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講文字的起源要先了解文字與語言的關係?

以書會友71953056


我們的文字起源於何時,目前來說,這還是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往上推溯,倒是可以想見文字起源的一些合理的邏輯現象。

文字為什麼會產生?

對於一種語言來說,肯定是先有了這種語言,然後才會產生文字,這在很多國家的語言史中都可以得到驗證。

在中國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古人也很清楚,能造出來的是文字,而不是一種語言。這種傳說的細節也能驗證,語言是早於文字出現的。

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大一點,看看日文和韓文是如何誕生的,就能較為完整地知道這一過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日文之中夾雜著很多的漢語,在國際上也有“日本漢字”一說。其實如果瞭解日本歷史就能知道,日文最初是隻有發音、沒有文字的。

也就是說,這種語言還沒有發展到產生文字的階段。

日本雖然一直有一種說法,說日本上古時期便有文字,但至今也沒有發現到底是何種文字,聯想到日本史書上經常有的吹捧之語,此種文字應該也是子虛烏有的存在。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文字是在應神天皇時期,從百濟傳入,百濟所在地為朝鮮半島。但是從百濟的史料來看,時間也有出入。日本史書一向喜歡將時間提前,兩相比對,大概是在公元4世紀末,漢字才傳入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這時候的漢字在民間已經不是中國漢字的涵義了,而是變成了一種符號,滿足了日本語言中沒有文字的缺陷。

比如《萬葉集》的寫作就是如此,雖然用漢字,但其實是“和文學”。

而之後的年代裡,漢語被認為是高雅社會使用的文字,相對應的就在民間根據日本的語言創造出了日語文字,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假名文字”。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日語的文字,但最初只被當做“粗鄙工具”看待。

朝鮮半島的文字和日本文字的起源過程非常相似。

朝鮮半島何時接觸到中國的文字已經不可考了,有史記載,可以確定的結論就是應該在公元4世紀之前。

有趣的是,這個地區原本的語言也是隻有發音而沒有文字的,並且這種現象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

這是因為朝鮮半島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極深,導致他們很多人都可以學得一手好漢語,書面交流都是用漢語進行。其實直到晚晴時期,朝鮮遞交給清政府的國書還是用純屬的漢語寫就。

但是漢語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語言,學習難度比較大,尤其是朝鮮半島本身也有自己的語言系統,在最初就出現了一些漢語和朝鮮符號混雜使用的記錄形式,還不能稱之為文字,術語叫做“吏讀”。

到了朝鮮王朝世宗時期,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於是就參考漢語,根據自己的語言體系創造出了最初的韓語,叫做“諺文”。

從這兩國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一種語言的文字是為什麼而產生的。

當有一種工具可以滿足語言需要的時候,比如漢語作為符號可以用來表示日語、韓語,所以並不會產生屬於本語言體系的文字。只有當本語言體系需要滿足某種功能的時候,才會誕生文字,比如日韓兩國民族意識覺醒,需要擺脫漢語對其語言的影響,所以才會創造了本國文字。

所以說,文字的起源和其與語言的關係是有直接聯繫的。

哪一類字是最先被造出來的

針對某一種語言內部來說,比如漢語,我們需要想一個問題,哪一種文字會被首先創造出來。

漢語有“六書”,分別是: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

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

那麼,前四種造字方法中,哪些字會被優先創造出來?這就關乎著文字起源的邏輯問題。

或許有人會想,那肯定是字形越簡單的字創造得越早。

這只是從創造方法來說,但是從造字邏輯上來講,越是抽象的字會被越早地創造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字在無法用形象的圖畫來表述,所以只能創造一個符號來表達,這就是最初文字的起源。

即除了特徵比較鮮明的象形字之外,那些抽象含義的字也是最先被創造出來的,這就和語言本身有關了。

漢語屬於“音義文字”,更偏向於“表意系統”,不像英語等語言一樣側重於“表音”。所以文字在創造之處就會有其真正的“涵義”存在。

所以我們看《說文解字》在解讀小篆的時候,特別注重對於文字來源的解釋,對於為何要如此造字的問題尤為關注,努力在找一個合理性的解釋。

近代以來發現的甲骨文,因為其字形相對固定,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發現,所以認定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其形態也多是象形和表達某一意義的固定符號文字。

所以說,文字的起源與語言的體系是表音還是表意也有直接關係。

綜上,探討文字的起源,必須考慮其所屬的語言體系,同時也要深究該語言是否到了需要滿足某種功能的節點,由此才出現了文字的起源問題。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語言是我們日常交流的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如果沒有語言,文字也沒有任何意義。

關於語言的起源有黃龍保假說:從動物語言到人類語言。

1、前語言階段—臘瑪古猿時期

前人類語言又稱動物語言。這種語言的特點是利用不同的呼喊聲、嘯叫聲來傳遞信息,包括體態語和手語。

2、動作語言階段—南方古猿時期

動作語言,又稱手勢語言。原始人類脫離動物界之後,除了大腦的容量繼續慢慢變大、發音器官(如喉部)也在進化外,第一個解放出來的上肢——手,應該在這一時期充當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動作語言,是以手作為主要的皮質外語言器官,配合腳、頭和其他身體部位的運動姿勢,同時藉助於人的視覺印象進行人際間的思想交流與信息傳遞。動作語言擁有獨特的語詞、語法、表現方法,實際上成為無聲的、形的符號系統。一方面,某個特定的姿勢往往並非表達一個孤立的詞,而是表達一個或長或短的語句,連續的幾個姿勢合併成一個完整的思想。

3、意象語言階段一“北京人”時期

意象語言,又稱物象語言。它是在動作語言階段上發展起來的,屬於有聲語言的早期形態。它初步呈現意象語言的若干特徵,只不過兩者使用的語言器官不同。首先,意象語言的基本成分是單一而固定的單音語,單音語類似動作語言的單一手勢,形式上是一個詞,其實代表一個語句,孤立的詞表達對某一問題情境渾然而模糊的判斷。

4、概念語言階段

概念語言,又稱為分音節語言。它標誌人類語言發展的成熟階段,也是有聲語言的最高階段,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語言。“在此時,人的發音器官基本完善,能夠發出各種抑揚頓挫的音段與音素。概念語言的基本元素是詞,由詞組合成各種敘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等。每個詞指稱一類具體事物,詞與事物之間擺脫了以往那種混淆不分、或即分即合的關係。

總之,人類只有在語言產生之後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字才有了種種概念的表達。要知道文字的起源首先要了解語言的起源。


Amomoni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拿我們的漢字來解釋一下吧😄

漢字是文化自信的偉大基石。

1、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的結晶,“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漢字作為漢語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為記錄漢語信息的載體和傳媒,在漢民族和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一直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漢字是維繫祖國統一的文化基因

作為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媒介,漢字一直是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柱。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圖形符號。從漢朝到現在,不管歷朝各地如何讀音,漢字的構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宋代印刷術發達以後,漢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是維護國家統一之最恆久、最深刻、最強大的力量。


霸氣正能量


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是用字寫成的,有字才能成文。語言,文字聯繫緊密。不可分。


寇米根


感覺英語是先有文字後有語言,你分析其帶詞根及詞綴的單詞後就有這種感覺


用戶5985605168978


因為話語第一位 文字是派生


褚逸飛


"象"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不知道!但是它絕對早於人類及所有生物的起源。

人類起源後既沒有語言也沒有文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靠的是"象",是通過人的抽象思維用手勢、表情、口形與聲音或波等形成的"象"再傳遞給對方,對方也是通過抽象思維捕捉到這個"象"知道對方所表達的意圖的,當時他們用的"口形與聲音",其實語言已經起源了,雖說也是語言,與現代語言所不同的是,他們先將口形與聲音用抽象思維加工轉化為"象",然後再通過"象"才知道這聲音所表達的是什麼,現代人可以將"象"的過程去掉,直接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但還有很多現代人仍然保留著祖先的這個基因,其特點就是既能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又能將對方的語言轉化為"象",所以,他們可以通過語言或行為形成的"象"知道吉、兇、禍、福。

因為這個"象"不是固定的而且變化無窮,所以稱之為"易象"。"易象"不是人類的專用,而是宇宙間所有的生物在沒有語言文字的情況下同類溝通交流之用。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當中聰明智慧也不斷提升,所以他們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在地上畫一個"象形",可以幫助自己把要表達的內容更加準確地傳遞給對方,"象形"文字就這樣起源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進化,抽象思維能力也隨之退化。一直到現在語言文字已經是非常發達的時代。但是,我們祖先的抽象思維中蘊藏著很多的寶貴"財富"幾乎全部被丟掉了。今天我們要將祖先的智慧被丟掉的部分找回來,這個智慧才是中華民族國學文化的源頭,是《易經》的基礎,是儒家文化的根源……。

我們現在的文字是古"象形字"的進化,象形字來源於"易象";我們的語言也是來源於最初的符合"易象"的口形與聲音。"易象"形態的各異所產生的效應也不同。

例如:罵人時所產生的"象"的形態讓被罵者很不舒服;誇獎人時產生的"象"形態會使被誇者很舒服。

再如:我們在說"大"的時候的口形是張開的,而且還有再闊大的趨勢似的;當我們說"小"的時候口形由大向小收縮,即使你不出聲對方看見你的口形由大變小也知道你所表達的是"小"了;說"女"的時候的口形就得做一個"櫻桃小口"的口形而且把聲音壓低恐怕嚇到她們……。

總之所有的語言都會形成"易象",而所有的"易象"都會產生效應。我們無法將祖先的"易象"語言完全還原,也無需全部還原,只需將祖先運用趨利避害的"易象"儘可能的多還原一些。

"象"在物種起源以前是靜態的,它均勻地分佈在宇宙空間的每個角落,無所不在,它與老子說的那個"道"是什麼關係我真的不知道,但它屬於那個範疇的,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它利萬物而對萬物無害。那麼人類起源後的吉、兇、禍、福是怎麼來的呢?它是根據人的行為、語言、念頭、思維方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易象",形成"易象"後才有了吉象、兇象、禍象、福象的,這些五花八門的"易象"都是人制造出來的,因為這些"易象"是摸不著也看不見的,所以人們以為是天賜的吉、兇、禍、福。但是有少數聖人級別的人知道這是人造的,所以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因為聖人知道"爭搶、爭辯"等凡帶有"爭"字所形成的"易象"都會給人類造成不同程度的災禍,所以不爭。

雖說我們國家從建國到現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日益走向強大,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離婚率提高了,而且近年來還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就是受西方文化的進入卻丟掉了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就是"易象"文化。為了更加通俗易懂,我把"易象"這個詞再加兩個字:"易象象形"。下面我列舉一些製造家庭衝突的詞句和家庭模式。

衝突詞句,"包容":包容一詞自古就有,但它是大對小而言的,上級對下級的,君對臣的……。平等關係是不能用"包容"這個詞的,更不可以下級"包容"上級。我們可以用抽象思維想一下,用餃子皮包大象會出現什麼結果?我們把話題轉向家庭。現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丈夫要包容妻子"。現在有很多的妻子無論是本事還是脾氣都比丈夫大,還讓丈夫包容妻子那就是餃子皮包大象,本事大的妻子如果不想家庭破裂就得包容丈夫。

"互相包容":互相包容這個詞在網上也非常流行,什麼"夫妻之間要互相包容"等。我們啟動抽象思維看看"互相包容"的"易象象形"是什麼結果,結果就是兩個人"爭吵不休",我們可以將"互相包容"改為"互相理解"效果就好多了。

"隱私權":"夫妻各自需有隱私權",這句話近年來也很流行,"隱私權"是對夫妻之外的所有人際關係而言的,也包括父母,為什麼夫妻不能有呢?啟動抽象思維,夫妻是一間屋子裡的兩個圈子,這兩個圈子每天都要溝通交流,如果在每個圈子裡各設一間小屋子不讓對方進去,那麼這間小屋子屬不見光的、不流通的,時間一長,如果它是水就會有毒;如果是人體就會癌變;如果是空氣就會成為瘴氣;如果它是"易象象形",裡面就會藏有陰氣,陰氣久了必然滋事。所以,夫妻之間藏有隱私的就會先穩定後吵架,必然出現溝通障礙,甚至"七年之癢"

"夫妻經濟各自獨立":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兩個獨立單位,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夫妻之間任何東西都不可以分。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兒媳婦稱公婆為爸和媽?我們還得用抽象思維將語言與行為轉化為"易象象形"才能知道有多大的利弊:一家人是一個房子裡面的一個整體,其中有父母、兒子、兒媳……,父母要擺放兒子和兒媳的距離,因為兒子和兒媳對父母的稱呼一致,所以距離是相等的,父母因兒子兒媳稱呼一致也就形成了"這都是我的孩子的'易象象形'",所以距離也是相等的。現在多數人不懂這個道理,在父母和兒媳之間製造一個"間隙",距離也遠了,這間隙裡藏有多種"雜質"(互相猜忌等)使婆媳關係不能合,這種間隙中很容易藏入陰氣或煞氣,那麼這家人麻煩就大了。夫妻之間經濟分家就是把夫妻這塊完整的板塊割開成為兩個"半塊",這種模式夫妻怎麼能長期和睦呢。

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公式,公式的名字叫"三點成一線",希望大家受益。就是"起點、行為、目標",起點與目標是固定的,時常調整中間的"行為"與起點和目標保持在一條線上,讓行為和目標必須有建設性,你的目標必定實現。

以上這幾個例子不用死記硬背,可以用跳出來的方法把家裡所有的事都看成是一塊沒有間隙的完整板塊,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出現間隙立即溝通修復,不讓間隙裡的雜質"發酵"變質。"家和萬事興"誰都會說,但是,以上的理論你不懂"家和萬事興"就是一句空話。

今天我只是舉一些例子,為的是讓大家舉一反三的運用趨利避害的思維方式,只有掌握了這個思維方式才能運用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