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code>4500字長文剖析親子關係的真相。耐心看完。改變從當下開始。/<code>

張琳27歲了,在父母眼裡,她已經到了適婚年齡。可她連戀愛對象,都還沒有個合適的。

今年過年,家裡又開始了例行催婚。張琳突然情緒崩潰,和父母吵了起來,然後躲在自己房間裡哭了很久。

她和上一任男友曾相愛3年,從大學時候就在一起。當時兩人感情很好,張琳就把男友帶去跟父母見面認識下。然而女孩的父母覺得男孩是外地的,在北京沒房沒車,純靠自己奮鬥立足,覺得女孩吃虧,於是在飯桌上就給了男孩不少臉色。

張琳很愛男友,也跟父母抗爭過。可是換來的是父母跟她的無休止爭吵和冷戰。她最終沒能堅持住,提出了分手。

她至今仍能想起那時候父母一次一次對自己的質問:說父母辛辛苦苦養大她,對她戀愛結婚為什麼連一點發言權都沒有?!

然而大概連張琳自己也沒想到,那次分手後,她就再也沒有遇到一個讓她有衝動談一場戀愛的人。

她好像失去了愛的能力,沒法再愛上別人了。

在這件事上,張琳至今也沒法原諒父母。對她來說,愛情,錯過就是錯過了。如今她的前男友已經結婚,但她依然無法走出來,孤身一人。

所以當父母春節時催她戀愛結婚,並且又是以“辛辛苦苦養大她”開篇時,她感到無比憤怒。

然而父母養育孩子的辛苦,又似乎在告訴張琳,父母的付出巨大,她已經虧欠父母太多,如今她必須讓步,哪怕再不情願。

她的潛意識不停的告訴她,在她成為她自己之前,首先得做好父母的孩子。

父母和子女一場,真的只有付出和虧欠,控制與服從嗎?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一. 生養孩子是父母的決定和需求,孩子只能被選擇是否出生。養育子女的付出,不意味著孩子生來揹負虧欠。

生孩子這件事,孩子沒有選擇權、決定權。

父母從沒跟孩子商量過,今天我要生你出來。

生孩子的原因,也都是父母說了算的。

有的為了傳宗接代,有的為了老有所養,有的為了體驗養育新生命的經歷,有的為了多個親人,還有的為了讓長輩開心…… 有些人即便懷孕了,依然可能因為某個原因,又半路選擇打掉孩子。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也就是說,孩子哪怕已經存在,哪怕已經在媽媽肚子裡,依然無法逃脫被選擇是去是留的命運。

然後,這個一臉懵的孩子一出生,你又開始覺得孩子虧欠你?!

養育孩子的過程,你只是在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而已。

孩子,一直在被動承受著你的選擇和決定。

二.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在幼年時期,已經處於絕對弱勢。如果再背上“虧欠”的枷鎖,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孩子小的時候,基本都需要仰仗父母的照料。

甚至最初的時候,連動都不會動,連最簡單的翻身,都需要爸爸媽媽幫忙。

這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完全決定了孩子的生活。

如果父母對他尊重,用愛放低了姿態,願意以孩子的視角,跟孩子共同成長,那孩子的表達,無論是哭鬧還是大笑,哪怕沒有語言,都能獲得理解和接納;


如果父母對他控制,居高臨下,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讓孩子絕對服從自己,那孩子的表達,無論再清晰明確都將被無視或壓抑,只能心有憤怒和痛苦,卻無處發洩。

孩子在這個階段,處於絕對弱勢。而他們的弱勢,可能會因為父母的尊重,而得到支撐,由內而外迅速成長;

也可能因為父母的控制,造成外在成長,而內在自卑弱小、壓抑無奈的矛盾人格。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如果父母在這一階段,不斷灌輸孩子虧欠父母的價值觀,孩子會持續處於內疚感中,並因為這種內疚感,無意識的全然服從父母。

而孩子真實的自我表達,會因為這種虧欠,被調成靜音狀態。

三. 父母容易因為早年的絕對優勢,誤以為孩子是自己的從屬物。當習慣性操控和包辦成了另一種付出的形態,壓給孩子的虧欠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父母的優勢,在於在孩子早年間,相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全能。

孩子什麼都不會,就顯得父母什麼都會。

於是很多日常追求完美又好強的父母都酷愛親自上陣。

自己吃飯弄得哪兒都是?別自己吃了,我餵你!

自己穿衣服褲子總穿反?別自己穿了,我給你穿!

自己走路總摔跤?別自己走路了,我抱你!

當父母主導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就顯得越來越無能,而父母,則顯得越來越無所不能。

於是:

自己找工作找不著?別自己找了,你找的也肯定不是好工作!爸給你安排!

自己談戀愛找了個男朋友?別自己找了,你找的哪能靠譜?媽給你介紹!

當包辦成了習慣,成長就註定被剝奪。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然而,被剝奪了成長的孩子,卻還要面對一個關於“虧欠”的課題:

父母一包攬,就做了很多本該他做的事,不勞累是騙人的。既然父母辛辛苦苦為他做了那麼多,他只能註定虧欠父母一輩子。

父母越做下去,他虧欠的就越多。

到最後哪怕父母替他做的事,他不願意接受,也會因為越來越多的內疚感,而不敢說不。

四. 不覺醒的父母,養出痛苦卻不覺醒的孩子。

當父母壓抑孩子,孩子被壓抑,成了親子關係模板,這個關係就已經沒有尊重和平等,只有付出和虧欠。

孩子從小在這個模板中反覆被強化,慢慢的,他已經不知道正常的關係應該是什麼。

他痛苦壓抑,卻沒有勇氣站出來說不。因為這是他一二十年的親密關係模板。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就像開頭例子中的張琳,她恨父母對自己戀愛的干涉和專制,卻做不到堅持自己的選擇,反抗她習慣的,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而只會在被迫順從父母之後,又後悔和惱怒自己的軟弱和動搖。然後在內心一點一點增加對父母的憤怒。

父母從不覺得控制孩子不對,孩子也不覺得被控制不對。

但他們的親密關係始終有個疙瘩,誰都不願意解開,也沒人能解開。

而這個死結的背後,是沒有人願意跳出潛意識的舒適區,勇敢的從自己開始改變,從而撬動關係的改變。

五. 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是父母:

1.當孩子堅持自我,給他機會表達。別拿出付出和虧欠的邏輯,綁架孩子的思想。

孩子從小到大,可能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

你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大,就可以代替他思考一切。哪怕有一天他覺得煤球是白的,也請你不要一棍子把他打回去,而是給他機會給你表達一下他的想法。

你認為對的,不一定都是對的。

因為我們出生的時代不同,就註定有不同時代的符號。

就好像很多長輩可能現在還不會用移動支付,依然習慣用現金。

你不能說他們不對,也不能說咱們不對。

孩子以後沒準說句話就支付了,你適應不了,只是因為你屬於現在這個時代,而不是你看不懂的未來。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孩子需要做他自己,融入屬於他的時代。

給他機會表達,讓他做他內心想做的事。哪怕這事兒你腦袋裡有一百個問號,也留著等孩子用行動給你解開謎底。

所以別做玻璃心父母,也別做霸道總裁式父母。

別一聽到孩子和你向左的觀點,就要權威鎮壓,就要滔滔不絕的說服。說服不了,就立馬亮出絕招話術:“父母養你多麼多麼不容易,付出了那麼那麼多,你卻如何如何不體諒父母的感受,固執己見。你應該知道感恩,知道回報父母。而不是惹父母生氣。”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付出和虧欠的這套邏輯,用在談生意上可以,但用在親情上,一次兩次也許無礙,時間久了,註定有不情不願的妥協和壓抑,逐漸加深的隔閡和傷害。

2.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再提供幫助。你不要上趕著給孩子製造虧欠,還滿口付出。

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兒,就別上趕著幫忙。

孩子能完成一部分的事兒,就讓他先完成那部分能完成的。剩餘做不完的,也給他時間摸索,直到他向你尋求幫助。

你要做的不是追著孩子餵飯的老媽子,而是當孩子吃飯的時候,你坐在旁邊吃你自己的飯。除非孩子需要你幫忙。

比如他不小心把整個碗和食物都弄翻到地上,想拜託你再給他弄點吃的。

即便這樣,你都不必立刻馬不停蹄的去弄吃的,而是引導孩子把地上的食物收拾乾淨,再進行下一個步驟。

孩子能做的事很多。他的潛力,取決於你有多願意挖掘,多願意給他機會去體驗。

千萬不要一邊上趕著給孩子做老媽子,一邊各種抱怨孩子這麼不省心,讓自己身心俱疲。

3. 讓父母迴歸孩子,讓孩子成長為父母。別讓虧欠和付出的扭曲關係代際相傳。

不理解孩子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曾經是孩子時的樣子。

我就不信你沒搗過亂,沒把父母氣夠嗆,沒犯過莫名其妙的錯。

父母常常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當你有孩子了,何不給自己緊繃的成人世界放個假,讓自己回到孩子的狀態,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鬧,開懷大笑?

板著臉,叉著腰,一臉嚴肅的樣子,並不是你內心深處童年時那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只是你被父母的身份和現實壓力包裹下的厚重面具。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孩子犯了錯,通過給孩子機會體驗自然後果,讓孩子自發意識到問題所在,然後給他空間和時間去調整自己。

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經驗強加到孩子身上,讓他必須服從,否則就道德綁架他。

你給孩子機會體驗,他才會看到真實世界,願意成長。

總有一天,孩子也會為人父母。那一天,你一定希望他的內心也已經長大,強大到足以包容和接納他的孩子。

強大到可以允許自己孩子的體驗,哪怕體驗的結果和自己的預期相差再遠也不會抱怨。

而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只能問父母,沒有主見卻脾氣不小的巨嬰。把自己的幼稚、情緒化,因為孩子的一點過錯,就上綱上線帶給自己的孩子且毫不猶豫。

付出和虧欠的邏輯,只有從某一代改變,才能不繼續代際傳遞。

如果你是子女:

1.給父母愛和關心,但不接受被控制。

父母子女一場,難得的緣分。

你對父母好,或者父母對你好,都不是因為付出和虧欠的交易,而是出於天然的親情。

成年後的你,給父母買吃的買喝的,陪父母旅行,讓父母感受天倫之樂,一家人其樂融融……你愛父母,關心父母。

但這種愛和關心,不意味著你能控制父母。

同樣的,父母對你的愛,縱使再深情,也不能以此為由,控制你。

親情摻雜著控制的時候,感情必然會受損。

痛苦:被控制的親情何去何從?父母和子女,還不清的付出與虧欠

開篇時提到的張琳,原本該做的是跟父母正式做幾輪溝通,讓父母明白自己對男友的愛,用自己的堅定影響父母的態度,並且讓男友也多做做工作,給父母和男友之間,搭一座橋。

而不是左右為難,夾在中間猶豫不決,一時說服不了,就又縮回付出和虧欠的習慣性親密關係模型。在不自知的軟弱中,放棄了自己的幸福。

2. 提高自己的能力,讓父母放心。

父母控制你的背後是什麼?是不信任。

父母不相信你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不相信你能選對戀愛對象,不相信你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不相信你所有你早就可以獨立搞定的事情。

所以你需要一方面多跟父母溝通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現狀和理念,一方面自己在各方面都付出努力。

比如,你在工作過程中,時不常給父母說說在單位遇到的困難,然後你是怎麼解決的,收到了什麼成效,領導和同事對你的態度。

再比如,你對一個男孩有好感的時候,就跟父母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的困惑,也聽聽父母年輕時候談戀愛的經歷。同時明確跟父母表示出你的想法,戀愛和婚姻,你知道自己要什麼,請父母給自己空間和時間追求幸福。告訴父母,你要找的不是“錢包”,沒想通過婚姻跨越階層,你想找的是,一個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一輩子。

面對不信任,最重要的就是多溝通,多用行動讓父母放心,逐漸消除這種不信任感,從而贏得父母對你的尊重和信任。

而不是一味地壓抑自己,或者平時不溝通、一言不合就吵架。陷入惡性循環,傷人傷己。

寫在最後:

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愛孩子,對孩子好,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孩子遠比父母想象的,更愛父母,更容易原諒父母的失誤或過錯。而大部分父母對孩子,也會因為深愛,和一瞬間的想通和理解,願意改變哪怕幾十年如一日的模式。

父母給孩子的溫暖和接納,會讓孩子的內心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包容、去感受世界。讓孩子瀟灑自如,天寬海闊,不枉此生。

而任何以愛之名,給的孩子上的枷鎖和束縛,都可能會讓孩子整日糾結於如何讓父母滿意,哪怕壓抑了自己也強忍痛苦。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的世界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美好的體驗。不是交易,不是道德綁架,不是付出與虧欠。

只是一家人能朝夕相處,一日三餐,彼此陪伴。

是兒時我教你學步念兒歌,年老你陪我遛彎看夕陽的平凡與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