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用戶820308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針對此問題,很多年前我也是深有疑惑,以前農民那麼會吃苦,那麼勤勞,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糧食怎麼會不夠吃,甚至有的為了活命,把孩子送人撫養。下面我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一、從前農村家庭人口多、飲食清淡、食量大等因素。

在從前農村主要以體力活居多以及傳承的影響,農村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日益加重 ,導致很多家庭為了生兒子,每個農村家庭至少有3~5個孩子。像我們村甚至有些生了17個,孩子多也就增加口糧,而地分的又不多自然不夠吃。加上當時家庭條件不如現在生活頓頓有肉吃,想吃肉只有等過年才能沾點葷腥,平時煮菜也是沒什麼油水,另一個農村人靠的就是體力勞動獲得報酬,對此體力消耗能量大,飯菜沒什麼油分,食量大增,一個人至少3大碗不嫌多。

二、從前科技不發達、土地肥沃不均、產量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

科技:從前的科技不如現在的發達,農村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農作物的技術匱乏,農作物的病蟲害氾濫,無法及時救治,導致糧食產量減少,無法滿足人均人口需求。我媽那輩就是見證過了饑荒之年,60年代由於蝗蟲氾濫,蝗蟲吃盡了所有能吃的農作物,很多人因此活活餓死,蝗蟲氾濫成災主要原因國家的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無有效的農藥對付蝗蟲,有些地方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比如微型農用飛機,不能快速對蝗蟲做出反應以便控制局勢。

土地肥度: 要知道從前分的田很多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零散不集中,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畝產量也不同。當時的工業比不發達,農業肥料不足,尤其進口的很少,農民只能靠一些動物糞肥,以及土地自身土壤肥沃來決定糧食的產量。

產量: 從前種的水稻都是傳統的水稻,畝產量偏低,病蟲害頻發,那時雜交水稻還沒普遍推廣。後來我們還是感謝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發明改變了農村育種站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種子了,產量也提高了。

交通:我國現在的交通五通八達,各種交通工具多樣,基本解決了農民最後一公里的交通問題。以前交通落後,有些鄉村無法到達,糧食的缺口無法與其他地方互相來調節。以前國家也比較落後,被其他國家不斷打壓,WTO到了2000年才進入,那時無法帶動農業的發展,糧食短缺之時,也無法從外界進口來緩解糧食的缺口。

三、從前國家需要公糧稅,無法免收。

每年農民要按要求比例上交糧食給國家,大家應該還記得小時大人挑著糧食到村部,然後兩個人抬起糧食,一個人熟練的撥動秤砣交公糧的場景吧!後面這一現象就慢慢沒看到了,其實廢止《 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是在2006年以後,所以之前還是要交公糧的,農民本來就是靠糧食來增加收入,國家分的田交完公糧,到手的糧食也不多了,還要靠賣糧食換一些錢來補貼家用。

總結:眼下很多人都不種地了,但我們糧食還是夠吃。經常到鄉下就會發現現在農村的狀態,當前很多地方的種植戶、養殖戶已不是簡單的“農民”,種糧大戶早已走上規模化、專業化道路。感謝的是誰?是我們強大的祖國,俗話說“國強則家強”。當然現在大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也不忘初心,一滴汗,一粒糧,節約糧食是對農民的尊重,更是一種節約糧食的社會責任。同時還是需要加強對農業專業化、科技化、現代化等物質因素佔據主導地位,因為糧食是生命之根本。


龍泉vlog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這個問題,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以前農村人們利用所有的土地種植糧食,結果每年還要度幾個月饑荒。

我父親是五十年代的人,據他講,他們小時候很少能吃飽飯的,那個時候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天天都有白米飯吃。他們小時候,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有時幾個月見不到粒米,主要靠南瓜、紅薯、蠶豆等食物充飢,而家裡兄弟姐妹多的,就算是家裡所有土地全部種上吃這些東西都供應不了,有時還要上山去挖野菜。

造成那個時候糧食不夠的原因:

一、糧食產量有限,那個時候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種的都是常規水稻,水稻畝產量只有500~600,和現在一千四五斤的畝產相去甚運。

二、肥料有限,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化肥,用的都是家裡的糞肥和用野草做的綠肥,本來糧食種子產量就不高,加之肥力不足,更是大大的影響了產量。

三、缺乏先進的疾病防控知識,那個時候水稻發病了,根本沒有什麼農藥可打,只是長蟲厲的田塊才會生石灰或茶粕餅殺下蟲。

四、生產力低下,那個時候主要是以人力為主,很少機械化的,做什麼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勞動來完成,而現在機械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以前要好幾天才能完成。

五、要納糧,以前農民種地是要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的,農民要在為數不多的口糧中省下來,上交國庫。

正是由於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造成糧食產量低下,加上要納糧,而且那個時候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家家戶戶人口都非常多,所以就造成了糧食不夠吃,年年都有幾個月荒月出現。


壞男人說小龍蝦


題主的困惑,我以前也有。後來我和老一輩的人聊天,他們是50後,他們結婚的時候,大公社運動參與了兩年,他們和我講過相關的原因,現在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品種問題

以前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畝產極低。當時的水稻都是純種水稻,每畝的產值就是400-500斤而已。並且,很多稻穀都是癟谷,也就是說它裡面是沒有稻米的。大家可以想象,這種水稻,怎麼可能養活更多的人?其實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真正是在1973年,試種是在1975年冬才真正開始的。大規模的推廣從1976年開始,後面就一直推廣直到現在了。

肥料問題

我們國家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戰爭,科技基礎比較薄弱,後期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發展比較緩慢。中國最早使用化肥是1963年開始,最初主要使用的是氮肥,最主要的品種是硫酸銨和尿素。由於技術不行,一直都是進口。中國開始嘗試生產化肥,已經是1968年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農家肥為主,而農家肥是各種元素都有,但單一的肥料含量不夠,產量較低的品種,加上肥料不充分,導致很多產量極低。

制度的問題

我們國家剛開始,實行的是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土地屬於集體,大家統一勞動,然後產量統一分配。而分配的標準是按照各自掙取得工分。一般成年勞力算一個工分,青年勞力,老人掙取0.4—0.8不等的工分。而集體的模式,導致貌似很多人都參加勞動,但依然有人出工不出力,混取工分,這個導致產出也不高。後面生產力提高了,都是國家開始分產到戶以後,才釋放了勞動的積極性,才慢慢做事有效率的。

生產工具落後的問題

國家的早期,並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類似於收割機,微耕機,等專業的設備。一般都是用牛耕田,人插秧的模式來進行農業活動的。打個穀子,也是需要人力來完成。這就導致了人的單位產出,並不多。後面農業設備,科技技術的改進,才讓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來產出比較多的糧食的。

其實老的一輩,並不是不能吃苦,相反,他們對比我們來說,比我們更能吃苦。但是受制於科學技術,品種,化肥,設備的原因,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但依然有吃不飽飯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現在的人吃飽了飯,並不是說我們真的比以前的人要聰明,只不過,他們那代人,出了兩代人的苦而已。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解答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養鴕鳥的設計師


現在一畝地麥子能建1500斤左右,從前最好一畝地也就是100斤左右。現在一畝地能賺300左右,從前100斤小麥能賣20元,兩毛錢一斤,那個時候20元能買現在1000元的東西。從前種地沒有什麼投資,20元幾乎都是淨賺。

從前種地,都是有機肥,農村叫做農家肥,從來不用化肥,也不施肥,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話費,不知道科學種田,有一句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從前莊稼,蔬菜確實無公害,從來不打農藥,也不知道什麼是農藥,靠手工捉蟲蟲,效率太低了。莊稼該受了,讓🐛吃的差不多了。

總之,科學技術落後,人腦子落後,一切都落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建那麼多糧食,關鍵科學技術發展了。


寒冰的季節


我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談談政策。農民在2006年以前是要繳農業稅的,農業稅就包括交公糧。我記得在九十年代我家是要給村糧庫交公糧的,具體多少我那時小不記得,但交公糧不僅要足稱還要質量,如果那年年景不好,糧食不飽滿那你就要用量保質。後來用錢替代公糧,直到取消農業稅。我小的時候記得有幾年發大水,田都被淹了,收成大減,我家米吃完了去爺爺家借米吃。

再談談種植。九十年代我家種的水稻都是傳統的水稻,畝產量很低,病蟲害多發,那時雜交水稻還沒普遍推廣。後來農村農業站育種站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種子了,產量就上來了。

現在我家糧食自給自足,平時家裡就父母在家吃,糧食多了還有隔年的陳糧,有人來買就賣,沒人買就拿部分陳糧做飼料餵豬餵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琪琪騎白馬


在農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農作物的品種問題,以前的種子沒有改良,也沒有雜交,產量很低。現在的種子又是改良,又是雜交。同樣一塊地,現在的農作物產量比以前多很的。其次,由於以前生活水平低下,缺鹽少油的,大家飯量都很大,能吃。記得我媽總是講,我大舅年輕時,一個人吃掉一大盆米飯的故事。不說別的,以前家家戶戶吃飯的碗有多大,現在我們吃飯的碗一點點。





nongzhuangzhu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是農村的,這幾年才出來打工,在早十年前全國或全世界都還沒有打工的概念,我們農村一日三餐都是靠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在我記事的時候,老百姓種地除了吃就是給國家交一部分公糧外,到糧食收割的季節也就所剩無幾了,有很多都等不到收割的季節就沒有糧食了,為什麼從前老百姓那麼多人種地,還不夠吃呢,我認為在我們那個年代得人和現在是兩個概念,我們那個年代每一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這麼多人要吃,要穿,要開銷,生病要看醫生,碰到天災糧食收成也少,種種原因,需要賣一部分糧食來補貼家用,導致了糧食不夠吃的原因,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說得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給出意見,謝謝。



龐訓領


主要是產量不高,我小時候一畝地小麥就一百多斤,能過300就要見報了,就是英雄了。現在都一千多,那時化肥幾乎沒有,很少。小麥田裡都是打穴位放上化肥,不能有一點浪費,太少了。,原來水稻也就600多斤,後季稻也就二百來斤。現在同樣一畝地,是過去的幾倍,另外原來的人體力勞動多,吃的多,原來我①天要吃三斤,現在一斤都吃不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原來是我們國家糧食自己的,不進口,後來是進口很多糧食。所有這些因素。讓我們現在不愁吃!


珍珠黑月季花1


老農告訴您,如果沒有袁老袁隆平同志,我們現在都不一定能吃飽,或者吃進口的天價糧食。袁老這人太中國、太傳統、太慈善了,全世界都在用他的雜交水稻技術,卻不收一分錢專利費。

老農是70後農民,隱約知道那是農民的困苦,那時候大家都種田,我們湖南這邊是一年種植二季的,為什麼還是吃不飽呢?現在一般都種植一季稻了,都能滿足家庭口糧,很多種田的農戶還有餘糧賣出。老農分析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傳統種子品質低劣,稻穗短小,不是現在普遍種植的高產雜交水稻;

二,肥料不夠,多是傳統農家肥,一戶農戶就那幾口人,又要種菜,又要肥田,既沒有經過發酵處理,肥效也比不上現在的高效的、針對性的化肥。當然,化肥可以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但也給消費者帶安全隱患,現在從國家到消費者都在呼籲有機農業、生態農業。

三,生產工具落後,勞動生產率低下,根本沒有現代化的農機設備,所以看起來農民整天忙忙碌碌,其實那時候一個農民幹一個月抵不上農機一個小時;

四,水利建設落後,很多農田都是靠天吃飯,播種以後如果天不下雨,那就是白忙活了,水稻種植季節性極強,不能等天氣。

五,現在中國產業經濟蓬勃發展,農產品進口巨大,物品極大豐富,無需靠單一的主糧

填飽肚子。跟我差不多年齡的人都知道,那時候如果孩子不聽話,大人往往說“不給你飯吃”,現在的小孩則完全相反,他根本不想吃,巴不得父母不要他吃飯。

大家說說,是不是這個理?

老農觀點,服務三農,僅供參考,感謝支持!


農民更瘋狂


以前種田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糧食不夠吃。我看了前面一些人的回答,有理有據但沒有答到主題上。以前人均糧食並不少(59年至61年)除外。計劃經濟統購統銷保障供給,城裡人每月學生每月29斤,工人31一35斤大米。農村每人每月最差的生產隊人均一年360稻穀。好的生產隊有540斤。不論城裡農村,現在誰吃了這麼糧食?良種化肥使糧食產量翻番增長。現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城市建設,鐵路公路機場基礎建設用去了多少農田?現在山區農田荒蕪的也不少。以前吃不飽跟現在比並不是糧食多了,是生活水平提高,主糧吃得少了。我們年輕時除了大米蔬菜,一年吃不了幾餐肉,城裡每人每月4兩油,農村人均二兩油。肉蛋豆腐城裡都憑票有供應。農村一戶一年交一頭豬,才回供3斤肉票。農忙時和興修水科日夜不停,一天吃四餐,一餐要吃7兩米,7兩米一個人現在一天都吃不完。

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戶,加上良種化肥的普及。機械作業提高,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強度。再個農民有了種養的自主權。農閒時可出門打工賺錢,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種營養成份的補充。吃的主糧也就比以前少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