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我们讲到了茶为什么会在唐朝兴起,那茶文化的内容是什么呢?小编今天用茶圣陆羽的《茶经》来讲述唐朝茶文化的具体内容!

唐朝产茶的地区很广,各地都有品质优良的名茶。

《唐国史补》卷下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邕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所记述的包括了今江、浙、鄂、湘、川、闽等省所产名茶。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茶叶

陆羽在《茶经》中,将主要产茶区分为八大片,即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对同一地区不同地点所产的茶进行了评价,如山南以峡州茶为上,淮南以光州茶为上,浙西以湖州茶为上,浙东以越州茶为上,剑南以彭州茶为上。按品质高低,品评出各地所产茶叶的质量,在饮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优质名茶的选育和推广,也助于粗放式饮茶向精致品饮过渡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茶经》

光是分清了好的茶叶的产区,没有一系列的制茶方法也是不行的,这跟好的璞玉也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一块美玉的道理是一样的。怎么制茶呢,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工序有采午、晒青、晾青、摇青、蒸青、烘焙、做饼等。第一步叫做采午,指的是在辰时之后午时之前(7—11点)采茶,因为在太阳出来之前,茶树上都都盖着一层雾水,如果被采摘的茶叶带有雾水,最终制成的茶叶品质会大大下降;接下来就是要将茶叶放置在比较开阔,光照比较好的地方,用日光将青嫩的茶叶晒成稍稍枯萎的状态,这步叫晒青;同时要掌握好茶叶枯萎的程度,即青叶稍微有一点点卷曲,就要立马把茶叶放在面积稍大的竹箔上,转移场地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这个步骤叫做晾青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摇青


晾完茶叶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叫做摇青,这一步要将茶叶放置在吊着的竹筛中,然后不停的摇晃它。光是摇青就有四个阶段,即:

一遍摇青摇均匀,二遍摇青摇水分,三遍摇青摇香醇,四遍摇青摇音韵。

这还没完,还有摇青的手法,简单的前后摇晃可达不到制茶的要求,必须是前后左右有规律的旋转摇动。每一个阶段怎么摇,摇多久没有固定的答案,必须根据茶的质地,还有依靠经验和悟性才能决定要摇晃的方向、摇动的时间等,摇青大概是最能体现制茶的工匠精神的步骤了。紧接着的步骤是蒸青,这一步要将茶叶放置在焙笼中烘烤,这一步最紧要的是对火候的掌握,火过于猛,茶叶过干,火过于小,茶叶含水分多不易储存。烘烤时,还要时不时地给茶叶洒水补湿,因为只有湿度恰当,茶叶的嫩度、条形、色泽、匀净度才能上乘。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茶叶压成饼,将烘焙后的茶叶包在布袋里,然后用力抓、转、搓、压,最后在布袋上压一块石板

做成茶饼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唐朝出土茶饼

如果说唐代制茶呈现出较高的工匠精神,那么煎茶则更有着诸多的讲究。以饮茶过程中的各种用具为例,《茶经》制定了二十四种茶具,这些各有用途的茶具不可或缺,为品饮者所必备。《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陆羽“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唐朝茶具实物屡有出土,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法门寺茶具均为银器,品种较为齐全,有碾茶、罗茶用的茶碾、茶罗,烘茶用的笼子,煎煮茶汤用的风炉、镍、火荚、茶匙、则、熟盂,点茶用的汤瓶、调达子,贮茶贮盐用的盒、簋、盐台,饮茶用的茶托、茶杯等。其中多数器具属于《茶经》所述二十四种茶具之列,应是遵循陆羽设计的茶具规范制作的。茶具的繁多和规范,体现了茶道的繁缛和严谨。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唐法门寺出土茶具

除了精巧的煎茶器具,煎茶的所用的的选用更是严谨。水是煎茶的基本原料,茶的色、香、味都是通过水来体现的,水的品质与茶汤的质量关系极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人煎茶十分注意水的选用,陆羽对煎茶用水很有研究,他在《茶经》中说,煎茶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次。山水中以白色石隙中流出的泉水为上;喷涌而出或飞流直下的水不宜取用,常饮令人生颈疾;山谷中停蓄的死水断不可取,因其中易生毒害。江水要到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去取,求其洁净。井水要到人们经常汲水的井中提取,求其水活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山间泉水

陆羽等人还对全国各地的水质进行了系统地品评,排出高下等次。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与陆羽大致同时的刘伯刍,“为学精博,颇有风鉴”,他品评天下名水,将宜于煎茶者分为七个等级: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第七。

陆羽品评水,涉及的地域范围要比刘伯刍大得多,以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雪水为第二十。若以地域性水质而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陆羽还认为:“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煎茶用水不必过分追求天下名水,用产茶地的水可得水土之宜,就能烹出好茶,不必舍近求远。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乾隆册封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唐朝煎茶,是把茶末放在水釜中烹煮,其关键在于煎水,即使有了好的水源,也得煎水有法。宋人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云:“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水煎得好,才能保存茶性,使茶的色、香、味俱佳。陆羽总结出了煎水过程中水从初沸到全沸时的“三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三沸之水煎茶最妙,再煮下去便“水老”而不可饮了。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陆羽煎茶

煎茶的程序一沸即水面有鱼目大小的气泡泛出,并有轻微的声响时,适量加入食盐花以调味;二沸即水面边缘涌起连珠水泡时,先舀出一瓢水来,然后用竹筷搅动釜中的水,使水的沸度均匀,将量好的茶末从沸水中心处投下,再轻缓搅动;三沸即釜中茶汤波浪翻滚时,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倒入釜中止沸,煎茶过程完成。饮用时,将茶水酌入盏内趁热饮,细细品味。唐人认为,从釜中盛出的第一杯茶水味道最美,三杯之后便不值得品味,只可用来解渴。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煎茶

随着茶道的形成,唐人饮茶进入了新的境界,茶宴、茶室、茶肆等应运而生。茶宴即以茶宴请宾客,又称茶会、汤社、茗社等。以茶待客古已有之,到唐朝正式出现了茶宴。唐朝的茶宴有多种形式,或盛宴款待众多宾客,或好友数人小聚品茗谈心。大型茶宴以在顾渚山举办的最为有名。顾渚山位于湖州和常州的交界处,湖州产紫笋茶,常州产阳羡茶,都是作为贡品进献皇帝的,对茶的品质要求极高。每逢早春造茶时,两州太守都要到顾渚山来监制,并邀请许多社会名流共同品评和审定,这样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茶宴。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顾渚山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诗云:

“遥闻境会茶山宴,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诗人想象当时顾渚山茶宴热闹非凡的盛况,对自己没能参加盛会颇感惆怅。

茶肆,又称茶坊、茶屋、茶摊、茶铺、茶馆等等。茶肆唐朝已有,称为“茗铺”。茶室又叫茶寮,一般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读书的精室。这种个人茶室也是在唐朝出现的,拥有茶室者多为品位较高且熟谙茶道的文人雅士。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唐朝茶宴

唐朝的茶文化怎么会少了有关于文人对茶文化做的升华,文人的部分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关于文人对茶文化的造就,就不得不提茶的特性。茶叶生长于南方,需要湿润的气候,肥沃的酸性土壤,可谓是集天地之精华,又因其品性温润平和,味道幽香还带着一丝苦涩,完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中庸平和、佛教的淡泊宁远,文人不去写他简直没有道理是不是?以陆羽为代表的文人助力茶这种物质文化登上精神文化的平台,助力了中国特有的、与儒释道有关的茶道精神的形成,而茶道精神又是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茶道

皎然是第一个提出“茶道”这个词的人。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到: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诗写的是饮茶的三个境界。第一层是,茶能解渴,能消除疲劳,清神爽朗;第二层是喝茶使人愉悦,精神上获得满足;第三层则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了!这里面的茶道,既不是制茶之道,也不是煎茶之道,而是从小小的茶中悟出来的人生之道。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皎然喝茶

茶道精神中还体现了儒家不断追求道德品格完善的精神。《茶经》的篇首写道:“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又何尝不是按着自己写的这个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呢?《新唐书》里对陆羽的评价是“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陆羽视功名利禄为天上飘飘然的浮云,追求自己的一生执着,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戒慎自守,达到慎独的境界。还有陆羽的好朋友们也都如此,比如敢于为民请命的颜真卿,淡漠名利的皎然,还有有着伯乐之才的李齐物……近朱者赤,君子都是扎堆的,他们不仅都爱茶,还在淡淡的茶香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人格。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颜真卿像

儒家除了道德品格的完善被融入茶道,中正和谐思想也被灌入其中。茶叶品行温润平和,唐人斐汶《茶述》云,“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中庸》曰:“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大家都知道,要制出一杯好茶,要有适合这种茶叶的水,有恰到好处的火候,还有能将茶水完美交融的高超技法,就连茶具的质地、形状、外观都会影响着茶的口感。文人爱茶,爱好茶,就要将上述几个要素完美的契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和谐思想的体现,也是一杯好茶的文化品格。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

再就是中正,中正的意思是为人处世要适度自然,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事物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处于最佳的状态。制茶便是如此,煮茶火候既不能太猛大不能太小,投茶时机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文人将制茶的过程一步一步的记在心里,又将心得一笔一笔的写在纸上。为人处世不就是要达到像制茶这样,干什么都要恰到好处吗?无疑是的!中正和谐完美的契合了茶道精神。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绿茶

茶的味道幽香质朴,也常常被文人用来表达自己追求恬淡宁静的心态。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一文中写到:

“世途烦器,诗人士大夫久处期间,则又不耐其扰,遂亦不得不往游禅林,借茶求静,暂解尘网。”

文人用喝茶静心来忘却世俗的繁杂,正如陆羽拒绝仕途,游历天下询问茶事一般,淡泊名利;也如皎然守在佛门,潜心修行,清静无为。摒弃浮华,遗忘掉私欲与杂念,在茶香的浸染中保持内心的恬淡与宁静的心态,这就是文人喝的茶,茶道精神跃然纸上!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经》中的传统文化

《萧翼赚兰亭图》(阎立本)

唐朝的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生花,在文人的诗文中升华品格,这也是小编把文人对茶文化的建设放在最后压轴的原因,希望各位看官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对唐朝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我是作者渔舟,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记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带来最有趣的传统文化!也欢迎把我们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欢迎评论留言给我们一起讨论哦~么么哒(o゚v゚)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