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我奶奶跟我講,她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家裡是佃農,佃著一個寡婦的土地。那個寡婦拉扯著兩個年幼的兒子,還要獨自一人管理所有的田租。她不識字,就想了一個辦法來確認自己收租的情況,也就是結繩記事,她將舊布條撕扯下來掛在脖子上,收了一石穀子,就用短布條在長布條上繫上一個藕節,用以計數。就這樣,收租的時候她清清楚楚。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我們現代人大都識字會算數,竟想不到在幾十年前的民國末期,竟然還存在著結繩記事這樣的原始方法,著實可以說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一、結繩記事是什麼

說到結繩記事,從古至今有過不少的研究,大多認為,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方法。

《周易·繫辭下》提到:“上古結繩而治。”

《莊子.胠篋篇》提到:“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許慎《說文解字.序》提到:“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鄭玄《周易注》提到:“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矣相治也。

二、結繩記事的起源和歷史

學界公認,結繩記事主要是在文字出現以前,原始的先民們用以記錄大小事件、數量多寡的輔助工具。因為結繩記事需要繩子為基礎,學界在距今約28000年的山西峙峪人遺址中,發現了有用繩跡象的骨箭。這說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或稱為“中石器時代”和“晚期智人階段”)原始人已經掌握了成熟的制繩技術,並將之成功的應用於持獵生活中。所以以此為證據可以說明,大約在這個時期,先民們應該開始應用了結繩記事的方法。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不過因為結繩記事的繩結等物品太容易腐朽了,現在其實並沒有任何實物留下來,大多數都是人們的猜測與分析。比如鄭玄《周易注》中提到,“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其實也只是他的一種猜測,畢竟大小是一個比較個人性的判斷方式,多大算大,多小算小呢?過了一段時間又能否還記得自己當時記的大事是哪個呢?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現代人們對於結繩記事的研究,大多數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去進行地推測,同時,參考著一些還在採取結繩記事方式的原始部落和地區(比如我國雲南地區的傈僳族,古印加帝國、波斯等)進行地合理推斷。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根據研究推斷,文字學的學者認為,結繩記事是一種“前文字”,結繩記事有很多不同的結繩方法,形成不同的形狀,從而緩慢地演化成了象形文字,在我們國家,也就成為了甲骨文的前身。

三、結繩記事的功能

雲南地區的傈僳族在民國時期仍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一直還延續著源自祖先的結繩記事方法。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傈僳族的結繩記事主要以結繩的數目記錄日期、民間打官司和相互借貸等情況。

1、用於記錄日期

如約定開會的時間,召集者便製作若干繩結數目相同的麻繩派人分送,接到者立即出發,走一日解開一個繩結,等繩結全部解完,趕來開會的人即可在會議地點碰面。

2、用於民間打官司或借貸

例如,輸者被斷定要向贏者賠償幾頭牛、幾頭豬或幾元錢,贏者便在一根麻繩上結數目相同的繩結,以作為憑證。民間借貸中,也可用結繩指代借貸的數目。例如,借了幾鬥米就打幾個繩結,歸還一斗米則解開一個繩結,等繩結全部解開,債務便也還清了。

3、用於記錄賬目

例如,怒江碧江傈僳族黑麥燕養活侄兒成人,從侄兒進家之日起,每過一月即在麻繩上塗上墨,打一個結,一共打了五十一個結。侄兒後來參加工作,他拿出繩子和侄兒算五十一個月的“伙食費”。解放後,貢山的傈僳族曾將結繩應用於集體生產勞動中。每個社員準備一條麻繩,出工一天就請記工員在麻繩上打一個結,隔一段時間,就將麻繩彙總到生產隊記工員處計算工分。為了避免混淆,每根麻繩上再系一些標誌物,如菸頭或頭飾。這條麻繩實際上就是“工分簿”。

四、結繩記事的工具

狹義的結繩記事就是隻用繩子,但廣義的結繩記事卻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1、實物記事

傈僳族男女愛對歌。他們便用玉米籽來計算歌手們唱歌數量的多寡,一人一個竹筒,唱完一首,便扔一顆玉米籽到那個人的竹筒裡,最後看誰的竹筒裡玉米籽更多。傈僳族也會打官司。他們將竹子做成片,雙方各自陳述觀點,陳述一個觀點便擺放一塊竹子片,一路一路擺放,多者甚至能擺放成一個正方形。


2、刻木記事

清餘慶遠《維西見聞紀》:“傈僳……借貸刻木為契。

傈僳族會用竹片刻下符號來記錄土地、買賣等行為;也用於訂立婚約,明確借貸等行為。甚至,信件與公函都能刻木記錄。

清光緒《雲龍州志》卷五《秩官志》附六庫土司《夷地風俗人情》條:“(傈僳)以木刻為券,通信亦然。”

直到建國初期,傈僳族還在用刻木記錄的方式。

例如,中央慰問團曾在福貢縣收到一件傈僳族的刻木書信,長約6.6釐米,刻有四種符號,根據李家瑞的解釋,“∣∣∣”表示三個人,“○”表示月亮,“╳”表示相會,“〣”表示大中小三位領導和三種禮物。全文意思是:來的三個人,和我們在月圓時相會了,現送上大中小三種禮物,送給大中小三位首領。又如,福貢人民政府曾收到來自貢山的一件木刻。一端刻交叉型符號“╳”,表示相會;另一端刻一圓圈“○”,代表一個凳子;上邊三缺,代表三個人;下邊刻二缺,代表二件東西。全木刻意為:“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相會,帶來的兩件東西也已收到,派我兩個弟弟及一個隨從共三人去你處,送你一個凳子。

五、結繩記事的侷限

不過,結繩記事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在結繩計數上面,就如同我奶奶講的那個寡婦的故事,她所用的也是最簡單的計數。

據說波斯王大琉士就曾經給他的指揮官們一根打了六十個結的繩子,並對他們說:“愛奧尼亞的男子漢們,從你們看見我出征塞西亞人那天起,每天解開繩子上的一個結,到解完最後一個結那天,要是我不回來,就收拾你們的東西,自己開船回去。”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就算是傈僳族,建國之後,有了文字,結繩記事也很快就被淘汰了,畢竟這種方式太過原始,能表達的信息也太過於少。甚至用於表達契約,很容易出現錯誤和誤解。

民國婦女的智慧:結繩記事

比如一個繩結可以表達“一”,也可以表達“百、千”,一道刻痕可以表達“一個月”“一年”也可以表達更多的意思。同樣的一個契約,在經過了一代兩代人之後,就很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失誤。如果出現爭論,往往能說會道會行騙的人取勝。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

總結:

結繩記事是我們古代先民們在文字出現之前使用的一種輔助記錄的工具,為了更好的做記錄,他們創造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方式來做記錄。甚至到上個世紀的前期,還有不少不識字或者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還在使用結繩記事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家瑞.雲南幾個民族記事和表意的方法[J].文物,1962(2).

[2]韓立坤.傈僳族原始記事方法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6(5).


歡迎關注@二凰士 歡迎感興趣的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