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你會想到哪一種?皇家園林?還是江南古村落?又或者是四合院?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建築。古村落的古樸自然美,皇家園林的輝煌與經典,都展示出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建築的追求也不同。在眾多建築中,木質結構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不管是國外的建築,還是國內的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與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


在中國古建築中,融合了中國歷史文化,不管是結構上,還是材料上,中國古建築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和西方的形成鮮明對比。古代建築中,有幾個特點比較鮮明,分別是:


1:獨特的結構方式。從古代的建築來看,框式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徵之一。和石建築不同,木建築更容易建成框式。為什麼會建成這種結構?有一句老話叫:牆倒屋不塌。這是形容木建築的抗震性,框式結構,對斗拱的利用更加突出,四個角,都有複雜而精妙的斗拱做銜接。不管是皇宮還是寺廟,框式結構不僅看起來輝煌,還很標準,符合中國人的觀念。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2:稜角分明的屋頂。看古代的建築,房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關係到審美視覺,有多個面組成,上面由瓦疊加裝飾,形成梯次視覺。屋頂可分為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廡殿頂、攢尖頂等。根據不同的需求,以及建築的結構,採用不同的屋頂。屋頂上面翹起或出翹,增強的邊沿性,再加上一些鳥獸做裝飾,顯得更加霸氣。


3:顏色鮮明。中國的建築,也是非常講究顏色搭配的,其中紅色是最常用的。使用色彩,也是對建築的保護,由於木建築無法保持長久的時間,因此,需要用桐油和油漆來防護蛀蟲。在此之上,各種顏色出現在建築不同的部位。與此同時,各種顏色圖案也出現在建築中,以故宮為例,紅色為主,配合藍、綠等,形成獨特的建築文化。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二:山體建築與宗教思想的關係


在我國,還有一些是建築,是建在山體或山上的,都是以寺廟或道觀的為多。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度,在建築上,追求自然的建築文化,是許多宗教的問題。中國有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它們的思想都不同。道教中的聖地:武當山,上面有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道教思想講究的是: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道觀修建在山上,更加凸顯與自然和諧的意境。


與道教不同,佛教思想講究天人合一、人神同在,因此在建寺廟的時候,都選擇在群山之中,有松柏、流水、寺廟等,形成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面。許多山水畫中,都有群山、廟宇、流水、松柏等,都是寺廟的真實寫照。有的寺廟更是建在山壁上,這種情況非常特殊,中國就有一座,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俠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它就是:懸空寺。以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三:寺廟為什麼都建在山上的多


現存的寺廟中,有很多都是建在山上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外,還有儒家文化的影響,道教就不用說了,本土的宗教。從戰國時期,儒家和道家就並存在,道家又與道教有關,只是兩派的思想文化不同而已,最終漢武帝選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道家選擇隱居,成為修行的宗教。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意境中,只有把道觀建在山中,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而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入的,與此同時,佛塔建築也跟隨傳入。因對佛祖的尊敬,塔建的越高越好,但在建築技術上,是有限的。於是出現一些情況,在追求佛教思想上,建在山上的寺廟,更容易接近人神同在的理念。而且山上空氣好,更適合修行,遠離嘈雜的世間。在平民來看,沿山而上,前去拜佛,更能顯得真誠。加上漢化後的佛教,更加融合儒家文化,同時也符合中國人祈求的觀念。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四:中國人對大自然文化的崇拜


作為農耕民族,中華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由來已久。從早期的文化,對大自然的敬畏,再到後來,祈求大自然,形成一種文化。畢竟風調雨順,才能帶來更大的豐收。對大自然的崇拜中,分為:天、地、日、月、星、山、海、風、雨、雷等。其中以山為主的,衍生出山神,之後對自然的崇拜,轉到神的層面來。


慢慢的,對山的感情,也不斷的加深,出現許多以山為主的詩詞,和以山為主的書畫等。當古人把這種情感,放在寺廟的建造上時,就出現了這種獨特的建造方式。其實這也是一種人對自然文化的喜歡,以山為家,在此修行,反映宗教與大自然文化的結合。如果建在鬧市附近,更多的是對香火錢的需求,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但和那種建在山上的寺廟不同,他們追求更高的層次佛法與心境。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五:寺廟園林植物的獨特


在寺廟或道觀中,也是有自己特點的,在造型上,和皇家園林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比如,皇家園林是和京師離不開的,畢竟皇宮貴族需要去遊玩,不會走太遠。但寺廟可以根據信徒的興旺多少,由或者根據百姓的需求,選擇在不同的地方建造寺廟。而在體現人與自然和諧中,寺廟的園林植物是精心挑選過的。


在許多寺廟中,它的植物是有講究的,經過漢化後的宗教,也發揮了本土的特色。宗教文化和古典園林的融合,是中國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明清時期,是寺廟園林巔峰期。而在園林中,植物是重要的選擇,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有烘托、思想寄託、觀賞等作用。因此,一些古樹名木通常被選中,種植寺廟園林,襯托出天人合一的表現。由於不同地方,寺廟選擇的植物也會有所不同。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在佛教中,佛經規定,寺廟植物必須種植五樹六花,所謂五樹六花是指:菩提樹、高榕、檳榔、糖棕、貝葉棕五樹;六花是:荷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地湧金蓮。許多寺廟都是採取這種配置,但也有差別的,比如有的寺廟出現了松柏和南天竹等,這也是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在配上寺廟中的佛像,更形成一種的人、神、自然文化的融合。


六:總結


從建築選擇地來看,選擇在山上,是為了躲避世俗的侵擾,更是脫離紅塵,達到心意自然的放飛。建在山上的寺廟或者道觀,因修行,壽命都能得到延長,這就是所謂的“長生不老”,在群山中,空氣質量清新,確實有這個可能。佛法雲:世間佛寺千萬,豈肯只在山間,鬧市可聽佛語,深山願坐苦禪。這也顯示出,不同的地方的寺廟,修行的道路也是不同的,深山的只能靠心性悟法,追求佛學的更高境界。離鬧市近的,以幫助百姓做法超度,修的是普度眾生,但也容易起私慾,無法真正脫離紅塵世俗。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山體與寺廟的結合,造就獨特的文化歷史


在寺廟的建築史上,造型和皇宮的相差不大,但寺廟中有佛塔,專門供奉佛祖和舍利子的。由於寺廟突破了各種限制,它的選址可以更加廣泛,可以選擇在景色優美的地方。營造出一種自然文化中的建築。在寺廟選擇建在群山之中時,是漢化後的佛教改變,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更是對佛教的尊敬和信仰。


縱觀中國的建築,是“可遊”和“可居”的,既可以旅遊,又可以居住。在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中,曾提到,中國的建築不像歐洲的大教堂一樣,一進入,就是一個巨大封閉空間。中國的寺廟不同,擁有獨特的空間意識,更有對自然文化的喜愛,也與山體結下了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