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投資基礎:中央銀行與存款準備金率

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經常聽別人說到“央媽”。似乎央媽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金融市場(確實也是這樣)。

那麼誰是央媽呢?在投資裡面,央媽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又稱央行(中央銀行)。“一委一行兩會”中的一行也是指的它。

小豬插一句:一委一行兩會是我們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即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銀保監會(由早先的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二為一了)。

那麼央媽都乾點啥呢?為什麼您經常聽到央媽放水市場大漲?小豬來跟您嘮叨下:

我們央媽管著金融行業、管著還管著各類市場,具體地說它有三大職能:

1、它是發行的銀行:我國唯一發行人民幣的法定機構

2、它也是銀行的銀行:它集中保管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需按照一定比例作為準備金繳納到央行,剩下的才可以貸出去);它還可以服務商業銀行,給沒有錢的商業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主持全國銀行間清算等。

3、它還是政府的銀行:它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來做事,比如代理國庫收支、政府債券發行、為國家持有和經營管理國際儲備等

它有兩大業務:

1、負責業務(錢從哪裡來):儲備貨幣(發行的錢、商業銀行交的準備金等)、發行央票(中央銀行票據-調節流通中貨幣供應量)、經理國庫等

2、資產業務(錢用到哪裡去):國外資產(外匯、貨幣黃金)、跟政府借錢(對政府債權)、對其它的(非金融性部門、金融性公司、存款性公司)的債券。

所以前面講到的放水就是央媽其通過管錢調節市場的貨幣供應量,而防水的一大招式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前兩天的消息我們可以看到:

2020年3月13日,央媽公佈了降準信息:於2020年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對達到考核標準的銀行定向降準0.5至1個百分點,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共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

前面反覆提到的存款準備金率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商業銀行繳存中央銀行的存款佔其吸收存款的比例。

這些存款準備金又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後必須繳納的資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有時候在規定繳納數額外,多繳納一部分資金-用於資產備用金,支付清算等)。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就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後多交錢),流向社會的錢就會變少,反之亦然。

那麼央媽改變存款準備金率,對市場的影響有多大呢?答案是非常大!因為存款準備金制度是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基本條件,改變存款準備金率會大幅改變銀行創造的信用貨幣量,影響整個金融市場。

接下來我們看看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

小豬講個理論情況(不考慮其它因素):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10%,某天工商銀行吸收了存款100萬,交10萬給央媽作為存款準備金;還剩90萬貸給小王;小王拿到這90萬全部存到交通銀行,這樣交通銀行也要上交9萬給央媽,還剩81萬貸給小李;小李將81萬全部存到建設銀行,這樣建設銀行就吸收了存款81萬,交8.1萬給央媽,貸剩下的71.9萬給小張。。。如此循環。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工商銀行最初只吸收了100萬存款,而最後所有銀行竟然吸收了1000萬賬目金額的存款!牛逼吧,這就是銀行的創造信用。

所以,我們將中央銀行提供市場的資金叫做基礎貨幣(流通中的現金和流到銀行體系中的準備金),它們流到銀行中,銀行可以數倍派生存款,而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之間的倍數關係,就叫做貨幣乘數。我們現實生活中沒有這麼理想的情況:比如工商銀行除了交法定存款準備金,也可能交超額存款準備金。貸款人拿到錢也不可能全存銀行,很多也會產生提現消費。當然,完整的貨幣乘數也有公式可以計算,只是我們投資明白箇中道理就行,公式計算就沒有必要再研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