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茶為什麼會在唐朝興起,那茶文化的內容是什麼呢?小編今天用茶聖陸羽的《茶經》來講述唐朝茶文化的具體內容!

唐朝產茶的地區很廣,各地都有品質優良的名茶。

《唐國史補》卷下雲:“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寮,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邕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而浮樑之商貨不在焉。”

所記述的包括了今江、浙、鄂、湘、川、閩等省所產名茶。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茶葉

陸羽在《茶經》中,將主要產茶區分為八大片,即山南、淮南、浙西、浙東、劍南、黔中、江南、嶺南;對同一地區不同地點所產的茶進行了評價,如山南以峽州茶為上,淮南以光州茶為上,浙西以湖州茶為上,浙東以越州茶為上,劍南以彭州茶為上。按品質高低,品評出各地所產茶葉的質量,在飲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助於優質名茶的選育和推廣,也助於粗放式飲茶向精緻品飲過渡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茶經》

光是分清了好的茶葉的產區,沒有一系列的製茶方法也是不行的,這跟好的璞玉也要經過雕琢才能成為一塊美玉的道理是一樣的。怎麼製茶呢,陸羽在《茶經》中記載的工序有采午、曬青、晾青、搖青、蒸青、烘焙、做餅等。第一步叫做採午,指的是在辰時之後午時之前(7—11點)採茶,因為在太陽出來之前,茶樹上都都蓋著一層霧水,如果被採摘的茶葉帶有霧水,最終制成的茶葉品質會大大下降;接下來就是要將茶葉放置在比較開闊,光照比較好的地方,用日光將青嫩的茶葉曬成稍稍枯萎的狀態,這步叫曬青;同時要掌握好茶葉枯萎的程度,即青葉稍微有一點點捲曲,就要立馬把茶葉放在面積稍大的竹箔上,轉移場地到通風陰涼的地方,這個步驟叫做晾青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搖青


晾完茶葉後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叫做搖青,這一步要將茶葉放置在吊著的竹篩中,然後不停的搖晃它。光是搖青就有四個階段,即:

一遍搖青搖均勻,二遍搖青搖水分,三遍搖青搖香醇,四遍搖青搖音韻。

這還沒完,還有搖青的手法,簡單的前後搖晃可達不到製茶的要求,必須是前後左右有規律的旋轉搖動。每一個階段怎麼搖,搖多久沒有固定的答案,必須根據茶的質地,還有依靠經驗和悟性才能決定要搖晃的方向、搖動的時間等,搖青大概是最能體現製茶的工匠精神的步驟了。緊接著的步驟是蒸青,這一步要將茶葉放置在焙籠中烘烤,這一步最緊要的是對火候的掌握,火過於猛,茶葉過幹,火過於小,茶葉含水分多不易儲存。烘烤時,還要時不時地給茶葉灑水補溼,因為只有溼度恰當,茶葉的嫩度、條形、色澤、勻淨度才能上乘。最後一道工序是將茶葉壓成餅,將烘焙後的茶葉包在布袋裡,然後用力抓、轉、搓、壓,最後在布袋上壓一塊石板

做成茶餅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唐朝出土茶餅

如果說唐代製茶呈現出較高的工匠精神,那麼煎茶則更有著諸多的講究。以飲茶過程中的各種用具為例,《茶經》制定了二十四種茶具,這些各有用途的茶具不可或缺,為品飲者所必備。《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陸羽“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唐朝茶具實物屢有出土,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法門寺茶具均為銀器,品種較為齊全,有碾茶、羅茶用的茶碾、茶羅,烘茶用的籠子,煎煮茶湯用的風爐、鎳、火莢、茶匙、則、熟盂,點茶用的湯瓶、調達子,貯茶貯鹽用的盒、簋、鹽臺,飲茶用的茶托、茶杯等。其中多數器具屬於《茶經》所述二十四種茶具之列,應是遵循陸羽設計的茶具規範製作的。茶具的繁多和規範,體現了茶道的繁縟和嚴謹。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唐法門寺出土茶具

除了精巧的煎茶器具,煎茶的所用的的選用更是嚴謹。水是煎茶的基本原料,茶的色、香、味都是通過水來體現的,水的品質與茶湯的質量關係極大,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唐人煎茶十分注意水的選用,陸羽對煎茶用水很有研究,他在《茶經》中說,煎茶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次。山水中以白色石隙中流出的泉水為上;噴湧而出或飛流直下的水不宜取用,常飲令人生頸疾;山谷中停蓄的死水斷不可取,因其中易生毒害。江水要到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去取,求其潔淨。井水要到人們經常汲水的井中提取,求其水活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山間泉水

陸羽等人還對全國各地的水質進行了系統地品評,排出高下等次。據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與陸羽大致同時的劉伯芻,“為學精博,頗有風鑑”,他品評天下名水,將宜於煎茶者分為七個等級: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第七。

陸羽品評水,涉及的地域範圍要比劉伯芻大得多,以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為第一,雪水為第二十。若以地域性水質而論,“楚水第一,晉水最下”。陸羽還認為:“夫茶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煎茶用水不必過分追求天下名水,用產茶地的水可得水土之宜,就能烹出好茶,不必捨近求遠。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乾隆冊封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唐朝煎茶,是把茶末放在水釜中烹煮,其關鍵在於煎水,即使有了好的水源,也得煎水有法。宋人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云:“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水煎得好,才能保存茶性,使茶的色、香、味俱佳。陸羽總結出了煎水過程中水從初沸到全沸時的“三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三沸之水煎茶最妙,再煮下去便“水老”而不可飲了。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陸羽煎茶

煎茶的程序一沸即水面有魚目大小的氣泡泛出,並有輕微的聲響時,適量加入食鹽花以調味;二沸即水面邊緣湧起連珠水泡時,先舀出一瓢水來,然後用竹筷攪動釜中的水,使水的沸度均勻,將量好的茶末從沸水中心處投下,再輕緩攪動;三沸即釜中茶湯波浪翻滾時,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倒入釜中止沸,煎茶過程完成。飲用時,將茶水酌入盞內趁熱飲,細細品味。唐人認為,從釜中盛出的第一杯茶水味道最美,三杯之後便不值得品味,只可用來解渴。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煎茶

隨著茶道的形成,唐人飲茶進入了新的境界,茶宴、茶室、茶肆等應運而生。茶宴即以茶宴請賓客,又稱茶會、湯社、茗社等。以茶待客古已有之,到唐朝正式出現了茶宴。唐朝的茶宴有多種形式,或盛宴款待眾多賓客,或好友數人小聚品茗談心。大型茶宴以在顧渚山舉辦的最為有名。顧渚山位於湖州和常州的交界處,湖州產紫筍茶,常州產陽羨茶,都是作為貢品進獻皇帝的,對茶的品質要求極高。每逢早春造茶時,兩州太守都要到顧渚山來監製,並邀請許多社會名流共同品評和審定,這樣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茶宴。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顧渚山

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詩云:

“遙聞境會茶山宴,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詩人想象當時顧渚山茶宴熱鬧非凡的盛況,對自己沒能參加盛會頗感惆悵。

茶肆,又稱茶坊、茶屋、茶攤、茶鋪、茶館等等。茶肆唐朝已有,稱為“茗鋪”。茶室又叫茶寮,一般指個人專闢的煎茶、品茶、讀書的精室。這種個人茶室也是在唐朝出現的,擁有茶室者多為品位較高且熟諳茶道的文人雅士。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唐朝茶宴

唐朝的茶文化怎麼會少了有關於文人對茶文化做的昇華,文人的部分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關於文人對茶文化的造就,就不得不提茶的特性。茶葉生長於南方,需要溼潤的氣候,肥沃的酸性土壤,可謂是集天地之精華,又因其品性溫潤平和,味道幽香還帶著一絲苦澀,完全契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比如道家的清靜無為、儒家的中庸平和、佛教的淡泊寧遠,文人不去寫他簡直沒有道理是不是?以陸羽為代表的文人助力茶這種物質文化登上精神文化的平臺,助力了中國特有的、與儒釋道有關的茶道精神的形成,而茶道精神又是茶文化的靈魂所在。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茶道

皎然是第一個提出“茶道”這個詞的人。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寫到: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這詩寫的是飲茶的三個境界。第一層是,茶能解渴,能消除疲勞,清神爽朗;第二層是喝茶使人愉悅,精神上獲得滿足;第三層則是精神文化的創造了!這裡面的茶道,既不是製茶之道,也不是煎茶之道,而是從小小的茶中悟出來的人生之道。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皎然喝茶

茶道精神中還體現了儒家不斷追求道德品格完善的精神。《茶經》的篇首寫道:“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又何嘗不是按著自己寫的這個道德準則來規範自己呢?《新唐書》裡對陸羽的評價是“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陸羽視功名利祿為天上飄飄然的浮雲,追求自己的一生執著,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戒慎自守,達到慎獨的境界。還有陸羽的好朋友們也都如此,比如敢於為民請命的顏真卿,淡漠名利的皎然,還有有著伯樂之才的李齊物……近朱者赤,君子都是扎堆的,他們不僅都愛茶,還在淡淡的茶香中不斷地昇華自己的人格。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顏真卿像

儒家除了道德品格的完善被融入茶道,中正和諧思想也被灌入其中。茶葉品行溫潤平和,唐人斐汶《茶述》雲,“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中庸》曰:“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大家都知道,要製出一杯好茶,要有適合這種茶葉的水,有恰到好處的火候,還有能將茶水完美交融的高超技法,就連茶具的質地、形狀、外觀都會影響著茶的口感。文人愛茶,愛好茶,就要將上述幾個要素完美的契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和諧思想的體現,也是一杯好茶的文化品格。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

再就是中正,中正的意思是為人處世要適度自然,要不偏不倚,這樣才能使事物達到內外和諧的狀態,處於最佳的狀態。製茶便是如此,煮茶火候既不能太猛大不能太小,投茶時機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文人將製茶的過程一步一步的記在心裡,又將心得一筆一筆的寫在紙上。為人處世不就是要達到像製茶這樣,幹什麼都要恰到好處嗎?無疑是的!中正和諧完美的契合了茶道精神。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綠茶

茶的味道幽香質樸,也常常被文人用來表達自己追求恬淡寧靜的心態。如唐代詩人張籍在《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一文中寫到:

“世途煩器,詩人士大夫久處期間,則又不耐其擾,遂亦不得不往遊禪林,借茶求靜,暫解塵網。”

文人用喝茶靜心來忘卻世俗的繁雜,正如陸羽拒絕仕途,遊歷天下詢問茶事一般,淡泊名利;也如皎然守在佛門,潛心修行,清靜無為。摒棄浮華,遺忘掉私慾與雜念,在茶香的浸染中保持內心的恬淡與寧靜的心態,這就是文人喝的茶,茶道精神躍然紙上!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蕭翼賺蘭亭圖》(閻立本)

唐朝的茶文化在文人的筆下生花,在文人的詩文中昇華品格,這也是小編把文人對茶文化的建設放在最後壓軸的原因,希望各位看官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對唐朝的茶文化有更多的瞭解。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我是作者漁舟,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記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為您帶來最有趣的傳統文化!也歡迎把我們分享給您的朋友們!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歡迎評論留言給我們一起討論哦~麼麼噠(o゚v゚)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