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丁是丁,卯是卯”,是從何而來?


老話說“丁是丁,卯是卯”,是從何而來?

“丁是丁,卯是卯”常用來形容做事情不馬虎、精益求精的態度。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它源於我國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干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得到甲子、乙丑、丙寅……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花甲子。天干、地支的組合當然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出差錯,否則紀年就會混亂。

另一種說法認為,丁和卯的原意是指木建築和木器具製作中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即卯榫結構法。卯指“卯眼”,也稱“鑿”;丁是指“榫頭”,也稱“枘”或“釘”,卯眼和榫頭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致,才能裝配結實,“釘是釘,卯是卯”必須分清楚,不能有一點差錯。由於“丁”“釘”同音,而且“甲乙丙丁”的“丁”比“釘子”的“釘”更簡單易寫,人們便用“甲乙丙丁”的“丁”代替了“釘子”的“釘”。本來的“釘是釘,卯是卯”,便成了“丁是丁,卯是卯”。

關於“丁是丁,卯是卯”的解釋,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卻都說明了做事情要態度認真、準確無誤的道理。

(本文摘自團結出版社《老話說得好》,江濤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