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

tanyou1


要解释它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只需要讲清楚中国最优秀历史剧《走向共和》,为何央视仅播放一次,再不复播?

2003年上映的《走向共和》导演是张黎,很牛叉的导演,可以说,中国历史剧的头把交椅非张黎莫属。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导演同样是张黎,这两部神级历史剧,目前在豆瓣电视剧排名并列第一。可以预见的是,本世纪之内,恐怕也难找到第二位能超越他的历史剧导演了。

当然,这两部剧的投资很大,老戏骨云集,但可惜的是,收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剧受众不多,另一方面剧情也过于隐喻,老百姓看电视图个乐呵,并不愿意过多去思考剧情背后的故事。再加上尺度较大,基本都是首播之后,再无复播,从而受众较小,收视率不足。

但,收视率低,并不代表这两部剧不好,群众的眼光是厚道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部剧能长期霸占排行榜榜首的原因。

言归正传,《走向共和》展现的历史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二月革命、张勋复辟等。

整部剧的主线是由封建帝制走向共和,是通过满清王朝的垂死挣扎展开,是通过众人竭尽全力挽救这个王朝展开,而这个阶段又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清王朝打算通过变法来挽救大清江山。

第二个阶段,清王朝打算通过变制来挽救大清皇权。

而第一个阶段的变法,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实务派为主导,也就是以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主导的洋务运动、经济改革,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心思想,朝廷是以恭亲王奕欣为主导。

第二个阶段是以变法派为主导,也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词同等维新派主导的政治变法,是一场学习西方,推行新政的改良运动,朝廷则是光绪帝亲自主导。

第三个阶段是以新政派为主导,也就是以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当权派大臣为主导。打算推行新政,锻炼新军,派遣留学生,欲于西方接轨,朝廷前期是慈禧太后亲自指挥,后期则是庆亲王奕劻为主导。

而变制这一阶段其实就讲了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走向共和》就是通过艺术手法,把这段冷冰冰地历史,通过一个个活生生地人来展现。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血与泪,充满着遗憾与不得不为之,当然,也充满着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

可是这么一部历史剧,又是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为什么在首播之时就被删减严重,并在首播之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软禁呢?

首先,《走向共和》虽然里面也有很多历史史实错误,但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最贴切历史的电视剧。正是因为它太过真实,也揭示了大清王朝改革的必然失败命运,并指向了最终的主题,那就是只有走向共和才能拯救中国。

但是,这个话题又太大了,本身又充满着刺激性,难免让人联想,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导演也罢,编剧也罢,是不是想借这部剧借古讽今呢?

之所以会这样联想,主要在于刚才提到的变法第一阶段,也就是洋务运动过程。李鸿章等人推动的就是开国门、引外资、寻合资、可民办、建特区、开口岸……这会让人对现在执行的制度雷同产生怀疑,这是该剧被禁原因之一。

而第二阶段的戊戌变法,寻求变法维新的戊戌七君子(主要是读书人)被慈禧下令拉到了菜市口。则跟90年代初期,苏东剧变后对我们的影响有关,具体事件不清楚,不表态,这是该剧被禁原因之二。

当然,整部剧一直在讲清王朝的有权派一直在变法,变制,但最终清王朝还是灭亡了,会让大家产生挫败感,也会对现状联想翩翩。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腐败的清王朝,虽然也有些问题,相信会自我解决掉的。

清王朝灭亡之后,为什么袁世凯还要称帝,为什么张勋还要复辟?

这就说明,清王朝这个外在的东西没了,但是人们脑袋中的封建思想,专治思想还存在。真正的走向共和,就是要消除这种封建思想的意识,不然随时可能复辟。

这段话,其实提炼自剧中孙中山最后演讲中,这段演讲国际版有的,央视删掉了这段。

其实,世界历史上,很多帝王的改革都失败了,比如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当然,也有很多国王的改革成功了 ,比如英国、日本、西班牙等等。

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改革是维护君主统治,还是说,还政于民?大清朝的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同步,才有可能成功,不然就是竹篮打水。

《走向共和》剧中,慈禧说了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爱新觉罗的江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江山,爱新觉罗的江山是我的,也是你们的,这祖宗留下的江山,你们可千万别让他丢了啊?”

这就是清王朝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好了,就先讲到这里,再多了就敏感了,不管怎么说,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走向了共和。至于,人们的脑子有没有彻底消除封建专制,还需要时间来洗涤。

这下大家应该明白,这部剧为什么评价这么高了吧?


杨角风发作


经典翻案作品!经典的无与伦比的颠倒黑白之作品。

首先《走向共和》李鸿章孝子贤孙的翻案目标已经是一个巨大成功了。

《走向共和》的成功之处,是用貌似深入的镜头,实现了篡改历史的野心。

对李鸿章的塑造,

有这样一个大义灭亲、感天动地,实际上是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一组镜头:

李鸿章痛感北洋水师纪律涣散,于是赶赴水师驻地,召集众将,整顿队伍,大义灭亲,当众杀了一个多年追随自己、于己有恩的心腹下属。

该下属名叫黄瑞兰,是他的合肥老乡,一路追随李鸿章忠心耿耿,担任北洋水师重要职位,贪污公款,把买炮弹的钱撸到自己包里,用石头冒充炮弹。

感人至深的高潮到了:

黄瑞兰被带上来时,痛哭求饶:“想当年,中堂大人率军剿捻,背上生了毒痈,是我每天用嘴去吸吮毒痈的脓汁。大人抚着我的头,流着泪道:‘小兰子,日后我这毒痈倘好了,定不相负’”。

大家看见了吗,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李鸿章大人,

和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名臣包拯、海瑞,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个大公无私、一心谋国的大清官,竟然被我们污蔑为“大贪官”骂了上百年,公道何在?

还有天理吗?

观众能不对李鸿章产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

观众能不对历史教科书,产生深深的怀疑乃至厌恶?

-----

然而,这是历史的真相吗?

事实是,这个黄瑞兰确有其人,也确实犯了种种贪腐之罪,也确实是李鸿章大清官的老乡和亲随。

这些,都符合《走向共和》的描述。

-----

唯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李鸿章,不但没有大义灭亲,相反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为黄瑞兰百般开脱,让他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黄瑞兰在旅顺口主持建港时,给亲戚安排肥差,做假账贪污,让共事的德国专家很气愤,跟他大吵,导致工程停工。事情闹大,朝廷知道了,责令李鸿章查办。

大义灭亲的李鸿章的处理意见是,将黄瑞兰撤职。

而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的话很有技巧:“该员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臣不敢任徇庇同乡之咎……而其人实不堪任用,虽无实在劣迹可指,若令会同统带水师赴闽,断不可靠,自应作为罢论。”

换成白话文,就是:黄瑞兰貌似憨直,性格也有点怪,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逗逼,大家都不喜欢和他共事(言下之意,与德国专家闹不和,其实是人际关系造成的,而不是神马贪腐云云)。所以,将他撤职,让他滚蛋,就OK了。

最厉害的是这句:虽无实在劣迹可指。。。。。。

不愧是李鸿章,写文案可以起死回生,关键几个字,就将亲信的贪腐撇得干干净净。

请《走向共和》告诉我,剧中“不杀你,就要负百姓,负朝廷”的李鸿章,与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为何差距这样大?

-----

所以,《走向共和》不会解释:既然李鸿章大义灭亲铁腕治军,为啥北洋水师依然军纪涣散,训练松弛,用军舰走私依然成风?

《走向共和》不会提到,李鸿章有四千万两白银之巨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廷一年的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北洋水师10多年的军费总和。

《走向共和》更不会解释,大义灭亲、公正无私的李鸿章,其富可敌国的家产,从何而来?

------

用与真相相反的细节虚构,

用感人至深的艺术塑造,

用哲理深刻的台词,

用精良的大制作,

让观众对李鸿章产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所以,《走向共和》李鸿章孝子贤孙的翻案目标已经是一个巨大成功了。


追日华庭


庆王爷的女婿,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说的:立宪也好,守旧也好,本质上都是政治斗争,是权力。权力斗争中,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转睛,稳住神,屏住气,突然出手。

袁世凯对梁启超说: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人民,我只看到过一个一个的人。(如果连单个人的人权都无法保障,那何来人民呢?人民只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罢了。)走向共和最大的贡献就是去除了历史人物脸谱化平面化。

对李中堂、太后、光绪、康圣人、袁世凯、孙文等人均相对实现了辩证的看待。不过最可悲的事情是,能实现如此辩证看待的,中国居然仅有《走向共和》一部,所以评价自然很高!

然而这依然只是电视剧。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不代表他就是历史真相,这是方法论,不是结论。如果看完之后“李鸿章好辛苦,张之洞纯废物”——你白看了。


世界很奇妙G


《走向共和》的成功之处,是用貌似深入的镜头,实现了篡改历史的野心

对李鸿章的塑造,

有这样一个大义灭亲、感天动地,实际上是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一组镜头:

李鸿章痛感北洋水师纪律涣散,于是赶赴水师驻地,召集众将,整顿队伍,大义灭亲,当众杀了一个多年追随自己、于己有恩的心腹下属:

该下属名叫黄瑞兰,是他的合肥老乡,一路追随李鸿章忠心耿耿,担任北洋水师重要职位,贪污公款,把买炮弹的钱撸到自己包里,用石头冒充炮弹。

感人至深的高潮到了:

黄瑞兰被带上来时,痛哭求饶:“想当年,中堂大人率军剿捻,背上生了毒痈,是我每天用嘴去吸吮毒痈的脓汁。大人抚着我的头,流着泪道:‘小兰子,日后我这毒痈倘好了,定不相负’”。

大家看见了吗,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李鸿章大人,

和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名臣包拯、海瑞,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个大公无私、一心谋国的大清官,竟然被我们污蔑为“大贪官”骂了上百年,公道何在?

还有天理吗?

观众能不对李鸿章产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

观众能不对历史教科书,产生深深的怀疑乃至厌恶?

-----

然而,这是历史的真相吗?

事实是,这个黄瑞兰确有其人,也确实犯了种种贪腐之罪,也确实是李鸿章大清官的老乡和亲随。

这些,都符合《走向共和》的描述。

-----

唯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李鸿章,不但没有大义灭亲,相反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为黄瑞兰百般开脱,让他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黄瑞兰在旅顺口主持建港时,给亲戚安排肥差,做假账贪污,让共事的德国专家很气愤,跟他大吵,导致工程停工。事情闹大,朝廷知道了,责令李鸿章查办。

大义灭亲的李鸿章的处理意见是,将黄瑞兰撤职。

而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的话很有技巧:“该员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臣不敢任徇庇同乡之咎……而其人实不堪任用,虽无实在劣迹可指,若令会同统带水师赴闽,断不可靠,自应作为罢论。”

换成白话文,就是:黄瑞兰貌似憨直,性格也有点怪,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逗逼,大家都不喜欢和他共事(言下之意,与德国专家闹不和,其实是人际关系造成的,而不是神马贪腐云云)。所以,将他撤职,让他滚蛋,就OK了。

最厉害的是这句:虽无实在劣迹可指。。。。。。

不愧是李鸿章,写文案可以起死回生,关键几个字,就将亲信的贪腐撇得干干净净。

请《走向共和》告诉我,剧中“不杀你,就要负百姓,负朝廷”的李鸿章,与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为何差距这样大?

-----

所以,《走向共和》不会解释:既然李鸿章大义灭亲铁腕治军,为啥北洋水师依然军纪涣散,训练松弛,用军舰走私依然成风?

《走向共和》不会提到,李鸿章有四千万两白银之巨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廷一年的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北洋水师10多年的军费总和。

《走向共和》更不会解释,大义灭亲、公正无私的李鸿章,其富可敌国的家产,从何而来?

------

用与真相相反的细节虚构,

用感人至深的艺术塑造,

用哲理深刻的台词,

用精良的大制作,

让观众对李鸿章产生深深的同情乃至敬仰,所以,《走向共和》李鸿章孝子贤孙的翻案目标已经是一个巨大成功了。


铁面魔神谈论史


警醒世人应该走出帝王将相的怪圈,自古明君梦,清官梦该醒醒了,唯有民主共和的制度才靠得住。


清景流华


李鸿章还要贿赂李莲英,可见这种封建独裁的朝廷是多么独裁、多么变态,李鸿章想见慈禧一面,必须通过李莲英这一关,大清必亡!


天涯0227


这部电视剧放到现在也是最牛掰的片子 片子的纪实性 片子中演员的表演 感觉就是历史中的人物一样 没有用力的痕迹 一切都看上去那么自然 最重要的是电视上播的不是完整版 完整版的根本不可能上映 尤其是最后一集 最后的演讲 对现在都是最轰鸣的声音


樊是强人都被我克


看了两集,不敢看了。不拍的不好,而是拍的很好,之所以不敢看了,是因为他毕竟是电视剧,怕看完了,会把剧情当成历史(即使是纪录片,反应的也只是一个历史的一个视角)。


明道哲史


虚幻让人舒服!真相使人痛苦!


用户7626824237335


总体来说还不错,只是最后几集收的太快,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