,字珩琠。四人備有三牲至祠堂祭祖,又有土產物品饋贈族中長輩,心意甚殷勤,我們祠堂內至今竟未報答,實在是缺禮,非常抱歉。

中分本家,在合肥城內,曾經遇到一蘇州府唐姓人,因為問了彼此祖籍,對方說是質公之後,不知是否記住,以後再查也可以。

巢湖十八戶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蘇州遺裔記


【延伸語】

晉陽唐氏十八戶唐族人在續修譜,一直在努力盡可能尋找族人,包括外遷的族人,都是同宗的族親,過去受社會條件的影響,尋親非常困難。

正如譜書上所說睢州一支,假使沒有唐禎麟路過巢邑,訪問我們族,哪知道祖上賀公還有子孫,能力卓著,出仕任職,談論《詩》、《禮》的人?

所有的尋親,也如譜上所述,不是攀附,而是不忍心祖宗的支脈遺落,遺落了祖宗的子孫,是對先祖的不尊。


《遺裔記》所描述的尋宗親,在今天續譜建祠過程中,任然有借鑑意義。

今天的條件比之前好多了,尋親應該更便捷,但存在時間久遠,老譜資料丟失的不利,這就需要族人們艱苦搜尋,不懈努力,我堅信肯定是有成果的。

各位家人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強國富民和振興家族而奮鬥!!!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