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著名畫家範曾交往的朋友非富即貴,特別是和中國幾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頂級人物也交往甚密,這不難看出範曾的社會影響力和交往圈層的高端。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楊振寧 我非常喜愛範曾先生的畫


範曾與楊振寧私交甚密。


上世紀80年代初,楊振寧第一次到範曾家探訪,兩人一見如故,聊得非常開心。他興致盎然地看了範曾身邊所有的畫作,極為讚賞。臨走時在留言冊上題字:“我非常喜愛範曾先生的畫!”


1991年,楊振寧專門從美國飛赴巴黎去看望範曾,並在盧浮宮玻璃金塔請範曾和夫人楠莉吃飯。席間,楊振寧語重心長地對範曾說:“希望10年後能在國內看到你!”一席話,說得範曾眼熱淚盈眶。後來,範曾沒有讓楊振寧失望,三年後,幾經周折,範曾終於從巴黎回到祖國。


範曾歸國後不久,有一次原國家教委一位負責人在南開大學請楊振寧吃飯,席間,楊振寧毫不掩飾自己對範曾歸國之舉的欣賞:範先生回國,對中國是一件大好事,對南開是一件大好事,對範曾是一件大好事!


南開大學數學家胡國定當時也在場,他吃完飯馬上就趕到範曾家,將這件事告訴了範曾,直言楊振寧先生這番話“太感動人了!”


95歲的楊振寧先生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時,範曾就此專門為人民網撰文《我所熱愛的楊振寧先生》,表達對楊振寧先生的敬佩,全文如下:


當鄧稼先等製出原子彈時,楊振寧聽到完全自力更生、不憑任何國家技術的支持時,楊振寧離開了餐桌,到另外一間屋,鄧稼先找到楊振寧時,楊振寧正在哭,他是興奮、感動,為祖國的輝煌成就、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流下最真情的眼淚。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有一天在我家,鄧稼先的夫人告訴我,“如果不是振寧,我們可能老死在酒泉了,因為振寧回來後,要見鄧稼先、周光召和于敏,周總理立刻將中國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全部接回北京。”周光召、于敏也同樣如此講。(那天周光召先生、于敏先生也來我家作客)楊振寧對故人的眷眷之愛是如此深厚而真誠。


楊振寧念茲在茲於祖國物理學的進步,他甚至在八十高齡,依然給清華大學的同學講課,解答研究生們的疑難問題。他為中國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作出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著名科學家葛墨林告訴我,物理學界公認從古典物理學到近代物理學,我們一致認為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是三座里程碑。晚年他把在清華的小別墅稱作“歸根居”,並請我題字刻在石頭上,他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可想而知。他對祖國的貢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量的,在他和姚期智到我家聊天時,姚先生講到回國的複雜過程和楊振寧的竭力鼓勵。


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楊振寧從內心高興,他說:“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為莫言高興。”


楊振寧先生的真誠、愛國無疑是我們的榜樣。


可以肯定的是,楊振寧和範曾之間的個人關係非常好。每當範曾的書法與繪畫引起爭議的時候,楊振寧都挺身而出,為朋友範曾加油鼓勁,無疑為範曾的名聲增添了很多信心。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楊振寧和範曾就有過接觸。楊振寧和範曾年齡相差16歲,但他毫不掩飾對範曾繪畫和書法的熱愛,稱他為中國最好的人物畫家。有兩件事可以證明,楊振寧和範曾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第一件事,楊振寧送他回北京公寓,取名為“歸根居”,特地請範曾題字。他對範曾的書法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他還請範曾和偉大的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創作一幅畫,並對此表示十分讚賞。


近年來,範曾的畫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範曾的身價也大大的提高。但圍繞範曾的繪畫和書法的爭論卻越來越受到影響。首先,李敖對他的書法作品的評價廣為人知,說他的書法令人討厭,就是賬房的毛筆字水平。第二個問題是通過流水線和繪畫來籌集資金。面對鋪天蓋地的爭議,雖然範曾一貫保持著傲慢的個性,試圖表現出不贊成的態度,但事實上,情況已經變得有些尷尬。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楊振寧站起來支持範曾。範曾沒有問題,他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和偉大的畫家。範曾不僅是近代的大師,也是數百年來不可多得的書畫大師。如此高的評價反映了範曾作為一個“大師”的自信,給範曾增添了許多自豪感。


楊振寧95歲生日時,南開大學專門為此舉辦了慶賀活動。範曾出席該活動,並作對聯“物理固天地自為,曾見先生開覺路;靈臺追聖賢心思,尚蒙巨匠啟千秋。”同時,以《赤壁賦》為主題,以蘇軾、黃庭堅、佛印、仙鶴為主角,作畫一幅,祝賀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範曾說,“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認識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


範曾在現場回憶與兩位先生交往的歷程時說,和科學家在一起,心境非常愉悅。兩位先生待人接物風格不盡相同,但對自己都是同樣愛護,從他們身上受到的教育很難用語言形容。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2004年,楊振寧在給範曾的信中宣佈他已和翁帆女士定婚。翁帆女士是廣東某大學的研究生,28歲。


範曾先生獲悉這一消息後,寫下親筆賀信,衷心地祝福楊振寧教授:


親愛的楊振寧先生:


在您的吉日將至的時刻,請接受我和楠莉誠摯而欣慰的祝賀,並請轉告翁帆女士這一來自多年來深受先生呵護援手的藝術家發自內心的頌辭。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您所作的審美裁判和熱烈而淳樸的詩意的決定,都將載入人類生命之歌的史冊。


順頌翁帆女士永保美妙的青春,祝她幸福。


此頌


安祺


範曾、楠莉


2004年12月18日


範曾說,楊振寧先生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愛了,就敢於向天下人公開。因為他為人的原則是:君子之行也,如日月之經天。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楊振寧與翁帆

莫言 我現在可以稱他為大師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他本人也是受到了多方祝賀。在諸多祝賀的人中間,有一個人堪稱是重量級人物,他就是範曾。範曾對於莫言的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友好,他指出莫言是他的好朋友,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我”給他祝賀,並且他覺得這是實至名歸。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說來也怪,莫言一個寫小說的人,怎麼就與範曾成為好朋友了?這一段淵源說來話長。論年齡,範曾年長莫言17歲,大了一輪還多;論資歷,範曾成名的時候,莫言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業餘文字愛好者;論財富,早在莫言獲諾貝爾獎之前,範曾一次捐款都敢捐1000萬……二人的人生經歷多有不同,但是二人卻是跨領域成為了好朋友。範曾是一個很傲氣的人,你可以看一下他對齊白石、黃永玉的評價,很是不客氣。


範曾年長莫言17歲,在某次公開活動中,範曾稱莫言為“莫言兄”。這個稱呼也是很有講究的,文人之間的稱呼往往會比對方小一截,從而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範曾與莫言確實是私交甚厚。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2003年5月15日,著名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著名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展開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兩位諾獎得主先後圍繞科學、文學、治學、勤奮以及中國夢等話題展開了對話,並與現場學生進行了交流。範曾主持了這場巔峰對話。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對話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傳統音樂——莫扎特D大調進行曲中拉開序幕。隨著範曾的“讓我們歡迎純粹的科學家和純粹的文學家!”相隔55年的兩位諾獎得主的對話就此開啟。


高行健 《羅漢說法圖》前的合影


範曾的“諾獎”朋友圈:楊振寧、莫言...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這個名字很多人比較陌生。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範曾和高行健的交往細節不得而知,但是在他的博客中找到了一張當年範曾旅居巴黎時,劉再復、高行健到範曾別墅區看他在《羅漢說法圖》前的合影。


這就是書畫家範曾高大上的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