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那麼高?

tanyou1


要解釋它的評價為什麼這麼高,只需要講清楚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2003年上映的《走向共和》導演是張黎,很牛叉的導演,可以說,中國歷史劇的頭把交椅非張黎莫屬。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導演同樣是張黎,這兩部神級歷史劇,目前在豆瓣電視劇排名並列第一。可以預見的是,本世紀之內,恐怕也難找到第二位能超越他的歷史劇導演了。

當然,這兩部劇的投資很大,老戲骨雲集,但可惜的是,收視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歷史劇受眾不多,另一方面劇情也過於隱喻,老百姓看電視圖個樂呵,並不願意過多去思考劇情背後的故事。再加上尺度較大,基本都是首播之後,再無復播,從而受眾較小,收視率不足。

但,收視率低,並不代表這兩部劇不好,群眾的眼光是厚道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劇能長期霸佔排行榜榜首的原因。

言歸正傳,《走向共和》展現的歷史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袁世凱稱帝、二月革命、張勳復辟等。

整部劇的主線是由封建帝制走向共和,是通過滿清王朝的垂死掙扎展開,是通過眾人竭盡全力挽救這個王朝展開,而這個階段又分成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清王朝打算通過變法來挽救大清江山。

第二個階段,清王朝打算通過變制來挽救大清皇權。

而第一個階段的變法,又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實務派為主導,也就是以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主導的洋務運動、經濟改革,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中心思想,朝廷是以恭親王奕欣為主導。

第二個階段是以變法派為主導,也就是以康有為、梁啟超、譚詞同等維新派主導的政治變法,是一場學習西方,推行新政的改良運動,朝廷則是光緒帝親自主導。

第三個階段是以新政派為主導,也就是以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當權派大臣為主導。打算推行新政,鍛鍊新軍,派遣留學生,欲於西方接軌,朝廷前期是慈禧太后親自指揮,後期則是慶親王奕劻為主導。

而變制這一階段其實就講了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君主立憲制!

《走向共和》就是通過藝術手法,把這段冷冰冰地歷史,通過一個個活生生地人來展現。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血與淚,充滿著遺憾與不得不為之,當然,也充滿著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無奈與掙扎。

可是這麼一部歷史劇,又是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為什麼在首播之時就被刪減嚴重,並在首播之後,就陷入了長時間的軟禁呢?

首先,《走向共和》雖然裡面也有很多歷史史實錯誤,但不妨礙它成為一部最貼切歷史的電視劇。正是因為它太過真實,也揭示了大清王朝改革的必然失敗命運,並指向了最終的主題,那就是隻有走向共和才能拯救中國。

但是,這個話題又太大了,本身又充滿著刺激性,難免讓人聯想,甚至有些人會覺得導演也罷,編劇也罷,是不是想借這部劇借古諷今呢?

之所以會這樣聯想,主要在於剛才提到的變法第一階段,也就是洋務運動過程。李鴻章等人推動的就是開國門、引外資、尋合資、可民辦、建特區、開口岸……這會讓人對現在執行的制度雷同產生懷疑,這是該劇被禁原因之一。

而第二階段的戊戌變法,尋求變法維新的戊戌七君子(主要是讀書人)被慈禧下令拉到了菜市口。則跟90年代初期,蘇東劇變後對我們的影響有關,具體事件不清楚,不表態,這是該劇被禁原因之二。

當然,整部劇一直在講清王朝的有權派一直在變法,變制,但最終清王朝還是滅亡了,會讓大家產生挫敗感,也會對現狀聯想翩翩。

當然,我們現在不是腐敗的清王朝,雖然也有些問題,相信會自我解決掉的。

清王朝滅亡之後,為什麼袁世凱還要稱帝,為什麼張勳還要復辟?

這就說明,清王朝這個外在的東西沒了,但是人們腦袋中的封建思想,專治思想還存在。真正的走向共和,就是要消除這種封建思想的意識,不然隨時可能復辟。

這段話,其實提煉自劇中孫中山最後演講中,這段演講國際版有的,央視刪掉了這段。

其實,世界歷史上,很多帝王的改革都失敗了,比如俄國的沙皇彼得一世、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六。當然,也有很多國王的改革成功了 ,比如英國、日本、西班牙等等。

究其原因,就在於,其改革是維護君主統治,還是說,還政於民?大清朝的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才有可能成功,不然就是竹籃打水。

《走向共和》劇中,慈禧說了變法的根本原因是:

“愛新覺羅的江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江山,愛新覺羅的江山是我的,也是你們的,這祖宗留下的江山,你們可千萬別讓他丟了啊?”

這就是清王朝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的根本原因!

好了,就先講到這裡,再多了就敏感了,不管怎麼說,經過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終於走向了共和。至於,人們的腦子有沒有徹底消除封建專制,還需要時間來洗滌。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這部劇為什麼評價這麼高了吧?


楊角風發作


經典翻案作品!經典的無與倫比的顛倒黑白之作品。

首先《走向共和》李鴻章孝子賢孫的翻案目標已經是一個巨大成功了。

《走向共和》的成功之處,是用貌似深入的鏡頭,實現了篡改歷史的野心。

對李鴻章的塑造,

有這樣一個大義滅親、感天動地,實際上是顛倒黑白,篡改歷史的一組鏡頭:

李鴻章痛感北洋水師紀律渙散,於是趕赴水師駐地,召集眾將,整頓隊伍,大義滅親,當眾殺了一個多年追隨自己、於己有恩的心腹下屬。

該下屬名叫黃瑞蘭,是他的合肥老鄉,一路追隨李鴻章忠心耿耿,擔任北洋水師重要職位,貪汙公款,把買炮彈的錢擼到自己包裡,用石頭冒充炮彈。

感人至深的高潮到了:

黃瑞蘭被帶上來時,痛哭求饒:“想當年,中堂大人率軍剿捻,背上生了毒癰,是我每天用嘴去吸吮毒癰的膿汁。大人撫著我的頭,流著淚道:‘小蘭子,日後我這毒癰倘好了,定不相負’”。

大家看見了嗎,大義滅親、公而忘私的李鴻章大人,

和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名臣包拯、海瑞,有什麼區別?!

這樣一個大公無私、一心謀國的大清官,竟然被我們汙衊為“大貪官”罵了上百年,公道何在?

還有天理嗎?

觀眾能不對李鴻章產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

觀眾能不對歷史教科書,產生深深的懷疑乃至厭惡?

-----

然而,這是歷史的真相嗎?

事實是,這個黃瑞蘭確有其人,也確實犯了種種貪腐之罪,也確實是李鴻章大清官的老鄉和親隨。

這些,都符合《走向共和》的描述。

-----

唯一不同的是,歷史上的李鴻章,不但沒有大義滅親,相反還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為黃瑞蘭百般開脫,讓他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黃瑞蘭在旅順口主持建港時,給親戚安排肥差,做假賬貪汙,讓共事的德國專家很氣憤,跟他大吵,導致工程停工。事情鬧大,朝廷知道了,責令李鴻章查辦。

大義滅親的李鴻章的處理意見是,將黃瑞蘭撤職。

而在給朝廷的奏章中,他的話很有技巧:“該員貌似質直,而舉動任性,辦事糊塗,文武將吏皆不願與之共事。跡其語言狂妄,似有心疾者。臣不敢任徇庇同鄉之咎……而其人實不堪任用,雖無實在劣跡可指,若令會同統帶水師赴閩,斷不可靠,自應作為罷論。”

換成白話文,就是:黃瑞蘭貌似憨直,性格也有點怪,大家都認為他是個逗逼,大家都不喜歡和他共事(言下之意,與德國專家鬧不和,其實是人際關係造成的,而不是神馬貪腐云云)。所以,將他撤職,讓他滾蛋,就OK了。

最厲害的是這句:雖無實在劣跡可指。。。。。。

不愧是李鴻章,寫文案可以起死回生,關鍵幾個字,就將親信的貪腐撇得乾乾淨淨。

請《走向共和》告訴我,劇中“不殺你,就要負百姓,負朝廷”的李鴻章,與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為何差距這樣大?

-----

所以,《走向共和》不會解釋:既然李鴻章大義滅親鐵腕治軍,為啥北洋水師依然軍紀渙散,訓練鬆弛,用軍艦走私依然成風?

《走向共和》不會提到,李鴻章有四千萬兩白銀之巨的家產,相當於當時清廷一年的財政總收入,相當於北洋水師10多年的軍費總和。

《走向共和》更不會解釋,大義滅親、公正無私的李鴻章,其富可敵國的家產,從何而來?

------

用與真相相反的細節虛構,

用感人至深的藝術塑造,

用哲理深刻的臺詞,

用精良的大製作,

讓觀眾對李鴻章產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所以,《走向共和》李鴻章孝子賢孫的翻案目標已經是一個巨大成功了。


追日華庭


慶王爺的女婿,安徽巡撫恩銘對徐錫麟說的:立憲也好,守舊也好,本質上都是政治鬥爭,是權力。權力鬥爭中,做什麼事都要有計劃。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轉睛,穩住神,屏住氣,突然出手。

袁世凱對梁啟超說: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人民,我只看到過一個一個的人。(如果連單個人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何來人民呢?人民只不過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罷了。)走向共和最大的貢獻就是去除了歷史人物臉譜化平面化。

對李中堂、太后、光緒、康聖人、袁世凱、孫文等人均相對實現了辯證的看待。不過最可悲的事情是,能實現如此辯證看待的,中國居然僅有《走向共和》一部,所以評價自然很高!

然而這依然只是電視劇。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看歷史,不代表他就是歷史真相,這是方法論,不是結論。如果看完之後“李鴻章好辛苦,張之洞純廢物”——你白看了。


世界很奇妙G


《走向共和》的成功之處,是用貌似深入的鏡頭,實現了篡改歷史的野心

對李鴻章的塑造,

有這樣一個大義滅親、感天動地,實際上是顛倒黑白,篡改歷史的一組鏡頭:

李鴻章痛感北洋水師紀律渙散,於是趕赴水師駐地,召集眾將,整頓隊伍,大義滅親,當眾殺了一個多年追隨自己、於己有恩的心腹下屬:

該下屬名叫黃瑞蘭,是他的合肥老鄉,一路追隨李鴻章忠心耿耿,擔任北洋水師重要職位,貪汙公款,把買炮彈的錢擼到自己包裡,用石頭冒充炮彈。

感人至深的高潮到了:

黃瑞蘭被帶上來時,痛哭求饒:“想當年,中堂大人率軍剿捻,背上生了毒癰,是我每天用嘴去吸吮毒癰的膿汁。大人撫著我的頭,流著淚道:‘小蘭子,日後我這毒癰倘好了,定不相負’”。

大家看見了嗎,大義滅親、公而忘私的李鴻章大人,

和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名臣包拯、海瑞,有什麼區別?!

這樣一個大公無私、一心謀國的大清官,竟然被我們汙衊為“大貪官”罵了上百年,公道何在?

還有天理嗎?

觀眾能不對李鴻章產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

觀眾能不對歷史教科書,產生深深的懷疑乃至厭惡?

-----

然而,這是歷史的真相嗎?

事實是,這個黃瑞蘭確有其人,也確實犯了種種貪腐之罪,也確實是李鴻章大清官的老鄉和親隨。

這些,都符合《走向共和》的描述。

-----

唯一不同的是,歷史上的李鴻章,不但沒有大義滅親,相反還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為黃瑞蘭百般開脫,讓他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黃瑞蘭在旅順口主持建港時,給親戚安排肥差,做假賬貪汙,讓共事的德國專家很氣憤,跟他大吵,導致工程停工。事情鬧大,朝廷知道了,責令李鴻章查辦。

大義滅親的李鴻章的處理意見是,將黃瑞蘭撤職。

而在給朝廷的奏章中,他的話很有技巧:“該員貌似質直,而舉動任性,辦事糊塗,文武將吏皆不願與之共事。跡其語言狂妄,似有心疾者。臣不敢任徇庇同鄉之咎……而其人實不堪任用,雖無實在劣跡可指,若令會同統帶水師赴閩,斷不可靠,自應作為罷論。”

換成白話文,就是:黃瑞蘭貌似憨直,性格也有點怪,大家都認為他是個逗逼,大家都不喜歡和他共事(言下之意,與德國專家鬧不和,其實是人際關係造成的,而不是神馬貪腐云云)。所以,將他撤職,讓他滾蛋,就OK了。

最厲害的是這句:雖無實在劣跡可指。。。。。。

不愧是李鴻章,寫文案可以起死回生,關鍵幾個字,就將親信的貪腐撇得乾乾淨淨。

請《走向共和》告訴我,劇中“不殺你,就要負百姓,負朝廷”的李鴻章,與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為何差距這樣大?

-----

所以,《走向共和》不會解釋:既然李鴻章大義滅親鐵腕治軍,為啥北洋水師依然軍紀渙散,訓練鬆弛,用軍艦走私依然成風?

《走向共和》不會提到,李鴻章有四千萬兩白銀之巨的家產,相當於當時清廷一年的財政總收入,相當於北洋水師10多年的軍費總和。

《走向共和》更不會解釋,大義滅親、公正無私的李鴻章,其富可敵國的家產,從何而來?

------

用與真相相反的細節虛構,

用感人至深的藝術塑造,

用哲理深刻的臺詞,

用精良的大製作,

讓觀眾對李鴻章產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所以,《走向共和》李鴻章孝子賢孫的翻案目標已經是一個巨大成功了。


鐵面魔神談論史


警醒世人應該走出帝王將相的怪圈,自古明君夢,清官夢該醒醒了,唯有民主共和的制度才靠得住。


清景流華


李鴻章還要賄賂李蓮英,可見這種封建獨裁的朝廷是多麼獨裁、多麼變態,李鴻章想見慈禧一面,必須通過李蓮英這一關,大清必亡!


天涯0227


這部電視劇放到現在也是最牛掰的片子 片子的紀實性 片子中演員的表演 感覺就是歷史中的人物一樣 沒有用力的痕跡 一切都看上去那麼自然 最重要的是電視上播的不是完整版 完整版的根本不可能上映 尤其是最後一集 最後的演講 對現在都是最轟鳴的聲音


樊是強人都被我克


看了兩集,不敢看了。不拍的不好,而是拍的很好,之所以不敢看了,是因為他畢竟是電視劇,怕看完了,會把劇情當成歷史(即使是紀錄片,反應的也只是一個歷史的一個視角)。


明道哲史


虛幻讓人舒服!真相使人痛苦!


用戶7626824237335


總體來說還不錯,只是最後幾集收的太快,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