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瑪麗的激情》是一部丹麥愛情影片,講述的是,漂亮妻子瑪麗,和丈夫(著名畫家克羅耶)及情人(著名作曲家雨果)之間的悲歡離合。丈夫雖享譽畫界,但40多歲時染上了性病,後又精神失控,給小16歲的瑪麗帶來巨大壓力。期間,瑪麗遇到情人,以為找到真愛,卻不幸被騙,繼續尋找幸福。

該片改編自暢銷傳記《瑪麗的激情》,導演是比利·奧古斯特,兩次金棕櫚得主,他的作品多注重個人表達,在程式化電影盛行的今天,奧古斯特堅持做自己喜歡的電影,贏得了整個電影界的尊重。馮小剛曾公開說,“我只是一位導演,而奧古斯特是大師。”

一部好的電影,更關注人性與道德的糾葛。《瑪麗的激情》女主角瑪麗,為了追求幸福,先是婚內出軌,後在丈夫建議下三人共處了一段時間,丈夫去世後,又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這一系列事情,在外人看來,覺得這個女人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她有著自己的掙扎。

電影節奏舒緩,客觀冷靜,感情細膩含蓄,秉承北歐影片的強文學性特點。接下來,我將從“主角人物塑造、導演表現手法、基於電影主題的現實思考”三個方面,解讀該片的獨特魅力。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01、人物塑造:瑪麗的婚姻生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糾結過後,她決定追求真正的幸福,可這條路並不好走,由此揭開人性與道德的探索

女主角瑪麗,本來有個讓人羨慕的家庭,名人畫家丈夫和一個可愛的6歲女兒。丈夫定期舉辦畫展,各界名流匯聚而來,榮譽獎章拿到手軟,瑪麗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

可誰都不知道,瑪麗丈夫有間歇性精神病,病發起來半夜要掐死瑪麗,大白天還讓小女兒裝獵狗在地上爬,加上他有生理障礙,實際上,瑪麗覺得自己越來越枯萎,生活了無生趣。


①瑪麗的愛情,處在靈與肉的掙扎中,這又何嘗不是世間愛情的縮影

瑪麗是愛她丈夫的,這在生活的許多小細節可以看出,比如:

  • 她崇拜丈夫,喜歡他的才情,樂於跟他交流藝術、審美;
  • 丈夫作畫時,她陪在旁邊,也在畫,並非常重視丈夫的意見。

但是,就像她說的,“我們彼此相愛,卻不幸福”,在瑪麗這裡,那種愛,缺少了一些東西。

相比之下,瑪麗對作曲家情人,說一時激情也好,說尋求刺激也罷,更多是慾望的釋放。在情人這裡,瑪麗找到了她跟丈夫缺少的東西。哪怕她對情人的作曲毫無興趣,即使那是專門為她所作。

實際上,在靈與肉的層面,瑪麗跟畫家丈夫,是靈對肉的壓倒性勝利,而跟作曲家,恰恰相反,是肉對靈的壓倒性勝利。靈與肉,無論是誰壓倒誰,歸根結底,就是世間愛情的兩種狀態。試問,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的愛情,能達到靈與肉的完美統一?現實是,很少。


《圍城》裡的男主角方鴻漸說

“世間哪有愛情,壓根就是生殖衝動。”

周國平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裡寫

“有一種觀念認為,相愛的夫婦間必須絕對忠誠,對各自的行為乃至思想不得有絲毫隱瞞,否則,便褻瀆了純潔的愛和神聖的靈魂。但一個人在有了足夠的閱歷後,便會知道,這是一種多麼幼稚的觀念。”

在我看來,無論怎樣,瑪麗已經走出重要的一步,她的激情沉澱後,隨之而來的是自我的審視與反思,開始為了自己而活。在那個守舊的時代,瑪麗至少在探索方面,比一般女人勇敢很多。

我希望,瑪麗在尋找自我、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勇敢走下去,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擺脫封建倫理的枷鎖,不要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雖然邁出去了,但終究擺脫不了世俗束縛帶給自己的絕望,導致臥軌自殺的悲劇結局。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②瑪麗的偉大,在於探索之後的昇華,“幸福不是靠父母給的,是靠自己爭取的”

瑪麗的畫家丈夫去世後,心存怨氣的女兒選擇了和保姆亨妮一起生活,而不是瑪麗。離開之前,瑪麗對女兒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讓很多觀眾動容。

  • “你一定覺得我很可怕,我傷害了你,而且做錯了所有事情,你生我的氣,我並不怪你,我真想做一個好母親……”
  • “但是,一個不開心的人,是不能給另一個人帶去幸福的。”
  • “幸福不是靠父母給的,是靠自己爭取的。”
  • “你已經邁出了你人生的第一步,儘管這一步讓我失去了你,就這樣吧!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你自己覺得真正開心的人。”

其實,瑪麗對女兒說的這番話,也是她自己一直在踐行的原則。她希望女兒明白,幸福不是靠父母,就如同她自己堅持的,幸福不是靠男人。經歷了那麼多,她更加明白,人的一生,只有受自己的思想主宰,為自己負責,才是通往真正幸福之路。

為此,她才決定,不做丈夫的金絲雀,勇敢向丈夫坦白婚外情,並主動要求離婚;而面對情人的出爾反爾,即使已經懷孕的她,也並沒有過多傷痛,拿得起放得下,自己的過錯自己承擔。

在我看來,整個過程中,瑪麗一直在抉擇,只不過,這些抉擇有時候看上去不那麼明智,而且喪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但沒什麼可怕的,這就是追求幸福的代價,不可避免。

瑪麗更沒後悔過,這是一個堅強隱忍、勇敢追求幸福、懂得自我負責的女人。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02、表現手法:導演擅長融情於景,加上精心的視聽語言搭配,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影像之美,帶給觀眾無盡回味

這部探索人性與道德題材的電影,導演在情緒尺度上比較收斂,影片整體情緒低沉剋制,視聽感受上偏清冷壓抑,意在襯托女主角瑪麗追求幸福經歷的坎坷,以及糟糕的情感境遇。這種創作手法,利於激發觀眾對電影中女性命運的思考。讓我們來看,導演是如何具體運用光影和色彩來進行情感表達的:

①光影寓意:高反差的燈光風格,營造出角色不同階段不同的心理氣氛

影片中,丈夫、瑪麗和情人三人相處的那段時光,光影設置地很充足。

尤其是畫家丈夫,開心時,靠在陽光充足的長椅上,特別明亮,象徵歡愉,就像他自己說的,“要重視光,讓光明照進生命,你一定見過多彩的生命。”相比之下,瑪麗坐在丈夫旁邊,轉身就走進了陰影處,象徵瑪麗坎坷的情感之路。

而丈夫神經發病時,以暗色光影為主,象徵恐懼、邪惡和痛苦折磨。最後,他躺在床上,生命即將結束時,還貪戀地伸出手去,觸摸牆上那束照進來的光。而這道若隱若現的光,又何嘗不是代表瑪麗所追求的幸福,多變又讓人難以把握

導演之所以這麼安排,是想用光影烘托出人物心理,同時也讓觀眾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畢竟,導演在整部電影的感情基調上都很剋制,女主角色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主觀表現的都沒那麼明顯,導演想把感受空間留給觀眾自己。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②色彩情緒:冷色調為主,偶爾穿插一些中性色,凸顯角色短暫的情感慰藉

導演很在意影像之美,所以在顏色的處理上非常細膩,很多鏡頭不但宛如一幅幅經典油畫,還充滿了寓意色彩。

當瑪麗終於決定離開那個家,跟作曲家情人在瑞典中心覓得一處小島,一起愉快地生活時,白色佔據了鏡頭大部分空間:晾衣繩上,掛洗的白色床單和衣服迎風飛揚;瑪麗和情人的白色上衣,房間裡白色的牆壁,連餐桌布都是白色的。

這時候的白色,迷幻又短暫,像極了瑪麗虛無的感情。本來,以為找到了純潔的愛情,心靈有了歸宿,哪知剝去迷霧後,真相殘酷,不過是一場虛無。不久,瑪麗從情人處得知,他早已跟別的女人訂婚,只是為了激發靈感、尋找自由,才跟瑪麗在一起,並沒打算長久。

作為丹麥的一位集大成導演,奧古斯特在情感暗示的表達上,非常細膩和飽滿。在這樣一種光影、色彩的烘托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地剋制又貼切,從而引出導演對人性與道德的探索和思考。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03、現實思考:基於《瑪麗的激情》電影劇情,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對人生和選擇的思考:

《瑪麗的激情》,所謂“激情”,其實不只限於愛情,那就太狹隘了,“激情”背後,還代表著一個女人對自由、幸福、獨立的追求。人生在世,為了不枉來一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追求。相比物質,精神層面的愉悅才是人類更高層面的嚮往。但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可能不可避免,也可能不計其數,要做好思想準備。

①幸福要自己爭取,不能“等靠要”

瑪麗的一生,其實就是積極追求幸福的一生。最後,她的女兒也學會了自己追求,儘管這一次沒有選擇跟她在一起,給她造成極大的痛苦,但這就是生活。瑪麗從中也明白:一個不開心的人,是不能給另一個人帶去幸福的。

“我知道我應該在你身邊,盡我所能帶給你更多的溫暖。但是,如果你看到媽媽那麼不開心,是不會得到溫暖的,無論你多麼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開心的大人,那你一定會認為做大人都很不開心,但是生活並不是這樣,人是可以開心幸福的。”

瑪麗的這段話很對,現實中,“一個不快樂的媽媽,毀了孩子的一生”,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

與其把不幸福的人捆綁在一起,不如,放手讓她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有時候,相比不開心的陪伴,放她尋找自己的幸福,可能更明智。快樂是會傳染的,其實,痛苦也是。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幸福絕不是別人賜予的,而是一點一滴在自己生命之中築造起來的,人生中既有狂風暴雨,也有漫天大雪,只要在你心裡的天空上,經常有一輪希望的太陽,幸福之光便會永遠照耀著你。

明白了這一點,希望不開心的媽媽,放過自己的孩子;希望追求幸福的每一個人,不再依賴別人,孩子不依靠父母,女人不依賴男人,自己的幸福,靠自己爭取。

《瑪麗的激情》:激情追求的背後,演繹出人性與道德的思考

②人生,由很多選擇疊加而成,要勇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瑪麗的激情》這部影片,也可以理解成是“瑪麗的抉擇”。為了追求幸福,她一直在抉擇,只不過,每次抉擇都有得有失,而她本人,在失去面前,並沒有歇斯底里、萬念俱灰,每次都是重整旗鼓,繼續前進,這是女主角瑪麗充滿魅力的地方。

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不因害怕承受代價,而止步不前,不因害怕失去,而總是悔恨。一個成熟的人,懂得對自己的選擇和情緒負責,承擔後果,才有能力確定幸福的方位,才有條件收穫對等的愛情。

怨恨、批評、內疚、恐懼,是我們生活中4種最壞的習慣。這4種習慣,起源於喜歡責怪他人,卻從不勇於承擔責任。如果,我們敢於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負責,那麼,就不會責怪他人。——作家露易絲・海《生命的重建》

生活中,對照一下我們自己,看看有沒有這些壞習慣,學會對自我負責。要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從人生中找到解脫之道。

總結一下:

《瑪麗的激情》總體來說,帶著北歐電影濃郁的節奏與風格、唯美乾淨的畫面,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方式探索人性與道德,冷靜剋制地引發人們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風情魅力佳片。通過觀看《瑪麗的激情》,希望人們由劇中人物,關照自身,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