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穿越到明朝,附身崇禎帝,你怎麼挽救大明朝?

李振亞love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也想過,但經過仔細論證,我發現我就是崇禎,也不能挽救大明的危局,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歷史潮流。


怒江潮


朽木難雕,誰附身崇禎皇帝,都挽救不了大明。

明朝到了崇禎這個時代,國家機器已經是爛的根裡了,只能大破後而立,自上而下大換血,但自己不可能破了自己的政權,破成了孤家寡人了,誰給比干活?你就是有一百個一千個利國利民的國政,執行不了有什麼用呢?

崇禎皇帝執政,就算他性格多疑,自負少謀,難道他乾的事情少了嗎?崇禎皇帝日日上朝,勤勤勉勉,無一日懈怠,史料記載: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就這工作態度就是賢君的行為,貪懲腐敗,他也是力度很大,任免官員雖然有失誤,但也是魄力十足,內閣懲處撤換了幾十次,又什麼用呢?貴族吸血蟲你敢都殺了嗎?顯然不敢,都是朱家親戚,官員士族你敢殺了嗎?顯然也不敢,還要靠他們幹活呢?所以你無論想幹什麼,想做什麼,你都是無用功。

這還不算,當時的明王朝,國庫空虛,外敵叩關,天災人禍,農民起義,士兵渙散。王朝末年,無可奈何,就是南遷南京,偏安一隅,也解決不了,朝廷腐敗,內部爭權,自私自利的問題,也是早亡晚亡的問題。明朝和宋朝不一樣,宋朝南建,是有機會重返中原的,因為宋朝還沒爛到根裡,只是突然被金兵攻破首都了,軍民士氣仍在,明朝到了崇禎朝,真是到了爛的整不起來的階段了。


曹老師xixi


想要拯救明朝,除非穿越魂穿韓山童或者韓林兒,從頭開始,而穿越崇禎大帝身上純屬浪費穿越機會,話說此時明朝已經積重難返,病入膏肓,隨時蹬腿瞪眼了,別說你穿越過去,就算朱重八復生也再難有作為!以下就給你整理一下明朝滅絕的幾大重點原因:

首先明朝滅亡是因為實在太多的宗室宗親了,一個個的都是朱重八之後,都是老朱家子弟,比清朝的八旗子弟都不如,八旗子弟好歹是打出生就帶著軍籍的,別管平日裡怎麼遛狗架鷹,聲色犬馬,但是隻要有戰役就必須上前線的,而且很多旗人子弟之家破敗也是因為違法犯罪而家道中落。但是老朱家的宗室除非像是寧王一樣的造反,否則誰會去得罪他們?明末崇禎年間在冊的姓朱的宗室宗親就上百萬人口了,而明朝攏共也就一億人口左右,這還不算沾親帶故的,也就是說平均要一百人去供應一個宗室吃喝嫖賭,欺男霸女!

其次就是明朝沒有數學,別說應用數學的計算火藥、計算射程、計算鑄造的時間和用料了,就連計算天文曆法都計算不明白,愣是把節氣都能給算錯,結果連年受災,不按照農時耕作能不受災嗎?卻被現在給洗腚為小冰河,你們家小冰河三年五載的就結束了?小冰河最低沒有五十年以內的,別說明朝,就算我們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趕上五十年小冰河也是滅亡的結局,所以明末就是算錯了曆法自作孽!少跟我說翻譯了幾本數學著作,幾何學就是那時候翻譯的,關鍵除了翻譯書的人以外還有誰看?

然後就是說明朝的黨爭實在是太亂套了,文官和宦官之間狗咬狗,直接受苦的就是民眾,少在這裡說明朝資本萌芽,資本萌芽的考證是徐一夔的《織工對》結果最後論證《織工對》裡面描述的時間節點是元末明初,看看朱重八重農抑商的德性,再看看黃道婆出自元朝,所以資本萌芽出自元朝是沒有爭議的,跟明朝沒有一毛錢關係。明朝的黨爭直接就掠奪民脂民膏,尤其是看你不交份子錢就說你家或者你家祖墳裡有礦,直接敲詐,這也導致天下人人都有反意!

最後說最重點的,就是開國朱重八時代就因為丫當年就是流竄起家的,所以堅決杜絕百姓流竄而制定的路引度牒制度,因為當年朱重八裝成和尚四處行騙,所以出家人的度牒也嚴格控制。而就因為這樣,人民不流動,外加上朱重八給定下的世世代代的階級劃分,士兵就是軍戶,工匠就是匠戶,唱曲賣藝的就是樂戶,不服朱重八的就是妓戶,就算好人家的良善人家,沒有路引度牒 出了方圓十里就自動墮入賤籍,誰會跟丫一條路走到黑啊?


老韓推車的韓


崇禎二年二月初二,龍抬頭,夜,風大雨大。

我看在跪在身前的這個老太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看著他滿頭的白髮和滿臉的皺紋,不由想起了天啟帝臨終前的一句話: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

天啟帝極力推薦重用的。

我知道以後的歷史是:崇禎殺了魏忠賢,勞累了17年後還是被滅了國。好不容易穿越了一次。我不想再重蹈上吊的悲劇。

殺不殺魏忠賢,這是個問題。


下面這段對話節取至《明史.崇禎起居注》——華六年,京都出版社


崇禎:魏忠賢,朕是萬歲,你是九千歲。

魏忠賢:老奴囂張跋扈是有的,但絕無造逆之心,願意一死以安陛下。

崇禎:李高張之流和北方韃子,孰輕孰重?

魏忠賢:攘外必先安內。一個心腹之患,一個是肘腋之患。一個雖然能動搖大明國本,另一個卻能亡國滅種。

崇禎:很多人認為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是心腹之患;韃子才是肘腋之患。

魏忠賢:依老奴之見:韃子,才是心腹之患。如果他們竊取大明江山,大明不但會亡國還會滅種。而李高之流不死,大明內患不除,則不能全力對付北方韃子。

崇禎:為何李高張叛逆屢屢成事

魏忠賢:我太祖皇帝。起於微末,對百姓始終存著一顆寬容之心。大明的國策:對於造反的是剿撫並用,李高之流畢竟與我華夏同文同種,就導致了李高之流打得過就造反,打不過就投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崇禎:如何做

魏忠賢:下狠手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然後休養生息10年,集全國之力,對付韃子,殺光韃子,像我成化帝一樣,鐵血犁庭。

崇禎:魏忠賢,就衝你說的這段話,你就是朕的忠臣。聽旨: 朕封你一等忠義公,兩年之內剿滅李高張,朕就允你死後指定子侄繼承爵位,世襲罔替。

從此刻起,你殺四品以下文臣不用向朕稟報。讓你手底下的太監錦衣衛,全出去給朕弄軍費,每年需向朕交納白銀一億兩,不要怕殺人。

魏忠賢:皇上,老奴今年已經59歲了。榮華富貴老奴也都享受過了。老奴是個六根不全之人,不懼死後罵名。可是您不能不想史筆如刀啊

崇禎:魏忠賢,如我華夏正統不在,這花花綠綠的江山朕留他何用?

魏忠賢:老奴雖不知為何陛下如此決絕,但老奴能感到陛下對韃子的深切仇恨。老奴魏忠賢在此立誓: 老奴不怕留下千古罵名,自今日起,老奴必將竭盡所能為陛下打造一支大明鐵軍,為陛下殺光韃子。滅了韃子後,老奴必自殺以謝陛下知遇之恩。

崇禎:殺光韃子, 朕封你為一字並肩王。山海關以北的土地給你列土封疆。

魏忠賢:老奴焉敢有此僭越之心,只有一個心願:在老奴死後,葬於先帝帝陵旁,能常伴先帝左右。

崇禎:準。



下面這段對話節取至《中華歷史集》——華十五年,江南煙雲出版社


崇禎四年:高迎祥,李自稱,張獻忠。平。

崇禎十二年:盧象升,魏忠賢,孫承宗,孫傳庭率大明騎兵20萬,步軍40萬,徵遼東。平。

此役,斬殺韃子共計10萬6659人,男性丁口,幾乎殺盡。 史稱:崇禎犁庭。

崇禎十四年:魏忠賢死,諡號忠王,葬於熹宗墓旁。

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推翻明政權,崇禎死。

新政權,國號:華。


少校柳下惠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我也來湊個熱鬧吧!

明朝末年,外有邊患,內有叛亂,而朝中大臣又紛紛自保,各打各的小算盤,根本不顧國庫空虛、國難當頭。正所謂內憂外患,如果我是崇禎,要想挽救大明王朝,我想我會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

明朝末年,特別是在崇禎時期,國庫空虛,貪汙之風橫行。朝廷各級官員中飽私囊,個個富得流油。然而崇禎採取“眾籌”的方式,希望大臣們捐款作為軍費時,所有大臣全都變成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只有少數大臣象徵性地出資了一點點經費應付崇禎。最令人氣憤的是,外姓大臣是鐵公雞倒也罷了,可是許多皇室成員,比如某些王爺也置自家江山於不顧,不肯為國出錢出力。這幫目光短淺的蛀蟲,最後被李自成抄家得到應有的報應,當然這是後話。

如果我是崇禎,在這個方面首先還是應該發動皇室家族。雖然皇權的競爭可能已導致家族不和,但親情畢竟血濃於水。先對皇室宗族講清利害關係,言明大明王朝確實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併為其分析王朝一旦覆滅後的惡果。讓所有皇室成員擔起出資為國的責任,把家族凝聚力提升起來。然後再以皇室成員為中心,分頭勸說各級大臣在緊要關頭出資保國忠君。一方面皇室成員自己作為表率帶動捐款,另一方面每個皇室成員肯定都會有三五幾個鐵桿追隨的大臣,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勸說,效果應該比簡簡單單下一道聖旨管用的多。只要能解決軍費的問題,那其他問題相對就容易了。

二、其次是火線選將,同時提升獎勵機制。

可以發佈聖旨至全軍,無論曾經是將軍還是普通士兵,凡是自認為可以獨當一面擔任某個官職的,可以馬上毛遂自薦,直接授予相應的軍職。當然,前提是自薦者必須要有勇氣和擔當。一旦任職即刻派往前線,敗了不追究,勝了重賞。同時提升軍功獎勵機制,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採取戰國時期秦國的獎勵機制:按斬獲敵軍數量給予相應的重賞。

三、對勢力較大的叛軍進行招安。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曾主動上書談判,要求割地、封王、要錢勞軍。 如果我是崇禎,不應該等到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更不應該拒絕李自成的要求, 而是主動對其招安,不但滿足他的要求,甚至還可以加大對他的封賞,但必須講一點條件:那就是封王之後派他鎮壓其他小股叛軍,這就是採取緩兵之計的權宜之策和以毒攻毒的辦法。

只要遏制住了叛軍,在山海關防守的吳三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只需為他備足兵力與糧草、安撫好全體前線將士的家屬即可。

四、出臺相應的安民政策。

對貧困地區和叛亂較為嚴重的地區實行政策傾斜,比如通過減輕或免除賦稅、徭役等。對普通百姓採取平亂獎懲制度,比如抓住叛軍或破壞叛軍行動等可獲得相應獎勵。如果參與叛亂或者為叛軍提供幫助等必須嚴懲。通過這些方式安撫百姓,實施獎懲,以防止已有的叛亂蔓延、遏制新的叛亂出現。

如果我是崇禎,國難當頭,以上四點便是我應該採取的辦法,當然作為後來人,清楚了歷史走向,必然比當事人更為清醒。不過,正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今天對歷史的任何點評都屬於事不關己的茶餘飯後,是典型的紙上談兵,把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換做當時的崇禎,估計結局也是一樣,甚至更為糟糕,畢竟明末矛盾的嚴重性只有作為當事人的崇禎本人最清楚。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大家都來討論。謝謝!


趣味品歷史


廢除特務機關,組建內閣。閹黨長期生活在深宮大內,對外界形勢不甚瞭解,他們只是鼓動簧舌,迷惑皇尚,一群百無一用的蛀蟲。

崇禎雖然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但國家實力還遠遠超過當時的女真後金,只要這位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稍有奈心,聽一聽大臣們的見解,國家也不會被搞成這樣。

崇禎最大的失誤就是錯殺了袁崇煥,使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塌了半邊天。袁崇煥是明末著名將領,祖籍廣東東莞人,字元素,(1584一1630年)。此人深知用兵之道,屢次挫敗後金軍隊。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就死在袁崇煥的炮火之下。

袁崇煥的打法,讓崇禎很不舒服。換句話說,他從不主動出擊,這讓性情多疑的崇禎很不滿意。

認為他作戰不賣力,這也是崇禎對他痛下殺手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位不瞭解戰場情況的皇帝錯怪了袁崇煥,說崇禎是個混蛋也不為過。

當時明朝已經過度到熱兵器時代,明朝火槍火炮非常發達。熱兵器的戰爭打法和冷兵器大刀長予弓箭的作戰方式捷然不用。如果崇禎皇帝完全相信袁崇煥,屏棄太監特務機關的讒言,是完全可以戰勝後金,讓後來的皇太極從這撿不到一點偏意,說不定還有可能平滅後金,一統天下。

另人扼腕痛惜的是,歷史不能夠重演。很多重大失策,往往都在於一個錯誤決定,斷送了自己,也斷送了大明江山。謝謝。


銀河系來者


第一,軍事上,讓孫承宗或者袁可立坐鎮登州,平衡袁崇煥和毛文龍,也只有他倆可以壓住。袁崇煥繼續練兵,盧象升的天雄軍騎兵雖然不如關寧騎兵,但是還能一戰,貴在人多,其他南方步兵不適合遼東野戰,可以讓南方步兵平叛,駐守幾個關鍵城池。基本上沿著寧錦思路放大戰力。

第二,財政上,放棄銀本位,大明沒有銀礦,所以貨幣供應不足,一直通縮,恢復銅幣,可以適度通脹。恢復和日本的堪合,日本是白銀列島,同時對絲綢、瓷器需求大,八十兩一擔生絲可以賣到240兩一擔,利潤極高,可以官方組織桑蠶,壟斷對外貿易。皇族土地免稅上限規定,然後一代代遞減,規定外土地交稅。外派的太監稅監繼續,但是核定好收稅的具體稅率及方法。

第三,政治上,民政軍政分開,主抓軍政,恢復樞密院,但是可以選幾個文官監督,這樣即可防止軍事機密外洩及過度議論,也可防止權臣堵塞言路。民政上的首輔和庭議已經接近議會制度,稍加改動讓首輔可以行政,放手權力。科舉制度錄用人員級別不能高,增加科學,可以一級級鍛鍊。

第四,文化上,以東林實學為主重建朱子學,制止心學禪宗,以神主儒從建立國教,凝聚人心,國教深入鄉里,承擔起基層組織建設,維護秩序,推廣教育。


淳敘庶明


這個太簡單了,崇禎當時的最大問題是:1. 臉皮太薄;2. 看人不明。這兩點對穿越者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看什麼時候穿越了,朱由校剛死就穿越過去是easy模式,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是hard模式,但也不是沒有機會。

第一步是帶老婆兒子去南京。有大臣建議留守的直接給予監國。走海路,近海從天津到南京還是非常安全的,重要的是北京的大臣一個不帶,未來的班子全用南京的留守那一套。這樣的好處是知道南京那些政治鬥爭失敗的人突然抱上了大腿,必然死心跟著崇禎幹。

第二步把北京讓給李自成,但要給他下點眼藥。要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李自成直到快進京了還猶豫要不要議和,可見他這個人對未知事物充滿恐懼。船在近海需要補給,定期上岸,下罪己詔,說自己失德,望李自成善待百姓,勿傷一人。未來明朝的核心力量是士紳,老百姓還要排在後面。李自成不收稅,手下的兵吃什麼喝什麼,給他一頂高帽子,讓他飄飄然起來,進了北京更沒錢,那麼很自然的就會嚮明朝舊官吏下手,逼著他失人心。

第三步封吳三桂遼東王遙領五軍大都督,這樣雖然不會阻止他投降但可以讓建州拉他時付出更多的代價。

等到了南京,認準兩件事,第一東林黨都是垃圾,第二四川張獻忠手下有個叫李定國的,是忠心耿耿的鐵桿。

和世人認識不一樣的是,南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只不過缺少效忠對象各自為戰才被建州各個擊破的。現在有了崇禎有了太子,江北四鎮不說進攻,自保不足為慮。

這個時候不出意外北京李自成已經進去了,開始大規模的搶劫,建州那邊未必拉籠得住吳三桂,就算真的平西王了,讓他們雙方打去,李自成必敗,按照歷史必然退守陝西,這時基本上三國鼎立,南明在江南,李自成在陝西,建州佔據北直隸,山東河南為無主之地。

在真實歷史中,史可法面對上面的局面走了一步大昏招,放棄了山東河南,而現在,崇禎下詔招江北士紳結團練自保,同時宣佈所有投降從賊的官員限期歸順不與追求,不歸順者南京的家產充公。如果多爾袞還如歷史上一樣糊塗宣佈剃髮的話,我估計建州不要說長江了,就是黃河都未必見得著。

然後就可以安心發展經濟了,南洋是荷蘭人的地盤,過去和他們做生意,荷蘭人做夢都想和大明建立正式貿易往來,找他們買船,僱他們訓練士兵,時不時的北上去騷擾,在當時的建州和李自成看來,大海就是世界盡頭,完全沒有海軍海防的概念。這樣搞幾年,想北伐北伐,不想北伐就安心在南京,北伐交給烺哥兒吧。


甲申十七年


收拾完魏忠賢,崇禎帝朱由檢有點累。

關外建州奴進逼,邊事糜爛,奈何?陝北流民起事,一呼百應,奈何?廟堂之上,黨同伐異,奈何?

最要命的是朝廷沒錢了,國庫空虛,遼東要用錢,西北要用錢,錢從哪裡出?遼餉已經徵了,西北有事,不夠養兵,還得加徵?

(此處電閃雷鳴一番,因為穿越了,附身崇禎)

先廢了遼餉,更不能加徵,再難不能難百姓,各種苛捐雜稅,停徵!江南一帶可適當加點,大幅減免西北中原受災地區賦稅。

先從朝廷開始過苦日子。朕先做個榜樣,每年減去一半支出,停發三年皇親國戚的俸祿,每家捐一半家產。賜給他們的田地,全部徵稅。反正他們也撈的夠多了,撐幾年,餓不死。

江南大戶不是有的是錢嗎?賣官,榮譽職位,反正烏紗帽多的是,只要有錢,賣!吏部主抓,朝廷專賣!對內要撫,與民休息,萬曆朝以來吏治、黨爭、兵事、災荒接踵而至,國力大減,不能再折騰了。

以上都補充遼餉缺口。用兵只能有一個大戰略方向,就是對後金,但只能以守為攻。

遼東事用孫承宗、袁崇煥,步步為營,嚴守關寧錦防線,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能守一天是一天。當然,嚴守不是死守,遼東半島已失,不可在這一防線靡費太大,但全放棄對內也不好交代,只要關外有城有軍,就能牽制八旗兵。

當然,對建奴,能撫就撫,能拖就拖,不能急於求成。對我有利即戰,對我不利即和。竭力拉攏漠南蒙古特別是察哈爾蒙古,後金能給的都給,包括和親,沒問題!學漢高祖,送幾個宮女即可,只要能牽制後金,可開條件,實在撐不住,可內附作為騎兵兵源。關於朝鮮,無力兼顧,只要對後金不完全投降,維持與大明藩屬關係,對後金稱臣也可允許。

練兵。大制火器戰車,精簡京師三大營,十幾萬選三萬足矣,用戚繼光車營加火器的法子練野戰,至於騎兵,所謂關寧鐵騎,放棄吧,可招內附蒙古人,練一萬精騎,這四萬兵,可做機動力量,部署在京城周圍,韃子繞過關寧錦防線來犯,可從側翼擊之。

所以,對內要安,對外要攘。內部有事,可用盧象升,孫傳庭,一有火苗及時撲滅。對了,查查陝西有叫李自成、張獻忠的,招到遼東去打韃子。

現在,就等著財政能收上來錢了,要建立起按數目字管理的稅收制度,不能讓特權階級如有功名的士人,寺院和皇家宗室合理避稅,錢是可以收上來的。

最後,還得下一道聖旨,開放海禁,增加貿易收入,大明也該睜開眼睛看世界了,開放才是活路,北方走不通,還可以遷到南京,中原這麼大,天子未必要守國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前提還是要有錢。這個大窟窿彌補不了,穿越也沒卵用。


老胡說史


崇禎帝從他哥手裡結果江山時,面對的是一系列的爛攤子。朝野上下,閹黨一手遮天,烏煙瘴氣。等到崇禎肅清閹黨,想要大展宏圖之時,後金已成氣候,國內又有各路起義軍,內憂外患,明廷無法兩面作戰,只能拆東牆補東牆,最終被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帝自縊而亡,做到了明君王死社稷的承諾。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明之亡已成定局,無論誰穿越到崇禎帝身上都無可避免。如果你想看為明逆天改命的小說,我倒是可以給你推薦一部網文,叫《官居一品》,主人公沈默的殫精竭慮的一生,會讓你發現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但故事發生在萬曆年間,大明還算有救)[機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