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許昌市

魏都區:1986年由縣級許昌市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三國魏時,許昌曾為五都之一,故名

建安區:秦設許縣,魏黃初二年(221)因“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更名許昌縣;2016年11月改現名,因許昌建安文化突出,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故名

禹州市:明萬曆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鈞諱改鈞州為禹州,1913年降為禹縣,1988年改市;傳禹治水有功,禹子啟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說因相傳此為夏禹所都得名;據《水經注》:夏禹始封於此

長葛市:隋開皇六年(586)長社縣更名長葛縣,1993年12月設市;傳此地為遠古氏族部落葛天氏故址,後人永思其澤,故名;另說創邑之始,有葛條附樹,故名;據《長葛縣誌》:邑以葛天氏得名

鄢陵縣:鄭武公元年(前770)鄭武公滅鄢國,廢鄢國為鄢邑,後更名鄢陵;因城築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襄城縣: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設襄城縣,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據《太平寰宇記》:周之襄城,楚靈王所築;京相璠曰: 周襄王居之,因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濮陽市

華龍區:2002年由濮陽市市區改現名;1987年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故名

濮陽縣:秦王政七年(前240)始設濮陽縣,因在濮水(濮渠水)之北得名;據《水經注》:濮水徑其南,故名;明洪武二年(1369)濮陽縣併入開州,1913年改開縣,次年改濮陽縣,1984年設濮陽市郊區,1987年復縣

清豐縣:唐大曆七年(772)置清豐縣,因境內有隋孝子張清豐門闕得名;據《舊唐書·地理志》: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南樂縣: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由昌樂縣改現名;因縣治在漢晉故治以南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當時昌樂為後晉東南境,加南字得名

臺前縣:1978年由範縣析置,因縣人民政府駐臺前村(今址)得名,明代壽張故城東南隅鳳凰山上曾建有鳳凰臺,臺前村在其南面,故名;另說壽張故城南鳳凰山,由於雨水沖刷,只剩一個小丘陵,按方位稱南臺子,縣城設在之前,因名

範縣

:西漢始設範縣,以範武子姓氏為名;另說周定王封晉大夫士會於此設範邑,因名;又說以南臨範水得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漯河市

郾城區:2004年由郾城縣改設,隋開皇五年(585)郾縣故名郾城縣;以古郾子國(郾國、南燕國)得名;據明《嘉靖許州志》:郾城縣本古郾子國,故名,夏初因皋陶治苗有功,封皋陶之後於郾,即古郾子國

源匯區:清咸豐二年(1852)取諸水匯流之意名源匯鎮,1912年後稱漯河鎮,1948年設縣級漯河市,1986年5月設區

召陵區:2004年由原郾城縣析置;召意為號召、召喚,陵是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取意號召天下之高地,另據《中國地名辭源》:漢置召陵縣,有召陵故城遺址,因名;另說召古為高之意意,因建於高崗之上,故名

舞陽縣:秦置舞陽縣,因縣城在舞水(潕水,今三里河)之北,故名;據《太平寰宇記》:在舞水之陽,因以名縣;從潕水得名,因其源頭珠花四濺,形若水花飛舞而名潕水

臨潁縣: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臨潁縣,以在潁水(潁川、潁河)之上,故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瀕臨潁河得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三門峽市

湖濱區:1986年由縣級三門峽市改設,因市區東西北三面瀕臨三門峽水庫,狀若半島,為一湖濱城市;故名

陝州區:秦始設陝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始置陝州,1913年改陝縣,2016年1月設區;因西周時周公、召公以陝原(陝陌)為界分陝而治得名;另據《直隸陝州志》:山勢四圍曰陝,環陝皆山故名陝,東有崤陵,西有函谷,南跨陝原依幹山,北逾黃河至中條山,位於崤山環抱之中,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得名

靈寶市: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桃林縣,因古時有大片桃林得名,唐天寶元年(742)因於函谷關掘得天寶靈符而更名靈寶縣,1993年撤縣設市

義馬市:1970年1月由澠池縣析置義馬礦區,1981年4月設市,因駐地義馬村得名;原為驛馬村,後演為益馬、義馬;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唐將秦瓊在此飲過戰馬,取名飲馬,後演稱義馬;另說北宋太宗三年(997)發大水淹沒藝麻村南邊,到老槐樹時水勢回落,人們觀察樹冠發現有三股枝繁葉茂,似奔馬輪廓,便傳說有三匹白馬化作三條白龍擊退洪水,又傳說為義馬救村;故名

澠池縣:秦置澠池縣(黽池縣),三國曹魏始改現名,據《水經注》:因崤黽之池以目縣,後加水作澠池;因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另據《大明一統志》:澠池在澠池縣治北,黽似蛙而腹大(金錢蛙),池有此,因名

盧氏縣: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始設盧氏縣,相傳取秦代博士盧敖的姓氏為縣名。另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盧敖得仙,始置盧氏縣;另說以山為名,據《太平寰宇記》:盧氏山(石城山)宜五穀,可避水災,因山以名縣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商丘市

睢陽區:1997年由商丘縣析置,以古地名為區名;戰國時,魏國將商丘更名睢陽,因城在睢水之南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睢陽縣改為商丘縣

梁園區:1997年由縣級商丘市、商丘縣局部改設,區名源於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築的梁園

永城市:隋大業六年(610年)始設永城縣,傳說因此城屢遭水擊不破,取永久鞏固之義得名;金興定五年(1221)縣升為永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改為永城縣,1949年複名永城縣,1996年撤縣改市

民權縣:1928年由睢縣、杞縣析置民權縣,縣名取自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民權

寧陵縣: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始置寧陵縣,本為甯城,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戰國末年由於信陵原名寧,易名寧陵

柘城縣:隋開皇十六年 (596) 始設柘城縣;據《太平寰宇記》:以邑有柘溝,以此名縣,柘溝應是以當地廣泛生長柘樹為名

虞城縣:隋開皇十六年 (596) 析下邑縣始設虞城縣,以虞舜之後的封地而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境為古虞國地,秦因此置虞縣,因古虞國得名

夏邑縣:戰國為下邑之地,因其地勢低窪得名,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以下邑之名不祥不雅,故取華夏之義,今現名;另據《河南通志》:戰國時為下邑地,因地窳(同窪)下,故名,由諧音改夏邑

睢縣:金天會四年(1126)改拱州保慶軍為睢州,因境內睢水得名;明洪武十年 (1377) 降睢州始設睢縣,十三年(1380)升為睢州,1913年2月改睢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州名,州以睢口得名,睢口又以古睢水得名;另說因位於睢水河濱得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周口市

川匯區:2000年由縣級周口市改設,以市區在沙河、潁河、賈魯河匯流處得名

淮陽區:2019年8月由淮陽縣改設,曾名宛丘、陳州、淮寧;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古淮陽國為名淮陽國因位居淮河之北得名

項城市:隋開皇三年(583)秣陵縣改項城縣,1993年設市,西周時屬項國,西漢高祖在項地設置項縣,以古國為名;據《太平寰宇記》:隋文帝改為項城縣,加城字,可見縣以古項子國得名

鹿邑縣:隋開皇十八年 (588) 改武平縣置,因境內有春秋時陳之鳴鹿城南得名;據《太平寰宇記》:縣取故鹿城地為名;傳說鳴鹿城即是因麇鹿眾多,以常有鹿鳴,因以為名

扶溝縣: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扶溝縣,因境內有扶亭和洧水溝得名;據《水經·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名扶溝

西華縣:西漢由長平縣始析置西華縣,春秋時為宋國華氏之地,居東者稱東華,居西者稱西華,故名;另據楊守敬《水經注疏》:縣名當相對於東華城而言

商水縣:隋開皇十六年(596)由汝陽縣析置溵水縣,因溵水流經得名;北宋建隆元年(960)避宣祖(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諱而改名;因商水得名,另說因殷商為同一王朝故名;據《帝王世紀》:商高宗陵在縣之長彩,故得名

沈丘縣:明弘治十年(1497)僑置沈丘縣(今址東南),據《太平寰宇記》潁州沈丘縣:沈丘在縣南一百步,春秋或作寢丘,因名;另說以周朝沈國為名,意為沈國廢墟

鄲城縣:1951年析鹿邑縣、淮陽縣、沈丘縣設鄲城辦事處,次年8月設縣,因駐鄲縣古城鄲城集得名;另說本為丹成,傳為道教始祖老子煉丹的地方,用作地名時寫為鄲城;又說鄲本為單,是以單為名的城堡,西漢置縣加邑;另據《漢書·地理志》:鄲,莽曰單城,城為邑,故改為鄲

太康縣:隋開皇七年(587)由陽夏縣改現名,以城東有太康墓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傳夏太康曾都於此,且有夏太康陵,故名;另說因人得名,因夏朝第三代君王太康得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駐馬店市

驛城區:2000年6由縣級駐馬店市改設,因明代稱駐馬店驛站,故名;因鄰近苧麻村原名苧麻店,成化十年(1474)崇簡王就藩汝寧,在此設驛站而改名駐馬店

新蔡縣:春秋時蔡平侯由蔡遷都於此,始稱新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設新蔡縣,據《輿地志》:蔡平侯自上蔡徙於此,故名

西平縣:西漢始置西平縣,因其地西有西陵亭,加以地勢平夷,故名;據傳是黃帝元妃嫘祖的故鄉,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西陵於夷得名

遂平縣:唐元和十二年 (817) 吳房縣改設;因節度使李愬雪夜襲蔡州,平吳元濟之亂,是從吳房的文城柵出發的,取從此出兵遂平蔡州之義得名

平輿縣:秦始設平輿縣,後存廢頻繁,1951年4月由汝南縣析置平輿縣;屬古摯國地,有奚仲造車的故事,戰國時稱輿,加之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而稱平輿

上蔡縣:戰國時韓國始設上蔡縣,周景王二十年(前525)蔡平侯徙新蔡,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蔡昭侯遷至州來並改稱下蔡,古時西為上,故稱上蔡;另據《世本》:九江有下蔡,故稱上蔡

正陽縣:西漢元狩五年(前118)設慎陽縣,因是古慎國地,且在慎水之北,故名;南朝劉宋改真陽縣,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胤禎諱改現名;據《太平寰宇記》:以在滇(慎)水之陽為名

泌陽縣:因位於泌水(泌河、沘水、今泌陽河)北岸得名,據《太平寰宇記》:以地有泌水經其陽,故名

確山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安昌縣更名朗山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太祖趙匡胤諱改現名,因確山(浮石山、浮邱山)得名

汝南縣:1913年2月由汝陽縣改設,因古為汝南郡治得名;另說因大部地域在汝水之南得名;因在汝河之南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城臨汝河南岸,故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南陽市

宛城區:因建城區古為宛州治得名;另說因古時曾稱宛,為宛縣治所,故名

臥龍區:因著名的遊覽勝地臥龍崗縱貫轄區得名,因境內有臥龍崗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舊時傳為諸葛亮隱居處,故名

鄧州市:秦置穰縣,取莊稼成熟之義得名;隋開皇七年(587)改荊州為鄧州,始有鄧州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穰縣併入鄧州,1913年改設鄧縣,1988年設市;市名源於春秋鄧侯國

南召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析南陽縣置南召縣,因縣城有南召堡(今南召店)得名;據《大明一統志》:因其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名縣;另說南召店是因東漢時的召信臣得名的,後出現兩個集市,按方位名南召店

西峽縣:1948年內鄉縣析置西峽縣,因治西峽口(今址)得名;金正大七年(1230)內鄉縣從西峽口遷治渚陽鎮(今址),原址改峽口鎮,後因位於內鄉縣城西得名;另說因位於南陽之西峽口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以峽得名

方城縣: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始設方城縣,明洪武初併入裕州,1913年設縣,因方城山得名;春秋楚文王以繒關為中心修長城設關塞,稱為方城,因其基礎為方形得名,秦漢把關塞及長城所在的長山稱方城山

鎮平縣:金興定元年(1217)五朵山一帶農民起義,正大二年(1225)遭到鎮壓,次年取鎮壓平息之意始設縣;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鎮平之名,當以陽管鎮的鎮加平字,取鎮懾和平定叛亂之義

內鄉縣:原名中鄉縣,因當時境內有南鄉、北鄉和中鄉得名;隋開皇三年(583)避文帝父楊忠諱改現名內鄉縣

淅川縣:北魏始設淅川縣,因境內淅水(析水、淅水、淅川均水,今老鸛河)而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以淅水在縣西得名;後存續頻繁,1913年由淅川廳改淅川縣

社旗縣:1965年南陽、方城、唐河、泌陽等四縣析置,縣政府駐賒旗鎮,取諧音得名;寓社會主義旗幟之意

唐河縣:1914年因與河北省唐縣重名而改沘源縣,以沘水源於此得名,1923年改現名,以唐河(沘水、泌河)為名,因河流經古唐州境內得名;另據《水經注疏》:今泌河自泌陽縣東,西流經唐縣為唐河

新野縣: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始設新野縣(今址),以在烝野新建縣,故名;另說因地處新都之野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傳遠古南陽盆地是個湖泊,新野處在湖底。戰國時形成新的平原,故名,意為新形成的田野

桐柏縣:隋開皇年間淮安縣(另說義安縣)改現名;因位於桐柏山麓,以山為名;另據《元和志》 : 取桐柏山(佘山、大復山、雲夢山、胎簪山)為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信陽市

溮河區:因境內淮河支流溮河(溮水、師水)得名,據《太平御覽》:師溪水,昔有隱士胡超居此,眾人師之,故名,後衍為溮

平橋區:1998年由信陽縣改設, 明代建有平面小橋原名王將軍墳橋,後因此橋與當地眾多曲拱橋有別而改名平橋

固始縣:南朝宋泰始年間僑置固始縣,取漢固始縣為名;東漢建武二年(26)改寢縣為固始縣,意取“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之意;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始得名於光武帝“欲善其終,必固其始”一語

羅山縣:隋開皇十六年 (596) 高安縣更名羅山縣,因縣西南有小羅山(羅山、龍山)得名;據《方輿紀要》:羅山峰巒環抱,因以名縣

光山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始設光山縣,因縣西北有浮光山(光山、扶光山、浮弋山、弋陽山、濮公山)得名;據《太平寰宇記》:冊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因名

潢川縣:1913年由光州改設,因潢河(黃水、小黃水)流貫縣境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潢河,因流經黃國故土,古代名黃水,後黃字加水得名;另說因縣城瀕潢水得名;又說該縣為春秋古黃國地,縣城又靠近潢河,故名

淮濱縣:1952年由潢川縣、固始縣、息縣析置淮濱縣,因地處淮河之濱得名,另說因縣城瀕臨淮河北岸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居淮河畔,故名

商城縣:隋開皇改苞信縣改殷城縣,因境內有古殷城得名;北宋建隆元年 (960) 因避宣祖趙弘殷(太祖趙匡胤之父)諱改為商城縣;另據範應賓《商王墓碑陰記》縣因商王(宋公)墓取名

新縣:1933年析河南省光山縣和湖北省麻城縣、黃安縣置經扶縣,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的字經扶命名;1947年改現名,因新政權建立和縣治在新集命名

息縣:春秋時楚國滅息國後設息縣,西漢改新息縣,因縣治不在古息國故城,而是向東遷移,故名;北周改東豫州為息州,明洪武初改為息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為古息國地得名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濟源市:隋開皇十六年(596)析軹縣北境析始設濟源縣(現址),1988年6月設市;以地處濟水之源得名,據《元和郡縣誌》:以濟水(泲水、溪水、兗水)所出,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