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倒灶【tau 554 tsau 31】:倒灶一詞,在餘江話中是用處比較廣泛,語氣的變換,可以作為動詞用,也可以作為名詞、形容詞用。在詈[lì]詞詈言(罵人的言詞)中,其頻率也是比較高的。

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百度百科》關於“倒灶”一詞,認為它起源於陝西關中的方言。表示倒黴、糟了、壞了、不好、不妙、麻煩等的意思。

漢揚雄《太玄經·灶》:“灶滅其火,惟家之禍。”。

元王曄《桃花女》四折:“敢是這老頭兒沒時運,倒了灶了。”

《西遊記》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著我就該倒灶,幹我何事!”

根據查閱的相關文獻資料,其實“倒灶”是通行於全國大部分方言區的方言俗語。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1.〖動〗垮臺;落敗。2.〖形〗倒黴。


在餘江話中,倒灶一詞,可與“倒黴”“糟了”通用,但相比較倒黴、糟了、落敗等詞,其嚴重程度、消極程度更高。作為餘江方言頻率較高的用詞,大餘江的“倒灶”這一詞具有超強的文化內涵,是贛語區人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據史書記載,自商朝開始就有對灶神的祭拜,一直延續了數千年。作為五祀之一的灶神那可是天庭體制內在編的神仙,司喉舌於北斗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能賜福赦罪,移兇化吉;能安鎮陰陽,保佑家庭。對於“民以食為天”的凡間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不言而喻了,人們在灶前是不敢造次的。

古代人們多把廚房設在正堂之東,以東為尊是禮制。從風水角度,五行,木屬東方,木火相生之吉象,常得貴人的照護。因此廚房也稱之為“東廚”。

民俗過“小年”其實與灶神有關,可稱之為“灶王節”“祭灶節”“掃塵日”。因為各地民俗不一樣,導致小年沒有固定的日子,有的是臘月廿三、有的是廿四,江蘇浙江上海等吳語區一般是除夕前一天(南京部分地區為正月十五),而四川、貴州等西南官話區多為除夕之日,雲南部分地區也有正月十六的。不像其它的傳統節日一樣,基本是加法運算,可以掰指頭數的。並沒有固定的日子,還需要運用上減法。這可能是考慮如果各地同一天祭祀灶王爺,一則擔心他老人家吃撐了,二則憂恐他老人家累了。當然也不排除就是想讓灶王爺吃撐了飛不動,上天告不了狀。總不能邊跟最高統帥彙報,邊放屁打嗝吧。

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據稱將小年和祭灶合併為同一天是在宋朝,但晉代周處《風土記》就有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只能說宋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小年和祭灶玩的比較嗨。

若全國以南北劃分,北方小年在臘月廿三,南方小年在臘月廿四居多。北方將小年定在廿三,據稱是從清朝中後期四爺開始,皇家應於臘月廿三行祭天大典,第二天再辭拜灶王爺。後來四爺乾脆在拜天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想必是四爺認為反正只差一天灶王爺就會見到玉皇大帝,乾脆就合併在廿三這一天一起拜了,還能節省開支,節省體力,何樂而不為,廿四那一天好好陪陪若曦。因此,京城各路官老爺聞之,心想:皇帝老兒都知道陪若曦,我那幾個側福晉也得陪陪呀;皇家都知道節省,我們更應該節省,這年頭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還能跟組織保持高度一致。至於民間,那更緊隨其後呀,要不然我要是廿四過小年豈不是被大家笑話咱們朝中無人嗎?慢慢的北方地區就也提前到臘月廿三了。

根據史料記載,在清朝中期之前,小年臘月廿四方為正統。很多文獻資料是可以佐證的,如:

宋代范成大《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廿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廿四夜,是夜送灶。”

還有一種說法是筆者各種俗語總結的,稱之為“三四五”,這個“三四五”是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階級觀念的。“三”和“四”沒有變動,關鍵在“五”。“五”更是帶有歧視和貶損意思,所以後來將小年定在廿五的會少之又少。

“官三民四疍[dàn]五”的說法,據說這可能是那個充滿奇葩故事的明朝老朱家規定的,若是如此,也不足稱奇,朱重八以及他的後代沒什麼事幹不出來的。疍指疍戶,主要指水上居民,或運輸業的;根據這一說法,還衍生了“官三民四鄧五”,鄧亦指船家,可能是因為前後鼻音不分,將“疍”讀成“鄧”,根據筆者查詢“鄧”字,除作為通假字外,就只有古國名和姓氏的釋義;還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乞丐就不用解釋了,這應該不是朱家人規定,因為朱重八同志第一份職業就乞丐;還一種說法“官三民四龜五”,其中的龜指的是妓院裡的龜公,也就是妓院裡端茶送水遞衛生紙的服務人員,其地位不如那個翠花、柳柳等妓女,後來廿五這一天就屬於整個行業從業人員。

筆者聲明:筆者是根據各地俗語總結的,絕無冒犯廿五過小年的朋友。本來還有一段是廿六過小年的,因為餘江有部分地區過小年是廿六,擔心引起歧義,冒犯他人,故未寫廿六。

直到現在,每到過小年的前一天,家人都會特意叮囑筆者:“明天過小年,就算開始過年了,你可要嘴上把門,別亂說話,尤其是在灶臺前。”其語嚴肅,其神緊張呀。

不管小年是哪一天,預示著正式進入過年了,等待我們的就是紛紛燦爛、㸌㸌喧豗的新年了。

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據筆者粗陋的瞭解,僅在餘江很多地方的小年日子也不是固定的,有臘月廿四、也有廿六、還有廿九(除夕前一天)的,但相比較還是廿四的佔大多數。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是農村灶臺貼的最多的對聯,表達的就是人們對灶王的囑託和希望。小年這一天凡間辭灶王,送其上天,向玉皇大帝做述職報告,灶王爺向玉帝稟告這一年來每一家的善惡是非、所做所為,並以此作為賞罰依據。灶王爺雖然每天記錄一些生活點滴,但在上峰首長面前不能流水賬似的彙報,東一鋤頭西一榔頭,為了顯得具有條理性,應該是抓大放小為原則。

為了能讓灶王爺多些溢美之詞,在這天供上糖果糕點,用這種行賄的手段巴結灶王,希望他老人家嘴甜一點,多說好話。最好能把他的嘴巴黏住,北方俗語“二十三糖瓜粘”就是粘住灶神的嘴巴。這在某種程度恰恰反應了國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現世主義、現實主義。一邊欺瞞收買,一邊還振振有辭“舉頭三尺有神明”。擅以這種賄賂或者軟暴力的方式獲得神靈庇佑,以期獲取私利。我們對待神靈尚且如此,何況對人。

面對灶神,人們能不誠惶誠恐頂禮膜拜嗎?試想,一旦倒灶了,那不僅僅是餓肚子的事情那麼簡單,基本上一家的庇佑和福德玩兒完。萬一灶王爺是個碎嘴子,沒事就跟其它神仙絮叨,比如說財神要是知道了,這家就將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了;要是“坑三姑”聽信了,一家人未來大小便只能拉褲襠,就算稍微懲罰一下讓這一家子大號濺一屁股糞水也完蛋了;影響到門神,那隔壁老王就得常常光顧了。要是灶王跟筆者一樣還喜歡發朋友圈,那就一傳十,十傳百,那麼這一家在整個神仙圈子都不會留下好的印象,絕對是殃及子孫的禍事。所以漢朝的大文人楊雄在《太玄經瘠》說到:“灶滅其火,惟家之禍。”這不就是倒灶了嘛!

故,在餘江話中以及其它的贛語區,“倒灶”是一種災禍、災難似的“黴運”,其蘊含的消極程度是最高級的。

最後希望各位看官好好供奉灶王爺,未來日子必紅紅火火。


END


小年裡話餘江方言的“倒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